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中,“王安石三難蘇東坡”是怎麼回事呢?

騎蝸牛走高速


明代馮夢龍所著《警世通言》卷三有“王安石三難蘇學士”一則,大概就是題主所講的王安石三難蘇東坡的“民間故事”吧。

在這個故事中,王安石在一年之中出了三道題,將博學多才,聰明過人的蘇東坡“烤糊”了。那麼,王安石為何要如此為難蘇學士,這兩人之間又是怎麼的關係呢?

蘇東坡恃才抬槓被貶黃州

卻說宋神宗時,鼎鼎大名的蘇東坡憑藉高妙的天賦,過目成誦的本事,出口成章的才華,一舉成名,官拜翰林院學士,人稱“蘇學士”。蘇東坡自恃有李太白之風流,曹子建之敏捷,表現得很傲慢也很輕浮。馮夢龍說,蘇軾在王安石門下做事,王荊公很欣賞他的才華,也很看重這個年輕人。

王安石從政之餘,閒暇時作學問,著《字說》,逐字解讀其義。蘇東坡對王安石的《字說》頗不以為然,多次譏誚,王安石沒太當回事。這天,兩個大學問家閒聊,王安石說起“坡”字,是從土從皮,是土之皮。蘇東坡立即反譏道,既然“坡”是土之皮,那麼,“滑”就是水之骨了?蘇子瞻這一槓抬得王安石啞口無言。

還有一次,王安石解讀“鯢”為魚之子,四馬曰駟,天蟲為蠶,古人制字,定非無義。蘇東坡反應敏捷,又抬了一槓,問道:“鳩字九鳥,可知有故?”王安石雖然知道這是蘇軾給自己下的套,但不知其中典故,就虛心請教。蘇軾便引經據典,說:“《毛詩》雲:‘鳴鳩在桑,其子七兮。’連娘帶爺,共是九個。”

蘇軾連續兩次恃才譏誚抬槓,彷彿很有些道理,但卻涉嫌混淆概念,賣弄才華。王安石說字,固然也有值得商榷之處,比如,“鯢”並非“魚兒”。但蘇東坡所言,也不靠譜,純屬抬槓。造字之法是需要分類的,不能一概而論之,蘇軾偷換概念,形成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邏輯關係,王安石當然無言以對——當然,這都是小說家言,史籍上不一定有記載。

王荊公雖然很讚賞蘇軾的學問,但心中“惡其輕薄”,找個機會,把他貶到湖州去了。

在湖州三年任滿,蘇軾回到京城。想起當年曾經抬槓得罪王安石,這天,蘇軾便去拜訪老首長。恰好,王安石公務在身,蘇軾便在管家的引導下,來到書房等候。

蘇軾到了書房,見書案上有一首沒有作完的詩,起首兩句是“昨夜西風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軾見了,嘆道:“呀,原來連這兩句詩都是亂道。”,菊花哪有落瓣的?菊花不落瓣,又哪來的“滿地金”呢?於是,蘇軾在後面添了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寫完,蘇軾就回寓所去了。

馮夢龍說,王安石回相府,見到蘇軾留下的兩句詩,心中躊躇:“蘇軾這個小畜生,雖遭挫折,輕薄之性不改!不道自己學疏才淺,敢來譏訕老夫!”於是,再上一本,將蘇軾謫貶到黃州,做了一名團練副使。

蘇軾固然恃才自負,但王安石卻涉嫌徇私報復,事情的真相果然是這樣的嗎?

王安石三難蘇東坡

蘇軾被謫貶,有口難言,但還是處於禮貌,前來相府辭別。王安石很客氣也很簡樸,請蘇軾吃了一頓飯,褒獎了他的才華,然後,攜手對蘇軾說:我早年讀書太用功,眼神不好,聖上關心,貢品陽羨茶。但太醫院官說須用瞿塘中峽水煎服才有療效。子瞻此去黃州,麻煩帶一甕水來,老父晚年就靠子瞻延年了。

