《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習慣和偏見下的婚姻悲劇,你我皆罪人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習慣和偏見下的婚姻悲劇,你我皆罪人


她比他高17釐米。 她身高一米七五,在女人們中間算作鶴立雞群了;她丈夫只有一米五八,上大學時綽號“武大郎”。他和她的耳垂兒一般齊,看上去卻好像差兩頭。——馮驥才《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英國作家王爾德曾說:“起先是我們造成習慣,後來是習慣造成我們。”習慣如空氣,你經常會忽視它的存在,但每每又在其支配下喘息。在日常生活中,你自以為運籌帷幄,把控一切,卻往往在不經意間掉進“習慣”的泥淖裡,成為“習慣”的奴隸。

馮驥才《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講述的正是這樣一個故事,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一群被陳規陋習矇蔽了心靈的市儈面對一個高個頭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時總是倍感不適,她們因為不習慣這樣的婚姻搭配,經常心生猜忌,最後發展成滿腔的惡意,從而導致了一場時代悲劇。

馮驥才生於上個世紀40年代,是中國“傷痕文學”派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涉獵廣泛,其中尤以“文化反思小說”的影響最為深遠,《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雕花菸斗》、《一百個人的十年》等著作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在《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中,馮驥才用他巧妙的語言魅力,獨特的構思,呈現出那一段特殊歷史時期里社會風貌的醜和美。該小說獲得了首屆上海文學獎,還被翻譯成多國文字,被人稱作1982年短篇小說裡的一件“絕活”。

作家段崇軒評價說:《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以它熾熱的感情、深沉的思想和新穎的意境,顯示了一種藝術的大境界。書中折射的思想放在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我們經常能在社會的各個角落發現相似的舊時代印記,而這一切作家馮驥才早在半個世紀前就已批判和洞悉。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習慣和偏見下的婚姻悲劇,你我皆罪人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習慣和偏見下的婚姻悲劇,你我皆罪人

習俗和習慣——偏見的開端

故事發生在一棟住著幾十戶人家的團結大樓裡,它名為“團結”在對待異己這件事上也的確顯示出其整齊劃一的態度,比如當一對外貌並不相稱的夫妻搬進這棟大樓時,樓裡的老住戶們無不好奇、不解,議論紛紛更是常有的事,嘲笑和捉弄也慢慢成了平淡生活裡的一點新鮮惡趣

這對夫婦並無姓名,只知道女人很高,乾瘦、扁平,臉盤像沒上漆的乒乓球拍兒。而男人又胖又矮,飽滿、結實、發亮,像一根短粗的橡皮棍兒。兩人在一起,沒有諧調,只有對比。

這對夫婦的日常雖然和樓裡的鄰居並無交集,但每當她們一起出現時總是很快就能成為眾矢之的。

從古至今,人們習慣了男人高大,女人嬌小這樣的搭配,不僅在身高上,在年齡、經濟收入、社會地位等方面無不如此,彷彿男人只有高出女人一頭才是最正常、和諧的現象。而一旦這種和諧的假象被打破,周圍人就如同眼裡揉進了沙礫一般難受。

這是一種偏見,是封建男尊女卑陋習在作祟。追溯至遠古,在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的過程中,身材高大的男子由於在勞動生產中更具有體力優勢,因此逐漸取代女性,佔據了更重要的地位,父系繼承製以及從夫居住的婚姻制度隨之確立,男尊女卑意識也由此產生,並逐漸深入到國民的骨髓和血液之中。

在古代,這種搭配有利於繁衍生息,放在今天卻是一種短視和偏見,是一種落後的民俗現象。當然它也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就像馮驥才在書的開頭寫的:

你家院裡有棵小樹,樹幹光溜溜,早瞧慣了,可是有一天它忽然變得七扭八彎,愈看愈彆扭。但日子一久,你就看順眼了,彷彿它本來就應該是這樣子。如果某一天,它忽然重新變直,你又會覺得說不出多麼不舒服。

