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反抗鬥爭、飛速發展、貧富矛盾、大蕭條中看美國的"金融基因"

美國,這個誕生了才200多年的新國家,卻已經引領了全球發展100多年。美國強大的根源來自其骨子裡的"金融基因",以及堅定不移的"美元霸權"與"金融立國"之路。

從反抗鬥爭、飛速發展、貧富矛盾、大蕭條中看美國的

美國的政治金融基因

1. 英屬殖民地的歐洲移民

美國位於西半球的美洲大陸上,這裡早在兩萬多年前就世代居住著印第安人。然而,這塊大陸的命運,卻是被五百多年前的入侵者改寫的。

1492年,哥倫布"發現"了這塊新大陸,然後許多歐洲人陸續移民到這塊新大陸上。到18世紀,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相繼建立起13個英屬殖民地,這13個殖民地就是美國的起源。

從反抗鬥爭、飛速發展、貧富矛盾、大蕭條中看美國的

13個英屬北美殖民地

當時英國對這13個殖民地採取放任政策,殖民地只能依靠自我管理,所以彼此之間的獨立性很強。這跟當時歐洲各國的情況非常類似,其實也是歐洲移民者帶來的"政治基因",使得13個殖民地之間形成了與歐洲類似的"分權制衡"的行政體制和信用網絡。

18世紀中葉,英國開始長年征戰。戰爭使得英國的財政入不敷出,於是英國開始向美洲的13個殖民地徵收重稅,以補貼英國吃緊的財政狀況。

英國私自決定的重稅使得美洲的移民者們非常憤怒,殖民地抗稅事件屢屢發生。於是英國開始派駐大量英軍到美洲進行鎮壓,英軍登陸後肆意妄為,嚴重破壞了新大陸上的獨立自治環境,為擺脫英國、爭取獨立的戰爭一觸即發。

1775年4月18日,美國獨立戰爭第一槍打響。1776年7月4日,13個英屬殖民地聯合簽署《獨立宣言》,宣佈脫離英國統治,組成美利堅合眾國。英美之間的戰爭足足打了八年,英國才最終承認美國獨立。

從反抗鬥爭、飛速發展、貧富矛盾、大蕭條中看美國的

13個州簽署《獨立宣言》

2. 美國的經濟憲法

美國誕生時的世界是怎樣的局面呢?英國正在掀起第一次工業革命,法國正在醞釀大革命,德國依舊四分五裂,俄羅斯經過沙皇改革開始強大,中國正在享受康乾盛世的繁榮。獨立的美國實際上還是13個鬆散自治的州。

獨立後的日子,各州之間並不和諧,長期的摩擦使美國面臨了一個二選一的生存難題:是繼續作為一個合作的聯邦國家,還是拆散成13個獨立的主權國家?

1787年,13個州派代表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制定出《聯邦憲法》,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憲法。至此,真正意義上的美國才正式誕生了。

從反抗鬥爭、飛速發展、貧富矛盾、大蕭條中看美國的

13個州派代表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

很多人也把這部《聯邦憲法》稱為經濟憲法,因為它界定了個人、州政府、聯邦政府在經濟運行中的分工,為美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從此,美國才有了統一的政府,統一的貨幣,統一的市場,統一的稅收,美國的"統一"比起中國的秦朝晚了將近兩千年。

經濟運行上則採取英國的自由經濟模式,並搬來了歐洲的金融和財政制度,銀行、證券、交易所、股份公司陸續出現,並通過發債、發行股票進行融資來建設城市。

可見,年輕的美國,既有歐洲分權抗衡、獨立自治的信用基因,又有大帝國的"集中統一",還有最具活力的金融和財政制度,這些都是"美國奇蹟"的金融基因。


3. 南北戰爭的金融較量

隨後,美國的發展又形成了兩個不同的流派。北方各州以發展工商業為主,實行自由資本主義制度;南方各州以種植業為主,保留了黑人奴隸制度。自由與奴隸制並存,顯然是違背了《聯邦憲法》中人人平等的權利。

1860年,反對奴隸制的林肯當選為美國總統,南方七個州宣佈脫離聯邦,美國又一次面臨分裂,一場解放奴隸的南北內戰開始了。但是決定這場戰爭成敗的並不是誰更高尚,而是誰正確運用了金融的力量。