王安石的話,蘇軾當下便記住了。到了黃州,轉眼間便是秋九月了。這段時間連日大風,蘇軾便想起定惠院長老曾經送他好幾種菊花,栽在了後園,於是,便前往欣賞菊花。到了菊棚,只見滿地鋪金,枝上全無一朵。蘇軾頓時嚇得口瞪目呆,半晌言語不得。

原來,王安石見到蘇東坡留下的兩句詩之後,十分惱怒,便動起念頭,要將這個輕狂之子削職為民。但轉念想道:“他也不曉得黃州菊花落瓣,也怪他不得!”於是,便以謫貶黃州為名,讓他親眼見識一番菊花落瓣,以此懲戒,別再恃才自傲,輕薄無狀了。

這大概是王安石一難蘇東坡的故事了。

蘇軾自知理虧,暗自佩服王安石見多識廣,很有點慚愧。不久,黃州長官馬太守委託蘇軾進京,給神宗上賀表。蘇軾應承下來,便忽然想起王安石之託,前往瞿塘峽取水。到了瞿塘峽,蘇軾從當地老者瞭解到,三峽相接,瞿塘峽上中下水都是一樣的,並無區別。於是,又暗暗責怪王荊公矯情,非得取中峽之水煎藥。看看上京日期將近,便在下峽取了一甕水。

但是,當王安石一見那甕水,便知道是取自下峽而非中峽。王安石說,子瞻很聰明,但誤聽了老者之言,凡事若非親歷,不可妄下結論。


從這一甕水,王安石知道蘇軾尚未完全服氣,便又出了一道題。這道題很特別,是要蘇軾考王安石。王荊公讓蘇軾在書架上隨意取出一本書,隨便翻到哪一頁,隨意讀一句,王安石便接下句。蘇東坡心中老大不然,便在積灰最厚的書叢中抽出一本,翻了一翻,念道:“如意君安樂否”,王安石几乎是不假思索的接了下一句:“竊已啖之矣”。蘇軾大驚,不敢言語。

王安石此時反過頭來考蘇軾,說,子瞻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蘇軾不知,但經過前幾次的事情,再也不敢輕妄作答,心想:“不要惹這老頭兒。千虛不如一實。”於是,蘇軾老老實實的說,晚學生不知。王安石便一五一十的講了這句話的典故。王安石的博學,讓蘇軾很是敬佩。

王安石說,你剛才考過我了,也該禮尚往來吧。不過,這樣考你,顯得我欺負後學,那麼,就以你最擅長的對對聯來請教於你蘇學士吧。當下,王安石就以當年年頭年尾都交立春為題出對:

一歲二春雙八月,人間兩度春秋;

又以蘇州、潤州為題,出了兩個上聯: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鐵甕城西,金、玉、銀山三寶地;

蘇軾當下無從覓對,羞慚滿面,告辭而出。

王安石就此完成了三難蘇學士,瞿塘峽水、“如意君安樂否”典故、三則上聯,蘇軾都沒能給出正確答案。

王安石與蘇東坡文人相惜

馮夢龍的這則故事,寓意很明確,就是教人虛心做學問,做學問要腳踏實地,不可只唯書本,需知行合一。蘇東坡恃才自傲,不知尊重他人,最終鬧了個大紅臉。

當然,這都是小說家言,蘇軾總不至於如此狂邁無羈,輕浮如斯。但是,歷史真實中的王安石曾經還真有點看不起蘇軾的學問。

王安石主張變法,是為新黨。蘇軾反對變法,是司馬光舊黨的核心骨幹。新舊兩黨之間經常以文論戰,蘇東坡才思敏捷,文采華麗,經常博得朝臣喝彩。王安石則不以為然,譏諷蘇軾文章:“全類戰國文章”。王安石的話雖然是站在不同立場說的,但之於文風而言,蘇軾的文章還真是被王安石一語中的。

王安石主張政論文應當:“夫士之強學贍辭,必知要然後不違於道。擇爾所聞,而守之以要,則將無施而不稱矣,可不勉哉!”這段話,在馮夢龍的故事中得到了照應,王安石知行合一的觀點,也體現在這段話中。

