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

戀想家


這是一個辯證法的話題。

“為”,人活著應該有所為,這樣生命才有意義價值。

“無為”,是指一個人在活著的過程中,對自身和周圍環境的某些人與事,進行必要的無視與擯棄。也就是不做沒有意義價值的瑣碎事、不正確的事,善待有限的時間精力。

“有所為”和“有所不為”,那些只在生存層面、角度活著的人,是分不清“為”與“不為”的界限,因此人的命運很難自我掌控。人生需要比較高的精神內涵、境界,才能做好“為與不為”的選擇藝術。

一般說,有高尚信仰、正確使命感,同時又具有豐富的學識智慧的人,才是“不為”的真正大師,那是已經修煉到一定程度才有的結果。



最美鄉村中國行


很多人從字面上理解,認為“無為”就是不作為,就是什麼都不做。


孔子叫我們做,難道老子叫我們不去做嗎?絕不可能。老子不辭勞苦一直跑到函谷關,又寫了五千字《道德經》,這不就是在有作為嗎?所以,無為,不是不作為。

人如果什麼都不做,就是死人。坦白講,人活著就是要動,動就是要做事,不然就是亂動。


老子不可能否定人要動,不可能否定人要做事,所以“無為”絕對不可以解釋成不做事情。


這個“為”,是違反的意思,你要做事可以,但是你不能違反自然的規律,就這麼簡單。聖人一天到晚都在做事,而且做的每件事都順應自然規律,他就叫聖人。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微眾信公號:曾仕強。


曾仕強留聲機


在先秦道家代表作《道德經》中,“無為”是一個重要概念。甚至可以說,老子寫《道德經》就是為了闡發無為思想。但是,老子說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對於這個問題,往往存在著兩種相反的誤解。

有的人認為,《道德經》中說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毫不努力。所以他們批評老子思想是消極避世的,是頹廢的,而不是積極進取的。

還有的人認為,《道德經》讓人們表面上無為,實際上卻無所不為。因此他們認為老子是個陰謀家,他的學說是陰謀學。這些人還拿出了《道德經》第三十七章說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認為“無不為”就是無所不為。

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並不符合老子的願意。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老子寫《道德經》的目的究竟是什麼。老子是周王室守藏史,負責管理國家檔案、文獻,因此他寫《道德經》的主要目的,是總結前代興衰規律,教君王如何治理國家。所以,老子思想絕不是消極避世的。

其次,“無為而無不為”也不是讓人無所不為。因為“無為”與“無不為”不是表面一套,背後一套。“無為”是原因,“無不為”是結果。意思是如果你能做到無為,那麼就無往不利,想做什麼都可以水到渠成。這也就是《道德經》第三章所說的:“為無為,則無不治。”

“無為”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首先,“無”這個字是《道德經》的核心,因為“無”是“道”的另一個名字。《道德經》第四十章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當然,《道德經》說的“無”並不是空無、虛無的意思。道之所以被稱為無,是因為道沒有特定的形狀與屬性,視之不見其形,聽之不聞其聲,惟恍惟惚。所以老子無法用語言來描述道,只得將其稱為“無”。

不過,“道”的“無”並非什麼都沒有,它能創生萬物、養育萬物,是萬物之母。

老子說的“無為”也是一樣的,無為並不意味著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能任意妄為,不能有先入為主的成就,就像道的無是指沒有任何具體的形狀。無為就是“無成見之為”,即順應事物自身的潛能去育成萬物,順應人自身的需求去成就百姓,而不是用自己的要求去規範、制約萬物與百姓。

老子在《道德經》中強調“無為”,針對的是當時統治者的“有為”。春秋時期,禮壞樂崩,諸侯們推行兼併戰爭,征戰不休。他們想要國富兵強,所以推行有為之道,鑽研馭民之術,甚至橫徵暴斂,讓百姓們苦不堪言。所以老子針對有為的統治者們,提出了自己的“無為”思想,老子認為,只有無為,才能讓社會迴歸到質樸、恬靜的狀態,消滅貧困與痛苦。

正如《道德經》第五十七章中所說的: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若統治者能夠做到無為、好靜、無事、無慾,百姓就自我教化,自然能夠正直、富裕、淳樸,國家就能繁榮昌盛了。所以老子要說:“為無為,則無不治。”

其實,西方人的觀點也與老子相似。十八世紀的西方有這麼一句諺語:“最懶惰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這句話表達的也是無為而治的思想。然而老子早在公元前五世紀便提出了無為而治,不愧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


夢露居士


道德經中道的本體是宇宙黑洞,黑洞通常不吞噬天體,黑洞只是控制星系中的天體,讓天體有規則地運行。黑洞引導而不吞噬天體 ,這些被黑洞的引導天體也有引力,會吸引來更多的天體讓星系變得更加的強大。