從反抗鬥爭、飛速發展、貧富矛盾、大蕭條中看美國的

美國南北戰爭

戰爭需要大量的資金,南北雙方都缺錢。北方政府決定用發行國債籌集資金。

以往,購買國債的都是金融大亨,但是局勢不明的戰況讓這些資本家們採取觀望態勢。但是戰爭可等不了。

於是,一個叫庫克的銀行家,向政府提議改變思路:

(1) 把債券的發行面額降低至50美金,轉向普通家庭兜售;

(2) 僱傭大量的金融中間商,深入群眾中進行地毯式銷售;

(3) 宣揚購買債券是"愛國+投資"的雙贏舉動。

就這樣,一年之內北方政府籌集到了4億資金,緩解了資金壓力。

而南方政府,選擇了一個特別愚蠢的方法,直接開機印了17億的鈔票,導致南方市場物價飛漲,經濟崩潰,最終戰敗。

由此可見,戰爭的背後,其實並不是道德的較量、軍事的較量,而是金融的較量。這一點又被深深的刻進了美國的基因裡,奠定了美國的"金融立國"之路。


4. 姍姍來遲的美聯儲

雖然美國的骨子裡天生帶有金融基因,但是作為一個國家最關鍵的貨幣當局機構——中央銀行,美國卻一直沒有。

1776年獨立,1865年統一,此後在1873年、1884年、1890年、1893年、1895年、1907年先後發生了六次大規模的銀行倒閉風波,然後美國人才意識到在金融危機當中,需要有中央銀行承擔最後貸款人的職責,幫助銀行避免倒閉,這才終於達成共識要建立中央銀行。

一直不願建立中央銀行,是因為害怕央行被政府掌控,成為政府腐敗的工具。所以,如何建立一個不被國家政府掌控的、獨立的央行成為了問題的焦點。

從反抗鬥爭、飛速發展、貧富矛盾、大蕭條中看美國的

美聯儲

終於,在美國成立後的第137年(即1913年),負責履行中央銀行職責的美國聯邦儲備系統(即美聯儲)成立。這確實是一個特殊的央行,它由位於首都華盛頓的聯邦儲備局和分散在全國的12個地方儲備銀行組成,這樣避免了貨幣權力完全集中在聯邦政府手中。

美聯儲權力設計的特殊之處還表現在:

(1) 美聯儲的權力來自國會,聯邦政府的權力也來自國會,所以美聯儲和聯邦政府是兩個平級的機構。

(2) 美國總統對美聯儲委員會的成員只有提名權,審核由國會來完成。

(3) 美聯儲委員會成員任期為14年,大大超過總統和國會議員的4年任期。

以上三點使得美聯儲能夠獨立於聯邦政府和總統,制定出適合長期發展的金融政策。

這也是我們現在經常看到美國總統與美聯儲不和諧的原因。總統和議員更注重在其任期內的短期利益,美聯儲則關注長期發展,兩者必然會有利益上的衝突。

但不論是總統、美聯儲還是聯邦政府,核心訴求都是為了美國的利益,所以即使在21世紀承擔起世界央行責任的美聯儲,制定出的全都是隻有利於美國的金融政策。

"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

南北戰爭之後,美國真正統一了主權、領土和勞動力,成為單一的、聯合的、強大的國家,為20世紀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伴隨著西進運動、工業革命,美國的領土比建國之時擴張了十倍,建立起了現代化的農業、畜牧業、工業,也使經濟產生了跳躍式的發展。到19世紀末,迅速超越了一直走在世界領先地位的歐洲強國。

從反抗鬥爭、飛速發展、貧富矛盾、大蕭條中看美國的

西進運動後的美國領土

此時,世界格局也發生了新的變化。統一之後的德國超越了英國和法國,成為歐洲首強;經歷了20年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登上世界舞臺;中國正在被八國聯軍侵略;僅僅誕生118年的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


1. 反壟斷的進步運動

美國從建國起就一直奉行英國的私有經濟和自由競爭,即由市場經濟這隻"看不見"的手左右經濟運行,任由企業自由發展,優勝劣汰,政府不會對經濟生活加以干預。

在19世紀末,優勢企業通過聯合、併購、重組等手段可以同時控制生產、市場和價格,以追逐高額、穩定的利潤,然後在各個行業就產生了許多富可敵國的大企業和大財團,它們形成了壟斷組織的最高形式——托拉斯,例如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托拉斯和摩根的鋼鐵托拉斯,兩者幾乎佔據了全國財富的三分之一。

