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簡史(十六)淮南子

本文由《胡適的北大哲學課》讀書筆記整理而來。

中國哲學簡史(十六)淮南子

淮南子,是劉邦的孫子,繼承了他爹淮南王的爵位,因編纂《淮南洪烈》而得名。後來在漢武帝時期參與造反而被誅殺。

《淮南洪烈》是劉安召集門客所寫的,有《內書》二十一篇,《外書》不詳,另外還有《中篇》八卷是談論神仙之術的。今天傳下來的,只剩下《內篇》二十一章了。據《漢書》記載,在淮南王謀反失敗後,牽連的幾千門客也一起被誅殺了。

《原道訓》是西漢道家的基本世界觀,這一篇論述了“道”的兩個方面,一是“萬物所以成”的原因,二是道無處不在。這兩點在早期的道家經典《老子》《莊子》中已經闡述過了。《人間訓》中講了“道”的另一層意思,“道”是一切知識論、名學、人生觀、政治哲學的方法。

中國哲學簡史(十六)淮南子

西漢的道家,宇宙觀進一步得到了發展,在《淮南子》中提出宇宙的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天地還沒有分開,陰陽也沒有區別,四時還不確定,萬物都還不存在。

第二階段:天包含“和”但是還沒有降下來,地懷著“氣”但是還沒有揚起來,宇宙中虛無寂漠,好像是“有”,彷彿又“無”。

第三階段:萬物天地是一體,沒有內,也沒有外,也沒有上下四方的概念。

第四階段:由於“氣”的運動,天氣下降,地氣上升,陰陽交融。著中間包含著“和”,想要與萬物接觸。

第五階段:萬物想要迸發而沒有,想要萌芽而未發,想要興發而未成。

第六階段:萬物在“氣”的作用下,生長成消,各有其類。自然生髮,循序變化。

中國哲學簡史(十六)淮南子

我們由這六個階段來看,西漢的道家相比春秋戰國時期的道家,對宇宙的描述更為詳盡。在描述萬物興發的過程中,《淮南子》提出了類似“適者生存”的“進化論法則”。萬物處境不同,不能適合天地之利,便不能生存。如果能夠適合環境,才能存活下來。

《淮南子》提出:各種生物都具有“見利而就,避害而去”的天性,近代的生物學家稱之為“自衛的天性”。這種天性體現在不同生物上,所表現出來的自衛能力是不一樣的,如果不能“稟受於外”就不能完成自衛。隨著環境的變化,生物的生理機能也歲之變化,“求合於其所利”由此自謀生存。

荀子曾經批評過莊子,說他蔽於天而不知人。這是道家隱士派的弊端,過分相信天命自然,而無視人的主觀。造成一種聽天由命的消極思想。到了淮南子這裡,他汲取了荀莊二人的長處,雖然極崇拜自然,但是又非常注重人事。他直接抄了《荀子·勸學篇》幾句,認可“揉以成氣之用”的觀點。

中國哲學簡史(十六)淮南子

在“是非觀”上,淮南子修正了莊子的理論,我們都知道莊子是主張“齊是非”的,這是因為莊子開了上帝視角,在上帝的角度來看人間世,沒有所謂的對,也沒有所謂的錯。你所說的對,不過是你認為的對。淮南子把人的上帝視角,重新拉回到人間,提出“所從觀者異”的是非觀,這類似於“人是萬物的準則”。由於人的基本觀念不同,所以是非觀不同,由於時勢不同,所以是非不同。區別在於莊子是用局外人的態度來對待是非問題,淮南子是用參與者的身份來看待是非。一個人在評判是非功過的時候,不能忘了自己的身份立場。你所認為的對,是你在這個既定立場下的對。

淮南子改良了消極的道家思想,汲取了荀子、韓非等積極的主張。在政治問題上,極力主張變法改良,他說聖人制禮樂,而不制於禮樂。只有利於人民,不必法古,只有利於解決問題,不必守舊。這些話其實是淮南子直接從《韓非子》書裡面抄過來的。

我們可以看出,《淮南子》是道家一次重要的集大成著作,他繼承並發展了早期道家關於“自然演化”的宇宙學說,同時又批評了消極主義、神秘主義。汲取荀子、韓非子等人積極的內容,對道家學問進行了一次比較大的改良,使得道家哲學具有治國理政的用途。但是很可惜的是,淮南王造反失敗後,數千篤信道家哲學的學者被屠殺殆盡。漢武帝開始表彰六經,從此道家作為主流思想的時代正式結束,開始了長達兩千多年”天不變,道亦不變”的新的大一統思想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