這種順眼和不舒服之間,“習慣”就像是一隻隱形的大手,在攪動著人們的情緒。時至今日,芸芸眾生仍然在不經意間被“習慣”主導著,也因為“習慣”讓雙眼綴滿偏見。

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大眾投射在王祖藍和李亞男這對夫婦身上的目光,他們因為身高不符合人們的認知習慣,一直以來圍繞身高的玩笑和嘲笑不絕於耳,預言他們會離婚的網絡大神也不計其數。即便他們一次又一次用行動證明自己的幸福,也有許多人視而不見,這樣的景象和半個世紀前又有什麼不同呢?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習慣和偏見下的婚姻悲劇,你我皆罪人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習慣和偏見下的婚姻悲劇,你我皆罪人

被習慣奴役,激發出人性之惡

對於遭遇中的人們來說,偏見已經很可怕了,然而由此激發的人性之惡更為恐怖,在《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一文中裁縫媳婦就是這樣一個“惡”的代表。

裁縫媳婦住在大院門口的小門房裡,好說長道短,愛刺探他人隱秘,樓內住戶的大小瑣事無一能逃脫她的耳目,不過對於高女人和矮丈夫這對奇怪的組合她卻無能為力。他們的特立獨行讓裁縫媳婦很是苦惱,而這對夫婦為何結合在一起的緣由更是讓她百思不得其解。

既然無法探聽,就只好憑著經驗推究了。前前後後,裁縫媳婦絞盡腦汁給出了多種推斷,比如夫妻一方有生理缺陷,無法生育,所以才找了一個身高不匹配的對象來將就過日子。比如,矮男人有錢有權,高女人拜金。

每一次裁縫媳婦都竭盡所能,把自己的猜想大肆渲染和宣傳,不過現實卻一次又一次打了她的臉,讓她顏面盡失。因為高女人不僅順利地懷孕生子,而且夫妻二人的日子一直以來既甜蜜又磊落,流言蜚語毫無攻擊力。

兜兜轉轉到了60年代末期,在文革的裹挾下,世風驟變,裁縫媳婦當上了治保主任,而矮男人因為工程師的身份首遭禍端,有關他叛國賣榮的傳言在團結大樓裡瘋傳。

裁縫媳婦抓住時機發動了一場批鬥大會,諷刺的是,大會的主題在不知不覺中由逼問叛國行徑變成了高女人為何嫁給矮男人,群情激憤,一片混亂,也襯托出人心的荒誕。

後來,裁縫媳婦霸佔了高女人的家,矮男人入獄又出獄,而高女人歷經苦難後貧病交加,最終被病魔奪走了生命。

在命運的沉浮中,以裁縫媳婦為代表的居民仍然在等待著符合他們認知習慣的事件發生,比如她們判定高女人會改嫁,比如她們覺得矮男人會續娶等等,然而這樣的期待終究還是落空了。

在這場荒誕的對立中,裁縫媳婦代表著被封建習俗荼毒,被舊習慣奴役的落後勢力一方。她在長期單調苦悶的底層生活裡,對高女人一家由好奇、看不慣慢慢變成了對立、打壓和侵佔,她在精神上靠窺探別人的生活為樂,在物質上明目張膽地侵佔,人性之惡逐漸顯現。

她的所作所為看似在探究和剔除某種不和諧現象,其實無形中成了滿足其旺盛私慾的工具。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習慣和偏見下的婚姻悲劇,你我皆罪人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習慣和偏見下的婚姻悲劇,你我皆罪人

對抗陋習和偏見,不匹配外貌下散發著真愛之光


在《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一文中,那對醒目的夫妻一直以來都是緘默的,在受到鄰居意味深長的注目時,在流言蜚語滿天飛時,甚至在被批鬥時。一邊是無盡的喧囂,一邊是無言的沉默。人們總是願意相信自己所相信的,在世俗的偏見面前,說得再多都是徒勞。

而他們用沉默表達著對封建陳規陋習的不屑,用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反襯著內心的抗爭,她們的結合從一開始就在挑戰世俗的偏見,其勇氣即使在風氣更開明的當下也是值得嘉許的,畢竟時至今日,愛情和婚姻總是離不開許多條條框框的限制,而身高差仍然是諸多男女過不去的第一道關。