宋神宗雖然力主變法,但對舊黨骨幹蘇軾也是讚賞有加,稱他文學出眾,為人也很平實。神宗的評語,得到了司馬光等人的贊同。而王安石則認為,蘇軾“邪險之人”,上書神宗,說對待蘇軾,必須像馴服惡劣的馬那樣,“減芻秣,加笞撲,使其服貼乃可用”。意思是,減少他的草料,用鞭子抽,讓他服服帖帖的,這樣才可以任用。

王安石對待蘇軾的態度,在《王安石三難蘇學士》這則故事中得到體現,只不過,馮夢龍寫得很有點溫度。同時,角度也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王安石是在苦心孤詣的提點後輩,並無惡意。蘇軾則是恃才輕狂,接受長官長輩的教誨,理所應當。

其實,馮夢龍這樣編故事也沒有大錯,王安石與蘇軾除了政見上的不同,經常相互攻訐、排斥外,私下裡卻總是文人相惜。在人文主義的範疇裡,這兩位文壇巨匠,唐宋八大家的兩顆巨星根本就沒有“文人相輕”而欲置對方於死地的企圖。

烏臺詩案,蘇東坡下獄,自度必死。王安石在江寧給宋神宗上書,力保蘇軾,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宋神宗於是沒有殺蘇軾,不久,還赦免了他的罪。

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蘇軾來到江寧,看望退居八年的王安石。這次見面,兩人捐棄前嫌,相互贈送詩作,相互唱和,相互點贊對方精彩的詩句。蘇軾在《次荊公韻四絕》中寫道:

騎驢渺渺入荒陂,想見先生未病時。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

詩中對王安石的真情流露,讀來情真意切。這種情感超越了政治本身,也超越了人情世故,是人文光芒對世間的溫暖。

我從來就不信“文人相輕”這四個字。


綠野萍蹤01


王安石三難蘇學士,是《警世通言》裡的一個故事,警示世人“強中更有強中手”,為人不可太自滿。

蘇學士就是蘇東坡。

話說蘇東坡天資聰穎,文采非凡,官拜翰林學士,是宰相王安石的門生。

蘇東坡恃才傲物,總是譏笑別人,王安石也屢次遭到他的嘲諷。

第一回,王安石編纂《字說》,對每一個字做註解,蘇東坡就要講些歪理來嘲諷,王安石惱他出言不遜,將他貶為湖州刺史。

第二回,蘇東坡在湖州任滿,回京拜見王安石,適逢王安石正在午休,他就在書房等候,看到王安石寫的兩句詩: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蘇東坡又暗嘲王安石是江郎才盡,菊花傲風霜,怎麼會被風吹落,於是提筆續上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王安石醒來看到,心下著惱,心想這傢伙被貶了三年,狂傲之性仍是沒改,想把他削職為民。又想他沒到過黃州,不曉得黃州的菊花會落瓣,於是把他貶做黃州團練副使,並叮囑他要多讀書。

蘇東坡心中更加不服,心想我博覽群書,你還勸我讀什麼書。

到黃州上之後,秋天菊花盛開,秋風吹過,蘇東坡看到菊花落滿地,大吃一驚,方知王安石的良苦用意。

第三回,就是一年之後,蘇東坡回京送賀表,想起王安石曾託他帶一甕瞿塘中峽水回去治病,就乘船過瞿塘峽取水,誰知途中睡著了,船已到了下游,無法回頭。

蘇東坡就找來當地一個老者尋問,老者說,上峽、中峽、下峽的水都一樣,沒什麼分別。蘇東坡心想王安石真是迂腐,一樣的水,為何非要中峽水,就灌了一甕下峽水,料他也不會知情。

誰知王安石用那水煮茶,一下子就看出是下峽水,並告知他,《水經補註》裡對瞿塘峽水有講解。蘇東坡趕緊謝罪。

王安石覺得蘇東坡就是太過聰明,以致狂傲自大,辦事疏漏。這點教訓對他還不夠,又提議互相出題考教。

蘇東坡先出題,王安石對答如流。

王安石又出對聯,出了三個,蘇東坡一個都對不上來,羞慚赧顏至極。

這就是王安石三難蘇東坡。

後來,王安石終究是惜他才華,又稟報天子,復了他的翰林院學士之職。


東梧文均


蘇軾,字東坡,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蘇軾是一位極有才能、詩文書畫皆絕的奇 才,但是在政治上備受壓迫,三代名相都不賞識他。在文學上,蘇軾本是高屋建瓴,天下無敵,卻 偏偏又遇上個博學廣聞、嚴峻無情並且喜歡挑毛病的王安石。這一年,蘇軾跟隨王安石遊覽江 南蘇杭勝蹟。