“無為”可以說是官不與民掙利,在封神榜裡紂王處處體現王者的“為”,炮烙鹿臺等換來的是王朝的滅亡。

明朝末年崇禎皇帝國庫空虛,也是"為“的結果,官僚貴族不納稅,官與民掙利弄得民無力納稅。當時以金銀為貨幣,金銀又不能吃不會消失,金銀集中到不納稅的官僚貴族手裡了,皇權的“為”造成了王朝最後的滅亡。

“無為”是為官者為民辦事公正廉明,“無為”是執政者敢於反腐敗。


太上邪神


“無為”是老子哲學中比較重要的一個概念,準確點說應該是“自然無為”。“自然”就是順其自然,老子認為任何事物都應該順應它自身的情況去發展,不應該人為的加以干涉。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無為”是針對“有為”而言的,“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為,要遵循“道”,遵循“自然”,這個對象是針對統治者而言的。老子正是看到了統治者的獨斷專行,導致社會紛亂,民不聊生,才極力呼籲“無為”這一主張。


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並不是不為,而是含有不妄為的意思。而後人對老子的“無為”思想產生了很大的誤解,韓非子如是,程朱更甚。人們認為“無為而無不為”是表面表面一套,背地一套,直指老子為陰謀論者。其實並非如此,而“無為而無不為”的意思是說,不妄為,就沒有什麼樣情做不成的。“無為”乃是一種處事的態度和方法,“無不為”乃是指“無為”(不妄為)所產生的效果。《老子》第三章上所說的“為天為則無不治”和上面的意義相同。


我們常常提到“無為”就把老子歸為出世的學說,他並不向孔子或者儒家那種入世學問,其實老子並不反對人類的努力,也不反對人們有所作為。老子其實是鼓勵大家去做的,去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但是要做到“為而不待”“為而不爭”。做但是不要把持,不要爭奪,不要對於努力的成果去伸展一己的佔有慾。


老子既然主張“自然無為”,便不會勸你不要做什麼的,而是允許每個個人都能依照自己的需要去發展他的秉賦。從而達到消解人類社會的紛爭,人民生活幸福安寧的目的。“無為”只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方法而已。


安意如


老子的無為哲學,其實是以退為進的積極進取的哲學

中國文化中有一剛強一柔軟兩種文化背景。易經上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一種剛勁的積極進取的哲學,其代表學派就是儒家學派。

儒家提倡一種入世的哲學,儒家告訴我們,人生的價值就在於不斷地努力,即使有時候前途漫漫,也要試一試,否則你不知道生命的上限在哪裡,這就是孔子奉行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生哲學。

中國哲學本身是充滿著辯證法的,在入世哲學的另一面,是強調清靜無為的出世哲學。當然,對中國人來說,入世和出世並不是完全對立的,中國人往往在年輕氣盛時,在一帆風順時,奉行入世哲學,最好能”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建功立業名列凌煙閣,在年齡漸長仕途不順時,往往追求出世哲學,用道家的無為和佛家的解脫來麻醉自己,最好用漁夫的姿態於江湖之上釣一杆風月。所以,中國人在不同的階段,或許是儒,或許是道,或許是佛,也有人能將儒道佛完美融合,比如蘇東坡。

易經上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要人們學習大地的寬容的精神,學會慢一點,等等自己的靈魂。這種陰柔的精神以老子的道家哲學為代表。老子奉行天道無為的哲學思想,道是主宰一切的,所以人也應該在道的支配之下,既然道是自然無為的,人也必須自然無為。所以,老子的道家哲學的核心就是”無為“。

但是,老子的無為哲學,絕不是消極退縮的哲學。他只是在消極的假象之下的一種積極的哲學。

我們從老子的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這兩個方面來分析。

分析老子的無為哲學,我們絕對不能繞過《道德經》第三十七章的重要觀點,那就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意思是說,人要遵循自然大道之理,順應自然大道的運行規律,就讓一切都是他本來應該的樣子,這叫做道法自然。我們不必去幹預自然的運行,不做那些不必的事多餘的事甚至是事與願違的事情。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睡大覺而什麼也不幹,那樣的話,社會得不到進步,人也會餓死,因此,”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意思是,我們必須負責,必須做事,那麼怎麼做事呢?就是必須道法自然,按照大自然發展的邏輯去做。

所以,老子的無為的真正內涵是:我們要做事,但是不能做那些違反自然大道規律的事,而是要按照自然而然的原則去做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的哲學,比儒家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哲學,更加清醒,更加冷靜,更加理性。因此,這是一種用消極無為的外衣掩蓋下的一種積極的冷靜的哲學。

老子在春秋大亂的時候,自己並沒有做隱士隱居起來,而是做了周王室的圖書館館長,他看到那個時代的黑暗苦痛,他並不想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而是想用一種思想,來拯救這個時代。這一點我們從他說的話中可以看到端倪: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意思說:想要收斂它,必先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強它,想要廢去它,必先抬舉它,想要奪取它,必先給予它。這就叫做雖然微妙而又顯明,柔弱戰勝剛強。魚的生存不可以脫離池淵,國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輕易用來嚇唬人。

