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美勞協同推進新時代育人的實現路徑

編者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根植於中華民族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育人的鮮明特徵。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既是學校教育的目標所在,更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的全面發展重要論述的集中體現。但是,在當前我國學校教育中,相對德、智在學校教育價值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現狀而言,體、美、勞的發展存在明顯不足,存在體育去身體化、美育邊緣化、勞育扭曲化等問題。做好新時代育人工作應立足人的全面發展高度,彌補體、美、勞發展不足: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增強體、美、勞發展的思想基礎;構建體、美、勞協同的人才培養體系,形成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建章立制、以章為行,為體、美、勞協同推進新時代育人提供製度保障。


  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根植於中華民族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育人的鮮明特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在當代中國的現實目標。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教育發展,應緊緊圍繞人的全面發展這一主線,抓住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點。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既是學校教育的目標所在,也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的全面發展重要論述的集中體現。對此,我們有必要探析新時代育人的內在要求及體、美、勞協同發展的必要性,進而分析新時代育人背景下體、美、勞協同發展在當前學校、家庭乃至社會發展中的現實問題,並提出體、美、勞協同育人的實現路徑。

體美勞協同推進新時代育人的實現路徑


一、新時代育人的內在要求及體美勞協同發展的必要性


  進入新時代,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站在更高層級的歷史方位上,這是對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的科學判斷。新的歷史方位標誌著新起點、新內涵、新徵程與新使命。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的終極價值和根本指向,但人是社會中的人,人的全面發展程度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社會發展狀況和時代條件的制約,因此不同時代造就了人的全面發展的不同狀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在新的歷史方位上人的全面發展達到了一個新階段。

  新時代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對我國所處的新的歷史方位形成全面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深刻把握新時代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和核心要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政治判斷根據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重大歷史性成就、黨和國家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和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轉化”。從理論邏輯上看,歷史性成就與歷史性變革必然帶來歷史性轉變,最根本、最鮮明的體現就是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乎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儘管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但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並沒有變,這決定了現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不是根本性質變化,而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階段性變化,社會性質變化不是完全變化,而是部分質變,是從物質文化需要升級為美好生活需要,並朝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方向發展。可見,社會發展的重要價值旨歸必然是人的生存狀態改善、生活質量的全面提升和生活方式向人的本質的逐步復歸,歸根到底是人與人、個人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利益協調和滿足問題。因此,人的全面發展應該以一種全面的方式發展,包括“人的活動的全面發展、人的社會關係的全面發展、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個人價值的實現和人的個性的自由發展”等。

  綜上可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更是進入人的全面發展的新階段。在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上,教育既是人類改造自身社會實踐的重要途徑,也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思想的內在要求,是如何通過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既是教育學研究的一個基本理論問題,更是貫穿於教育實踐工作中的一項根本任務。

  新時代到底“新”在何處?從理論層面上 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個正在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在不同歷史時期呈現發展的階段性特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標誌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階段性新飛躍,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內涵有了新拓展。社會主義的出發點和價值取向是實現人的發展,中國共產黨在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堅持了這一出發點和價值取向,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最高命題“人的全面發展學說”,也就是說,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涵的拓展實際上就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拓展。習近平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既回答了新時代教育的首要問題——培養什麼人,也回答了新時代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的全面發展內涵的新要求,是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中國化的最新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是系統、全面、整體、協同的發展,從德、智、體(1995年)到德、智、體、美(2015年)再到德、智、體、美、勞(2018年),內容的增加並不是簡單做“加法”,而是各自的內涵都獲得豐富發展。從這個層面講,德、智、體、美、勞應是“統一在一個人的身上,他們是一個整體的人的各個方面,存在於一個統一的結構當中,且互為基礎、前提,相互聯繫、彼此滲透,密切協調,共同育人”。

  從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角度審視,現實中,我們對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認識卻是片面的。當實用性、功利性主導人們的價值觀念,人們對德、智的追求就會遠超體、美、勞,這種現象對新時代人的全面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新時代,人的發展應該是全面的,不單是德、智的發展,也應包含體、美、勞的發展。從擔當民族復興大任角度著眼,要著力加強體、美、勞發展,在進一步鞏固德、智的基礎上,著力解決體、美、勞短板,通過提高人的健康、審美和勞動素養,促進體、美、勞內在統一,這才是社會主義新時代新人的培育要義。

體美勞協同推進新時代育人的實現路徑


二、體美勞協同育人存在的問題及成因透析


  審視當前我國學校教育中的體、美、勞實踐,可以發現發展中的價值畸變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方面的落後,這折射了出體、美、勞在實踐場域中存在去身體化、邊緣化、扭曲化等價值問題。