但她們闖過去了,因為心靈的契合,因為愛。書中三次撐傘的描寫,就是這種愛的最好流露。

第一次,那時她們還處於二人世界,雨天總是高女人撐著傘,而矮男人偎依在一旁;

第二次,她們的孩子出生了,高女人抱孩子,矮男人踮著腳,勾著手臂努力把傘撐起一片天;

第三次,高女人永遠地離開了,矮男人形單影隻,一個人撐傘,但是他仍然把它舉得很高很高。

逢到下雨天氣,矮男人打傘去上班時,可能由於習慣,仍舊半舉著傘。這時,人們有種奇妙的感覺,覺得那傘下好像有長長一大塊空間,空空的,世界上任什麼東西也填補不上。

她們不曾為自己分辨什麼,兀自幸福,又一起歷經不幸,終於贏得了旁人的理解,讓人相信她們的結合和所有男才女貌的佳偶一樣,只是純粹源於愛情。

這個過程來之不易,她們用自己的對抗讓世人放下了偏見,開始思考,而不是繼續被習慣支配和奴役。

看到她們的例子時,讓人想起了數學家楊振寧和妻子翁帆的故事,15年前,他們結合時,楊振寧82歲,而翁帆只有28歲,一個已步入耄耋之年,一個還是青春熟女,即使他們已攜手走過數十載,這場“爺孫戀”直到今天仍然離不開大眾有色眼鏡的審視。

人們寧願相信翁帆財迷心竅,楊振寧被女色蠱惑,也不願意承認這只是一場簡單的你依我儂式愛情。

當然時間會告訴世人答案,就像今天當人們把目光聚焦在楊振寧財產上時,為翁帆鳴不平的人多了起來,人們不再咒罵她“拜金”,相反覺得她應該和值得得到更多,這大概就是一種變相的承認吧。

或許多年以後,我們提及這場跨年齡婚姻時,可以放下所有疑問,只是單純感動於那份勇氣與深情。那時才是人們真正放下偏見,重新審視自己的認知習慣之日。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習慣和偏見下的婚姻悲劇,你我皆罪人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習慣和偏見下的婚姻悲劇,你我皆罪人

審視自己,不被慣性思維綁縛

在《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一文中,馮驥才用強烈的對比塑造了特殊歷史時期社會中的兩類人,一類人因循守舊,抱殘守缺,在固有的社會風俗和習慣面前停步不前。另一類人,是勇氣和愛的的象徵,不懼怕流言蜚語,不困於陳規陋習,敢抗爭,敢愛敢恨。

馮驥才從婚姻和家庭的角度展現了時代的悲劇以及個人的劣根性,謳歌了真摯美好的感情。這場由習俗和習慣造成的悲情鬧劇在半個世紀後一樣牽動人心,時代雖然在進步,我們大多數人仍然沒能真正地從“習慣”的泥淖中走出。

要對抗習慣,對抗固有思維,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不要人云亦云。不能像團結裡大樓的居民一樣,聽到有人猜度就隨聲附和,結果導致支持假象的聲音越來越大,事實反而被掩蓋了。如果不是裁縫媳婦煽風點火,其他居民們助攻,矮男人可能不會入獄,而高女人一家或許有著不同的命運走向。

其次,遇事用思考來判斷,任何事情先觀察,再分析琢磨,不急著下定論。對於實在無法參透的事情也可以保持沉默,沉默可能不會幫你看清真相,但沉默一定可以避免你擴散錯誤。

最後,經常審視自己,檢閱是否被習慣性思維所綁縛。習慣在通常情況下的確有助於我們快速作出判斷,但絕對不能把習慣當成判斷事物的標準。

比如,在人們的認知習慣裡,走路比站著更耗費體力,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站立時,雙腳一直都在承受身體的重量,而走路時,兩隻腳交替進行,一條運動時,另一條就處於放鬆狀態,因此會比一直站著更輕鬆。

美國思想家愛默生說:習慣若不是最好的僕人,便是最差的主人。這也是《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一文帶給我們的思索,它對準了日常生活中的一個角落,用通俗事件還原了一個大道理,那點滴之間蘊含的意味讓人回味無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