這完全就是兵法,就是治國的方略,就是權謀之道。由這段話可以看出,老子是看到了矛盾的對立轉化的規律,因此他的思想中充滿了豐富的辯證法。

在老子的人生哲學中,老子要人們先通過無為,而後達到有為。老子說我們最理想的境界是”致虛極守靜篤“,人生先要無,無就是靜心、虛心,就是清心寡慾,才能最後達到”致虛極守靜篤“的人生境界。


好玩的國學


  當人群集聚起來形成更大的社會,當氏族和部落逐漸的瓦解,而新社會看起來未必比舊的生存方式更好,那作為當時的智者,老子,對此深感痛心同時也深感無力,正所謂歷史的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而老子心目中的烏托邦——小國寡民,以及雞犬之聲相聞而老死不相往來,是絕對不可能存在了,當然事實上也從來沒有存在過,這就是為什麼老子最終只能是一個哲學家或者玄學家,從來不曾是一個人類學家的根本原因。

  在這樣的背景下來看老子希望上層統治者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就很容易理解了。而限於各種技術條件依然很糟糕的古代社會,統治者的雄心壯志通常帶來的都是災難,因為最常見和基本的雄心壯志就是開疆拓土,就像現代人玩的古代擴張故事,但擴張彷佛是每一個文明的內在本性。看看下面這個視頻,就能明白一件事,文明沒法去無為的,不管內部有著種種什麼問題,但固守大概只會被別人吞併,在老子生活的時代,整個世界都進入了這樣的模式之中。直到人類把地球基本上瓜分殆盡。所以,從這一點看,老子提出的無為,只有小聰明沒有時代的大智慧是毫無疑問的。

\n

{!-- PGC_VIDEO:{"hash_id": 3929992645651652141, "thumb_height": 360, "group_id": 6411022939314979329, "media_id": 1554844442959874, "neardup_id": 958521898478939540, "vname": "\\u4e2d\\u56fd\\u53e4\\u4ee3.mp4\

裸猿的故事


“無為”有五層意思:

1.自然而然為之。不求而得,弗為而成,而不是出於主觀意志的強行為之,出於目的心的刻意為之;

2.為之於其兆未生。也就是為“無”。就像扁鵲他大哥,別人病還未起就被他治好了,所以反而沒人知道他會治病,是以無為;

3.順勢而為。順其勢而自然成,則功成事遂,百姓都說:“我本來就是要這麼做的啊”,而不知道有人居於幕後主導,是以無為;

4.以“無為”為為。“無為”,既是處世方法,也是治世目標。《莊子》中描述的治世是什麼樣的呢?“黎民百姓日常處居沒有明確的目的,交往走動也沒有確定的方向,口裡含著食物嬉戲,鼓著吃飽的肚子游玩”。

百姓悠閒自在而沒有什麼可以追求的目標,吃飽了飯也沒有什麼可以忙碌的事情。這就是“無為”之治世,因為天下平安無事。百姓連走動都沒有明確的方向,與人交往也沒有潛在的目的,又哪裡還會有什麼爭執和動亂呢?

老子說“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治理國家,以不擾亂民眾,不縱慾生事,讓自己無所作為,為為;以能把自己解放出來,讓國家自行運轉,讓自己無事可做,為事;以能讓國家平安無事,生活淡然無味,為味。如此則沒有忠孝仁義的好品德冒出來,沒有可歌可泣的偉大事蹟發生,這就是相忘於江湖的治世。

我:

5.不親手施為。任何人的能力都有侷限,不可能做到無所不為。但只要不輕易動用自身的力量,不事事親力親為,就不會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就可以做任何事——“無為而無不為”。只要懂得用人之力,用天之力。

一個人的能力有限,能做好一方面的事情就已經很不容易了,就算是聖人,也不可能做到精通一切技能。但只要懂得用勢用人,就可以做任何事情。合理地搭配人員,發揮每個人的特長,順其勢而為之,又有什麼事情是做不成的呢!


傻傻吳的生活錄


順其自然,不去攪動,


用戶荷花別樣紅


‘’無為‘’是指不妄為、不隨意而為、不違道而為。相反,對符合道的事情,就必須以‘’有為‘’為之。並不是無所作為之意,更不是啥都不做。只是讓人在處世之中順應大勢、順應自然。老子這種‘’無為‘’不僅不會破壞事物的自然進程和秩序,而且還有助於事物的成長和發展。不該做的事勿勉強,同時,剋制自己的情緒就是‘’無為‘’的核心內容。不把個人的意志強加在人與事之上,這就不是怯儒表現,而是一種大智慧。並且能使人在潛移默化中走向自覺和收到良好的成效。這充分說明我們無法改變鐵一般的規律,只有順應和利用它。這是對‘’無為‘’的認識,對否,請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