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擔”下崗記

2020-03-16 11:25:48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蘭州3月16日電(記者程楠)看著“釘”在老屋牆上、落滿塵土的水擔,農民路彥榮又想起父親在世時,帶他日日夜夜挑水吃的苦日子。

在甘肅隴中地區,山裡人管扁擔叫“水擔”。這幾年,在這片曾經“苦瘠甲天下”的土地上,下崗的老古董一個接一個,水擔就是其中之一。

兩年前,路彥榮一家還世代生活在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元古堆村的山坳裡。過去,山裡人吃泉水靠人拉肩挑,有時候還得“搶”。

“水擔”下崗記

3月11日,在渭源縣元古堆村路家山,路彥榮擔起曾經挑水用的扁擔。新華社發(馬希平 攝)

一年又一年,泉水時有時無。33歲的路彥榮回憶,年少時,天不亮父親總會叫醒他,爺倆挑著家裡的水擔,往山泉口去。

“凌晨四、五點鐘去挑水,排隊人少,泉水也足。”路彥榮說,他和父親每日挑水至少五次,待水滿缸時,天就亮了。

山裡的日子窮得叮噹,過得踉蹌。大山裡種糧只能勉強餬口,挑水吃的日子一眼望不到頭。

日久天長,路彥榮的父親把水擔用出了“包漿”。閒暇時父親總是嘮叨著讓他再去多挑些水回家。

父親的水擔挑斷了,光榮“下崗”,路彥榮就拿新的來“接棒”。這根水擔,他一用就是十年。

遇上下雨天,山路泥濘,去挑水的路彥榮數不清自己跌倒過多少次,受過多少傷。水,把路彥榮等農民牢牢“拴”在山上。

2013年春季,下山挑水的路彥榮,突然看到不少大型機械橫在村口。打聽了才知道,原來,山下正在建設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他和村民們要搬遷下山了。

“水擔”下崗記

3月11日,在渭源縣元古堆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路彥榮在新家的水龍頭前接水。新華社發(馬希平 攝)

當時,路彥榮不在乎搬到哪裡,只關心如何吃水。“自來水”“引洮水”“乾淨水”,村幹部的“連珠炮”,讓他眼裡放光。

2015年夏天,甘肅省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正式運行。清冽的洮河水翻山越嶺,讓定西、白銀等地的200多萬群眾不再在“十年九旱”中煎熬。

2018年秋天,路彥榮一家搬進山下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在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裡,他第一個衝向水龍頭,嘩啦啦的流水,路彥榮怔怔地聽了好幾遍。

在渭源,引洮工程解決了總計6個鄉鎮10多萬人的飲水問題,為農民生產生活、高效灌溉提供了有力支持。

這兩年,通過食用百合、黃芪、黨參等種植,路彥榮陸續添置了農用三輪車、皮卡等“大傢伙”。“如今,我犁地都用‘氣死牛’。”他指著自家旋耕機說,這個省力的好把式讓老牛也“下了崗”。最近,除了忙春耕,他還聯繫周邊農戶,做起了販運中藥材的小生意。

“水擔”下崗記

3月10日,在渭源縣元古堆村,路彥榮推著新式手扶拖拉機和村民一起幹農活。 新華社發(馬希平 攝)

甘肅省是全國打贏脫貧攻堅戰最困難的省份之一。近年來,通過易地扶貧搬遷等系列舉措,甘肅已基本實現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飲水安全清零目標。甘肅貧困人口由2018年底的111萬減少到17.5萬,貧困發生率由5.6%下降到0.9%。

從“盼水來”到“用好水”,在元古堆村,中藥材種植加工、土雞散養、肉羊舍飼養殖等新產業因水而興,村民們腰包漸鼓。2018年底,元古堆村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超過1萬元,徹底“甩”了“窮帽子”。(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