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典《傷寒論》中“惡寒”的意義

《傷寒論》中“惡寒”的意義

中醫經典《傷寒論》中“惡寒”的意義


一 “惡寒”是表證的特徵 太陽病的提綱是第1條:“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原文中提到的脈浮、頭項強痛、惡寒,都是表證的常見臨床表現,所以,太陽病就是表證。但其中只有“惡寒”具有特異性,即只有“惡寒”是表證的特徵性表現。脈浮,頭項強痛等也常見於表證,但不屬於表證的特異性表現,也就是說,雖然這些表現常見於表證,但不是僅見於表證。所以,判斷是不是表證的關鍵是“惡寒”的有無。即所謂“有一分惡寒,必有一分表證”。也可以認為“有一份惡寒,才有一份表證”。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134)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164)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慾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致大洩下。(208)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234)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縶縶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裡未和也,十棗湯主之。(152)

上述原文將“惡寒”與否作為判斷有無表證的根據。

二 惡寒的形成機理和特徵

“惡寒”的形成機理是寒邪侵襲人體,束縛了衛氣,使衛氣不能“溫分肉”。寒邪具有收引、凝滯之性,才會束縛人體的衛氣,才會產生“惡寒”。所以,外邪之中,除了寒邪和溼邪以外,其他的外邪是不可能導致“惡寒”的,特別是熱邪,因其性炎熱、升散,不可能束縛衛氣,所以不可能導致“惡寒”。

“惡寒”的特徵是病人感覺怕冷,不為加衣被或烤火所減輕。如果病人感覺怕冷,加衣被或烤火能減輕的是“畏寒”,“畏寒”是陽虛的表現。

需要注意的是,在《傷寒論》中,張仲景對“惡寒”和“畏寒”沒有區分,將四逆湯證的怕冷也稱為“惡寒”,如第298條“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踡,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

《傷寒論》中還提到了“惡風”,“惡風”的特徵是病人吹風則覺得怕冷,不吹風則不覺得怕冷,中醫將此形容為“有風則惡,無風則安”。病人雖然是吹風才怕冷,但吹風時怕冷的特徵和“惡寒”是相同的,即不為加衣被或烤火所減輕。所以“惡風”是“惡寒”的輕症,也因為如此,張仲景對二者沒有嚴格區分,如第12條的桂枝湯證就是“嗇嗇惡寒,淅淅惡風”並提的,現在的教科書中常常表述為“惡風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