  (一)體育——去身體化

  體育的本質是身體教育,傳統意義上是作為解決人體貧弱的手段。從這個角度看,體育的核心應該是身體。但是,身體又非純粹的肉體,它的結構和功能決定了其作為身心之合體是人認知和實踐的主體。因此,基於體育與身體的關係,可以認為對身體的教化是體育的本質內容。有學者認為,體育作為一種教育手段是實現教育的載體,在運動過程中展現出競爭、協作、拼搏等精神,在發展人身體的同時也對人的精神內在起著教育作用。可見,體育能通過對身體的教化,進而達到對身心有機整體的教化。但在教育中,體育教育存在比較明顯的去身體化傾向。人們對體育的認知侷限於增強體質,忽略或者遺忘了體育在鍛鍊和增強人的體質的同時,也培養了人的激情、磨鍊了人的意志、健全了人的心理,使人具備吃苦耐勞、堅韌不拔、忍辱負重、無私無畏和勇往直前的人格,這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深究之下可以發現,體育去身體化的根源頗為繁雜。例如升學率、升學排名意味著生源、財政撥款、晉升等,許多校長尤其是有些重點學校校長,明知體育對促進中小學生身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但仍然只注重升學,致使學校體育課變成一門“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學科。例如,在“高考定終身”的教育體制下,望子女成龍、成鳳心切的家長,片面用分數衡量孩子的成長,錯誤地把“不得病”與“不需要鍛鍊身體”畫等號,盲目追求文化課成績,擠佔課餘時間,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給孩子報補習班,大量侵佔孩子原本該有的戶外鍛鍊和遊戲的時間。又如,無論小學、中學還是大學,都面臨一個難解的結,那就是體育課運動量和強度與體育課安全之間的矛盾。這個結猶如“緊箍咒”,令學校領導和體育教師誠惶誠恐、戰戰兢兢,不惜摒棄需操練的複雜運動技術,變相取消運動量和運動強度,一時間體育課變得“斯文”了。

  以上所述僅是部分現象,但通過列舉可知,體育的現實境況面臨去身體化的危機,已經有違體育身體教育的本質,逐步偏離培養全面、健康的人的方向。

  

(二)美育——邊緣化

  美育又被稱作審美教育、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目的在於培養人的美感,提升人的審美認知、審美情感和審美實踐能力等。審美是一種以情感為媒介實現主體對客體內在關聯的建構的感性活動,是人的精神和心理的外化。在教育中,審美被賦予了實現“完人”的培養人的價值取向,在這個層面,審美逐漸內隱為一種有意圖的教育活動。從教育價值取向角度看,美育肩負教育的實踐目標:對學生進行感性啟蒙,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世界觀;完善學生人格、解放學生的感性,培養學生的審美鑑賞力、審美批判力和審美創造力,促進學生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因而,美育區別於其他教育的關鍵在於,它是通過形象的感知實現對“人性”的內在感化,這種感化不是被規勸或者被說服,而是一種對客觀世界自覺的關照體驗。

  近年來,社會發展突飛猛進,人們的競爭壓力更是與日俱增,在整個教育環境中,與德育、智育相比,美育並不那麼受重視,尤其是受功利主義影響,美育更是逐漸被邊緣化,絕大部分學校對美育的態度並不那麼積極。一個普遍現象是,很多學校形式上斥巨資採購大量美術用品、美術藝術品、樂器等創建美術館、新型美術繪畫室和音樂廳等,但實際上美育課程往往被“主科”取代,淪為亮麗擺設。整體上看,當前的學校美育教育實質上沒有突出其應有的教育性,相反的是學校的功利化以及偏重德、智等,對家庭和社會形成了錯誤引導。在許多家長的教育觀念中,美育被認為是“學習之外的一種娛樂”,屬於可有可無的範疇。另一種現象是,有些學校和家長為了給學生升學時創造一些有利條件,片面強化音樂和美術等技能訓練,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成了美育的主要目標,學生人文和審美素養幾乎被枯燥的知識學習與技能訓練取代。審美活動本質上應是主動、自由的,不同於一般意義上施教者和受教者的關係,作為主體的人在審美情境中應處於絕對主導地位,既沒有來自外部利害關係和社會統一目的的強迫,也沒有來自內部的理智強迫。然而,學校和家長懷揣功利目的施加美育,這種被動美育過程,難以達到美育的教育目的,甚至可能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三)勞育——扭曲化