  一路上,兩人詩來對往,唱和甚歡。一^天,二人遊覽了鎮江的金山、銀山、玉山後, 王安石出了一副對聯,為:“鐵甕城西,金i銀山三寶地。”鎮江的古名是“鐵甕城”。蘇軾想了半 天,沒有對出。此聯成為了一副絕聯,到現在也沒有人能對出。第二天,二人又來到蘇州。

  游完 了“拙政園”、“獅子林”、“網獅園”等園林後,便出金閶門直奔虎丘。途經七里之遙的“山塘”, 在中途“半塘村”休息時,王安石又出了一聯,為:“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蘇軾剛剛聽完, 以為好對,但仔細一想,卻頗有些難意,沒有對得出來。接連兩聯都沒有對出來,蘇軾感到非常 迷惑。

  第三天,二人又一起同遊太湖,蘇軾說道:“鎮江、蘇州兩聯,學生都沒有對出來,請大人再 出一聯,若是還不能對上,學生就回家閉門謝客,苦讀三年。”王安石隨手拿起一本《通書》說道: “今年閏八月,正月和十月都有立春節,你再來對這聯:‘一年二春雙八月,人間兩度春秋。

  ”此 聯更為刁巧,不要說難找相對的事物,光是“二、雙、兩”這三個字都不易對。蘇軾無奈,只好收 拾行裝拜別歸家。後來有人對出了這聯,為:“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般若修行


在文學上,蘇軾本是高屋建瓴,天下無敵,卻 偏偏又遇上個博學廣聞、嚴峻無情並且喜歡挑毛病的王安石。

這一年,蘇軾跟隨王安石遊覽江 南蘇杭勝蹟。 一路上,兩人詩來對往,唱和甚歡。一^天,二人遊覽了鎮江的金山、銀山、玉山後, 王安石出了一副對聯,為:“鐵甕城西,金i銀山三寶地。

”鎮江的古名是“鐵甕城”。蘇軾想了半 天,沒有對出。此聯成為了一副絕聯,到現在也沒有人能對出。第二天,二人又來到蘇州。游完 了“拙政園”、“獅子林”、“網獅園”等園林後,便出金閶門直奔虎丘。 途經七里之遙的“山塘”, 在中途“半塘村”休息時,王安石又出了一聯,為:“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蘇軾剛剛聽完, 以為好對,但仔細一想,卻頗有些難意,沒有對得出來。接連兩聯都沒有對出來,蘇軾感到非常 迷惑。第三天,二人又一起同遊太湖,蘇軾說道:“鎮江、蘇州兩聯,學生都沒有對出來,請大人再 出一聯,若是還不能對上,學生就回家閉門謝客,苦讀三年。

”王安石隨手拿起一本《通書》說道: “今年閏八月,正月和十月都有立春節,你再來對這聯:‘一年二春雙八月,人間兩度春秋。’ ”此 聯更為刁巧,不要說難找相對的事物,光是“二、雙、兩”這三個字都不易對。

蘇軾無奈,只好收 拾行裝拜別歸家。




按鍵傷身


王安石三難蘇東坡的故事應該來源於明朝的馮夢龍編撰的《三言兩拍》之《警世通言》,其中有一篇叫做王安石三難蘇學士。

故事處在宋神宗年間,蘇軾官拜翰林學士,在宰相王安石門下,因天資高妙,才華橫溢,所以恃才傲物,常常語中多有譏誚。

王安石寫過一本書,叫做《字說》,認為漢字以音、形包含著萬事萬物之理。但是,他僅從楷書的點畫釋字,所以為了解釋很多字經常會穿鑿附會,妄為比附。當時王安石跟蘇軾討論東坡的坡字,從土從皮,說坡乃土之皮。蘇軾笑道:“如相公所言,滑字乃水之骨也。”