從反抗鬥爭、飛速發展、貧富矛盾、大蕭條中看美國的

漫畫:壟斷資本家控制下的美國參議院

自由市場經濟狂奔了一個多世紀之後,自由資本主義變成了壟斷資本主義,隨之而來的是嚴重的社會矛盾和危機,災難開始出現。壟斷使得大批中小企業紛紛被兼併或破產倒閉,社會分配不公也使城市貧困人口急劇增加。即使美國早已出臺《反壟斷法》,但是並沒有真正執行過。

據統計,當時1%的美國人佔有近一半的國家財富;12%的美國人擁有90%的國家財富。於是,就有一批中產階級開始考慮如何使大多數美國人都能夠在國家的高速發展中獲利。一場消除社會腐敗、重建社會價值體系和經濟秩序的進步運動開始了。

時任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被迫整頓經濟。他從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托拉斯開刀,判定其違反了《反壟斷法》,把標準石油托拉斯解散拆分成若干個石油小公司。然後,又對牛肉托拉斯、菸草托拉斯等40多家壟斷企業提起訴訟,解散拆分。至此,政府通過憲法對壟斷進行限制的原則被確立了起來,反托拉斯行動也被正式納入到美國政府制度化的長久政策之中。

從反抗鬥爭、飛速發展、貧富矛盾、大蕭條中看美國的

與此同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給美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來自歐洲的軍火和鋼鐵生意,讓美國發了戰爭財,美國從此變成了歐洲的債權國,擁有了世界40%的財富。到了20世紀20年代,隨著經濟的騰飛,進步運動也結束了。此時證券交易所裡的股票都在飛漲,然後我們都知道了,什麼即將到來。


2. 大蕭條

1929年10月24日,有人忽然賣掉了手中被高估的股票,驚惶和瘋狂的拋售如同多米諾骨牌,一發不可收拾。一天之內,股市崩盤,超過300億的市值蒸發殆盡,人們的財富轉瞬即逝。

股市的崩盤源於銀行與投行無監管的混業經營,使得資金從銀行到股市,就是左手倒右手那麼簡單。大量資金肆意流入股市之後,股價節節攀升,泡沫越吹越大,終於在10月24日發生了崩盤。此後美國進入著名的大蕭條時期,800多家銀行破產,14萬家企業倒閉,全國四分之一的人失業。

從反抗鬥爭、飛速發展、貧富矛盾、大蕭條中看美國的

大蕭條

時任美國總統胡佛,是個堅定的自由市場經濟支持者,他相信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能夠進行自我調節,克服危機。所以在1929年至1932年期間,胡佛政府沒有采取任何措施,美國損失掉一半的財富。大蕭條還從美國蔓延到了歐洲。恐懼是所有人的唯一感受。

與此同時,蘇聯創造了新的計劃經濟模式。歐美大蕭條期間,蘇聯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經濟發展欣欣向榮。


3. 羅斯福新政

1933年,富蘭克林·羅斯福當選為新的美國總統,給人們帶來了希望。通過蘇聯的成功轉型,他重新思考了政府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很多經濟學家們也從大蕭條當中看到了市場經濟失靈的一面。因此,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要用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參與國家經濟,用國家的力量推動經濟的運轉。"

富蘭克林·羅斯福上任後的第五天,政府幹預經濟的新政開始了。新政有核心3R:復興(Recovery)、救濟(Relief)、改革(Reform)。通過整頓銀行與金融業、復興工業、調整農業、大力興建公共工程、增加就業、刺激消費和生產、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等一系列新政,幫助美國走出了危機,也使他成為美國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從反抗鬥爭、飛速發展、貧富矛盾、大蕭條中看美國的

羅斯福新政

羅斯福新政開創了市場經濟的新模式,使得市場規律這隻"看不見"的手和政府幹預這隻"看得見"的手聯合起來,共同影響經濟,市場和政府的作用同時得以發揮。

就在美國經濟逐步好轉的時候,國際局勢又發生了大地震。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其實二戰的爆發歸根結底還應該怪胡佛政府不作為導致的全球大蕭條。當時的德國還揹負著一戰的鉅額賠款,經濟一惡化,國內的民粹主義就開始崛起,希特勒納粹政府上臺,才導致了二戰爆發。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