  從自然界分化出來以後,人類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生產勞動,因為動物是靠本能方式生存,人則是通過勞動積極創造,這不僅滿足了人的基本生活所需,而且人類在勞動過程中逐漸創造出文明。從這個角度說,勞動是人的本質活動,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前提。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人類勞動的價值形態也有了新發展,除了表現為工具性的外在價值外,還表現出存在性的內在價值。也就是說,勞動之於個體具有重要的工具價值,但在使個人自我價值實現、獲得存在的價值感和意義感等層面,勞動的存在性功能將變得越來越重要。在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的社會中,工業、科技、智能等深刻改變了人的勞動觀念和勞動意識,勞動本義遭到扭曲,進而出現“輕視勞動、誤用勞動、有勞無教”等現象。在現今社會觀念中,存在體力與腦力工作之分,有的觀點認為腦力工作是比較高級的工作,而體力工作是比較低級的工作。從觀念上看,一部分人輕視勞動、鄙視勞動。現實中,腦力工作者無論是社會地位、經濟收入、生活質量,還是社會資源、社會關係,都遠高於體力勞動者。因此,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學校教育也不能免俗,很多學校不僅沒有認識到勞動的教化價值,而且還把勞動當作懲戒的手段、規訓的方式。許多人印象中的勞動就是,當學習不好或者犯錯時,老師就會用勞動的方式來施以懲戒,把一些髒、累、苦的活兒交給這些學生來做,如打掃衛生區、清理下水溝等。因而,勞動作為懲戒手段,成為教育者手中無形的棍棒,用以敦促學生學習,併成為壓制學生“最好”的規訓方式。這種強加於學生,使之被迫服從的勞動,可以說類似於一種“勞役”。對於學生而言,他們只想儘快從“勞役”中服完役。由此,這樣的勞動是缺乏教育性的,過度沉迷於勞動的工具價值,從而忽略了學生內在精神涵養的需要。此外,家長對勞動教育也不重視或者說持有偏見。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在家裡基本不沾家務,如果學校讓孩子參與一些勞動,不僅孩子會抱怨或不理解,而且會遭到部分家長的反對甚至抵制。學校和家長這種思想觀念的傳導,結果只會讓學生機械、隨意地對待勞動,不僅不能使學生體驗到勞動的自由和快樂,而且會在他們心中留下厭惡和懼怕勞動的陰影。

體美勞協同推進新時代育人的實現路徑


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新時代體美勞協同推進的實現路徑


  (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決定了體、美、勞在不同時期的發展存在差異。關於人的發展,我們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離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預設目標還有較大差距。新時代,人的發展是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主旨,而在當前的學校、家庭和社會中,體、美、勞越來越被忽視,呈現出全面落後的態勢。從這個角度來講,造成體育去身體化、美育邊緣化、勞育扭曲化並非行為能力不足,而是行為動力不夠。傳統觀念、功利主義等錯誤價值觀念的引導和現代教育理念的模糊,導致不少人對體、美、勞價值認識和判斷存在嚴重偏差。事實上,觀念是人在一定社會實踐中形成的認識或看法,帶有認識主體的主觀色彩,人們完全可以通過自身主觀性轉變來改變乃至消除一些不正確的觀念,可以通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增強體、美、勞協同發展的思想基礎,使之從價值層面產生根本性轉變。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需要深入學習和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問題的重要論述,準確把握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內涵。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高度重視教育發展,先後通過講話、演講、談話、答問、批示、回信等方式就教育問題發表重要論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習近平從國家戰略發展的實踐邏輯和馬克思主義人學的理論邏輯出發,系統提出了當前中國教育發展的理論基礎和發展方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思想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學理論和實踐發展的新境界。因此,要超越傳統教育價值取向,克服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就必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自己,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問題重要論述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在新時代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和適應新時代需要問題上,保持清醒頭腦和思想定力,增強貫徹和實施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二)構建人才培養體系

  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思想的提出,是實現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嶄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必由之路。從馬克思主義對最高社會理想的要求中去思考,習近平從培養人的角度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指明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發展道路。因此,構建體、美、勞協同的人才培養體系,形成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對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將發揮重要作用。