後來討論鳩字,蘇軾調笑道,“鳩字九鳥,可知有故。”王安石不知所以,欣然請教。東坡笑道:“《毛詩》雲:‘鳴鳩在桑,其子七兮。’連娘帶爺,共是九個。”王安石非常生氣,認為蘇軾太過輕薄,將其貶為湖州刺史。


蘇軾被貶斥在胡州刺史之後,非常後悔。滿了三年回京述職,打算去王安石相府請罪。誰知王安石在睡午覺,所以就在書房等候。

在書房內,王安石留了《詠菊》兩句詩,沒有下文,“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軾看到後覺得王安石亂寫一氣。古時,一年四季風的稱呼不同,西方屬金,所以西風乃秋季,但是菊花開在深秋,並不會凋謝落瓣。“吹落黃花滿地金”是瞎扯。一時間忍不住,接了下面寫了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寫完之後覺得自己不太體面就匆匆走了。王安石起床之後看到詩句大怒,將蘇軾貶到黃州做團練副使。

蘇軾臨行前拜訪王安石,王安石告誡他“只是到黃州為官,閒暇無事,還要讀書博學。”另外,囑咐蘇軾回到京師路過三峽,取“瞿塘中峽水”,來給自己泡茶治病。

蘇東坡到黃州之後,與陳季常(河東獅吼那位)為友,整天登山玩水,飲酒賦詩,軍務民情,根本不管。大概一年之後,過了重陽節,蘇軾想起後院有人送的菊花,便拉著陳季常去賞菊。等到了菊花棚下,只見滿地鋪金,枝上全無一朵,蘇東坡目瞪口呆,半晌無語,方知王安石貶他來此就是為了讓他看看黃州的落菊,難怪勸他多多讀書。


後來,回京時,蘇軾幫王安石去取三峽的中峽之水。哪知中途睡覺睡過了,便取了下峽的水封存。等到了開封,蘇軾前往相府請罪。王安石問他,你可曾見過黃州落菊?蘇軾回答,是,“晚學生才疏識淺,全仗老太師海涵。”王安石又問,“中峽水”取了嗎?蘇軾將水獻上,泡完喝之後王安石道,“你這是下峽之水,如何瞿塘假名中峽?”又說道,“讀書人不可輕舉妄動,須是細心察理。老夫若非親到黃州,看過菊花,怎麼詩中敢亂道黃花落瓣?”三峽之水,上峽味濃,下峽味淡,中峽濃淡之間,現在茶水現在才顯茶色,明顯是下峽的水。蘇軾離席謝罪。

王安石認為蘇軾太聰明,所以做事並不仔細,打算考考他,但在這之前先讓蘇軾先考自己。於是讓管家把二十四個書架上的書拿出來,隨機抽一本,蘇軾隨便問上一句,王安石背不出下一句就算輸。果然, 蘇東坡隨便說了一個,王安石便答出下句,並且將典故解釋的一清二楚。蘇軾佩服的五體投地。

待到王安石考究蘇軾,提了三個上聯“一歲二春雙八月,人間兩度村求”,“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鐵甕城西,金、玉、銀山三寶地”。蘇軾對不出來羞愧的辭行而去。

王安石見蘇東坡受到敲打,但最終憐惜他的才華,便將其官復翰林學士。

故事實際上警醒世人,要謙虛謹慎,“為人第一謙虛好,學問茫茫無盡期”。

故事始終是故事,蘇東坡在宋哲宗的時候才當上翰林學士,做黃州團練副使時候,王安石已經罷相,時間對不上。但是故事的含義確是警世恆言,我們也得牢記心中,切不可有驕傲自滿之心。


大白愛閱讀


王安石和蘇東坡作為北宋同時期的大文豪,既因彼此文學方面的造詣而惺惺相惜,又因各自隸屬於不同的政治陣營而明爭暗鬥。

相傳,王安石曾出三題難蘇東坡,這三題都是出句求對,其中第三句至今仍無下聯。

王安石給蘇東坡出的第一句是:

一歲二春雙八月,人間兩度春秋;

因為某年恰好是閏八月,而且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確是“兩度春秋”。蘇東坡雖為一代才子,但這上聯出得奇特,確是不好對出。

不過,有後人已代蘇子對出了下聯: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古代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紀年,六十年為一周天,即一個“花甲”。所以,從第一個甲子到第二個甲子年正好是六十一年。此聯是慶賀六十一歲老人生日的祝壽聯,對得確實工整。

王安石難蘇東坡的第二局對聯是: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原來,從蘇州金閶門外至虎丘這一段路叫做“山塘”,約有七里之遙。其中有一地名叫做“半塘”。因前不久蘇東坡公幹路過此地,所以王安石便出得此句考他。

蘇東坡冥思苦想,怎麼也對不出下聯,還是後人假託亂語,把它對了出來:

九溪蠻洞,經過中洞五溪中。

王安石給蘇軾出得第三聯更絕:

鐵甕城西,金玉銀山三寶地;

江蘇鎮江市,古名鐵甕城,臨大江,其地有金山、銀山、玉山,山上有佛殿僧房,恰當時蘇東坡遊覽經過,王安石就此地出了一聯。

蘇子尋思多時,不能成對,只得謝罪而去。據說,此聯至今仍無下聯,諸君不妨一試。


老梁精品集


這個故事出自馮夢龍的《警世通言》,其題材確實來自民間故事。我們來看三難蘇學士是怎麼回事。

一難:王安石當宰相的時候,蘇軾拜訪他,看到他未寫完的兩句詩: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軾回詩兩句譏笑王安石: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意思是黃花(菊花)不像春天的花風吹會落瓣,黃花只會慢慢枯萎不會落瓣,也就譏笑王安石不懂常識。王安石厭他輕薄,將他貶到黃州,黃州的菊花秋天剛好會落瓣,王安石也是想讓蘇軾自己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二難:蘇軾去黃州前王安石囑咐蘇軾抽空幫帶一甕三峽裡的中峽(瞿塘峽)的水給他泡茶治病,蘇軾送夫人回老家,返回的時候從四川回黃州坐船,但到中峽的時候睡著了,醒來的時候想起帶水這事,問過當地人後,以為中峽下峽的水質一般,於是在下峽取了一甕水給王安石,以為王看不出。誰知王安石一眼看穿,點破了他,讓蘇軾很尷尬。

三難:蘇軾從黃州回來拜見王安石,王安石出對聯考蘇軾,一連出了兩聯,蘇軾都對不上。

  • 這個故事講的道理倒是很淺顯:像蘇軾這種有大才的人尚且有不知道的,答不上來的,何況學問才華不如蘇軾的,所以做人要謙虛好,別信口開河、自以為是。
  • 但是這個故事畢竟取材自民間,蘇軾和王安石的交往在這裡都曲解了歷史,把歷史上的真實事件都抽離了。王安石並非惱他輕薄將他貶到黃州,事實真相大家都知道是因為“烏臺詩案”。王安石的學問和著書立說都有粗糙的地方,蘇軾對他的譏笑也不無道理。最後兩人的交往是惺惺相惜的,而且蘇軾之才和學問都在王安石之上,蘇軾不至於在王安石面前如此難堪。

茶馬古道研究


王安石三難蘇學士

在明末學者馮夢龍編撰的《三言兩拍》之《警世通言》中有一篇是《王安石三難蘇學士》,可以說是演繹北宋著名文人王安石與蘇東坡智力大比拼的絕世精彩的經典故事啦。開篇一首詩說道:“海鱉曾欺井內蛙,大鵬張翅繞天涯。強中更有強中手,莫向人前滿自誇。”這四句詩是奉勸世人“虛已下人,勿得自滿”的。

  第一難:菊花究竟何時落?