  構建體美勞協同的人才培養體系,是一項非常繁雜的系統工程。從人才培養體系角度出發,包括“課程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等,是學校教育教學的有機融合。一是要明確體、美、勞協同發展目標,深化體、美、勞在學校教育中的發展方向。把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問題的重要論述,作為新時期指導我國學校教育的理論思想,是我們確定體、美、勞協同發展目標的最根本依據。習近平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明確了學校育人目標要以德、智、體、美、勞為根本出發點的價值取向,為明確體、美、勞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功能等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礎。二是要健全體、美、勞協同發展的課程體系建設,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核心,在體、美、勞課程體系建設基礎上,搭建課程融合平臺,打通德、智、體、美、勞與其他課程的融合渠道,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將德、智、體、美、勞全面融入學校教育,為體、美、勞在學校教育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三是要加強學校體、美、勞教材體系的建構,提高學校體、美、勞教學質量。作為承載知識的載體,教材不僅體現教學內容,更體現教學思想,保證學校教學活動的正常運行。一方面要加強對教材的統籌規劃,確保教材建設與學校育人目標和課程體系相統一;另一方面要強化教材研究,積極探索適合校情、學情的教材內容、評價。四是要改進學校體、美、勞協同發展的教學體系建設,提升體、美、勞在學校教育中的教學實效。針對當前體、美、勞在學校教育中的教育情況,重點應該是改進,需要改善“配方”,即改進原來教學過程的知識結構、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設計、教學過程設施和教學結果評價等。五是要構建學校體、美、勞協同發展的管理體系,建立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機制。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這為構建體、美、勞協同發展的管理體系提供了系統思維,即通過家庭、學校、政府、社會的教育合力,形成德、智、體、美、勞系統化的“三全”育人機制。在“三全”育人機制中,體、美、勞協同發展的管理體系尤為重要,因為學校作為教育的實體,在聯結家庭、社會和政府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的橋樑作用;而學校管理體系作為協調和組織實施教學、後勤等工作的重要手段,是形成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的重要保證。

體美勞協同推進新時代育人的實現路徑


  (三)提供製度保障

  在當前大多數學校教育中,貫徹落實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總體情況普遍有待改善,尤其是體、美、勞的教育地位甚至出現了被消解的現象,其根源在於,學校教育制度建設滯後和制度體系殘缺等。學校教育制度建設的原意是為促進學校教育管理的規範化、標準化,並非為了限制或者約束,但是如果教育制度滯後或者制度體系殘缺,就會導致學校實際教育工作滯後,產生諸多執行層面的灰色地帶。當下,我們應貫徹和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問題的重要論述,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融入學校教育制度體系,牢牢把握新時代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遵循。

  一是在學校章程中有機融入德、智、體、美、勞要素。學校章程被稱為學校的“母法”,是學校正常運行的基本依據。做好德、智、體、美、勞在學校教育中的頂層設計,從源頭上化解積弊,是保證體、美、勞學校教育地位的關鍵。二是在教育制度中切實融入德、智、體、美、勞要素。制度的縱向結構可以分為管的制度、教的制度、學的制度。管的制度主要是學校領導層面,這是提高學校體、美、勞教育質量的根本保障;教的制度主要指教師層面,這是強化教師體、美、勞教學活動和教師專業發展的根本保障;學的制度主要指學生層面,這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的根本保障。當然,建章立制僅是第一步,還需要以章為行,建立有效的制度運行和監督機制。制度執行是至關重要的,是目前許多學校面臨的最為嚴峻的問題。對於學校教育而言,以人為本是學校教育的根本,但迫於現實生存與發展的壓力,學校制度在執行過程中頻頻受阻。從宏觀層面而言,確立良好的執行制度和監督機制,是保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關鍵。

  對此,筆者建議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一是以體、美、勞協同發展為突破口,將德、智、體、美、勞教育納入學校綜合考評體系;二是採用質化和量化相結合的方法,提高德、智、體、美、勞融入學校制度的可操作化和體系化;三是提高學校制度執行者的執行水平,強化德、智、體、美、勞在教育過程中的監督和激勵;四是提升學校相關制度對德、智、體、美、勞融入學校制度的支持力度,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育人的綜合保障體系;五是構建德、智、體、美、勞融入學校制度的執行效果評估體系,保證學校制度執行效果的科學評估。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強化了人在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的核心地位,形成了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內核,明確了新時代教育工作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方向和思路。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在“培養什麼樣的人”問題上的最新概括,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的全面發展內涵的最新創新成果,也是新的歷史方位人的全面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現實中,相較於德、智在實現人的發展方面的作用發揮,體、美、勞表現明顯不足,尤其是在學校教育中,處於全面落後的態勢,其所表現的去身體化、邊緣化、扭曲化等價值危機問題,顯然與習近平提出的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不相符。因此,我們應著重從價值觀念上增強體、美、勞發展的思想基礎,從人才培養體系上形成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從學校章程和教育制度上提供體、美、勞協同發展的制度保障。總之,新時代育人工作應立足人的全面發展,只有提高體、美、勞在人的發展中的地位,促進人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才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作者:楊少雄,福建師範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教授;李靜亞,福建師範大學體育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來源:《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9年第11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