  有一天,蘇東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恰好王安石出去了。蘇東坡在王安石的書桌上看到了一首詠菊詩的草稿,才寫了開頭兩句:

  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蘇東坡心想:“西風”就是秋風,“黃花”就是菊花,菊花最能耐寒、耐久,敢與秋霜鬥,怎麼會被秋風吹落呢?說西風“吹落黃花滿地金”是大錯特錯了。這個平素恃才傲物、目中無人的翰林學土,也不管王安石是他的前輩和上級,提起筆來,續詩兩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王安石回來以後,看了這兩句詩,心裡很不滿意。他為了用事實教訓一下蘇東坡,就把蘇東坡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蘇東坡在黃州住了將近一年,到了九月重陽,這一天大風剛停,蘇東坡邀請好友陳季常到後園賞菊。只見菊花紛紛落瓣,滿地鋪金。這時他想起給王安石續詩的往事,才知道原來是自己錯了。

  蘇東坡平時看到的菊花,都是隻會枯萎,不會落瓣的,因此他就得出了“天下的菊花都是不會被秋風吹落的”這樣一個一般性的結論。他用這個全稱肯定判斷來衡量王安石的詠菊詩,就認為王安石的詩寫得不對。等他在黃州住了將近一年之後,才知道自己的結論是錯誤的。因為黃州這個地方的菊花,是會被秋風吹落的。這可以說是一個極難出現的反例,但它又確實存在著。

  第二難:三峽之水誰能辨?

  荊公對蘇東坡說:“老夫幼年寒窗燈下日久,染成陳疾。今覓得一偏方,須用中峽巫峽之水服之。”隨請託其相捎。

  東坡回來時,正好從三峽經過。哪曾想東坡太專心於賞景吟詩了,及至忽然想起時,所乘船隻早已過了中峽,而入下峽歸峽了。正發愁之際,屬下勸道:“三峽相連,並無阻隔。上峽流入中峽,中峽流入下峽。本是一江水,咋分好和歹?”東坡思之再三,無奈之下隨取下峽之水而歸,意欲矇混過關。

  荊公略試,直言道:“又欺老夫!此乃下峽之水,怎假名中峽?”東坡大驚,請教如何辨之。荊公細言道:“三峽之水性,出於《水經補註》。上峽水性過急,下峽又太緩,中峽則緩急居中。太醫院醫官乃舉世名醫,知老夫之變症居於中脘,故宜用中峽之水作引。此水烹陽羨茶,上峽味濃,下峽味淡,中峽濃淡之間。今見茶色半晌方起,故知是下峽水也。”東坡至此對老師荊公佩服之至。

  第三難:蹊蹺對聯誰能對?

  荊公對蘇東坡言道:“考別件事,又道老夫刁難!出個對子吧!今年潤八月,正月十二月兩頭立春。出對為:‘一歲二春雙八月,人間兩度春秋。’”此聯蹊蹺,東坡久難對出。

  荊公又言道:“蘇州金閶門外,至於虎丘一帶,叫做山塘。其間約有七里之遙,名為半塘。潤州古名鐵甕城,臨於大江,有金山、銀山、玉山,叫做三山。出蘇州對兒為:‘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潤州對兒為:‘鐵甕城西,金、玉、銀山三寶地。’”東坡思想多時,一個也不能對出,只得謝罪而出。

  這正是“見不盡者,天下之事。讀不盡者,天下之書。參不盡者,天下之理”啊!

  這“三難”很顯然是以王安石的勝出為結局的。但是,你想過沒有:王安石身為蘇軾的老師,又貴為一國之宰相,何以要為難身為晚輩兼下屬的蘇東坡呢?原來是因為蘇東坡自幼聰慧,少年成名,自恃才高,狂放桀驁所致啊!在王安石三難蘇東坡之前,蘇東坡狠狠地難了王安石一難的!

  話說宋神宗皇帝在位時,有一名儒,姓蘇名軾,字子瞻,別號東坡,乃四川眉州眉山人氏。一舉成名,官拜翰林學士。此人天資高妙,過目成誦,出口成章。有李太白之風流,勝曹子建之敏捷。在宰相荊公王安石先生門下,荊公甚重其才。東坡自恃聰明識廣,對荊公反倒頗多譏誚。


桃花課


王安石三難蘇東坡的故事中,啟發人們,聰明不可用盡,可見雖然說長江後浪推前浪,但有時間薑還是老的辣啊!


林燕華師兄


文化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