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喜歡用“女人”來換土地,和親只是幌子,那麼換了多少土地?

漢朝喜歡用“女人”來換土地,和親只是幌子,那麼換了多少土地?

西漢剛建立沒多久就被匈奴多次騷擾,所以不得已選用和親之法,拖住匈奴,至此之後,好像用“女人”來換土地在漢朝似乎成了一種手段,表面上是和親,實際上就是一個幌子。

漢朝喜歡用“女人”來換土地,和親只是幌子,那麼換了多少土地?

漢武帝統治的前期,承繼祖業,要滅匈奴,可軍事力量一直處於劣勢,打又打不贏,於是最好也只能讓自己的女兒來為黎明百姓謀取一段和平日子。未央宮中,燭火通明,漢武帝一臉憂愁,大量著匈奴何時能滅。

漢朝喜歡用“女人”來換土地,和親只是幌子,那麼換了多少土地?

直到張騫的出現,打破了憂愁,對於漢武帝而言,匈奴不可一日而滅,所要準備的東西需要太多,尤其是周邊小國也要考慮進去,於是張騫成為了使者去遊說。結果聯合烏孫抗擊匈奴成了一個重要的戰略思想,可憑什麼烏孫國會相信自己呢?於是老一套的手段“送女人”,和親。

漢朝喜歡用“女人”來換土地,和親只是幌子,那麼換了多少土地?

和親這種手段,表面是表示有關係,兩國結秦晉之好,但事實上卻是一國彎腰向另一國示弱的一種表現。這種方式換來的合作,往往都是脆弱的,而且保質期很短。也就是說如何送出去的女人能活的久一點,這個效益和作用就大一點,活的短一點,基本是百搭。而且每一次和親不是他人,而是自家的女兒,拿自己的女兒去換取和平,似乎間接的在證明大漢朝的無能。

漢朝喜歡用“女人”來換土地,和親只是幌子,那麼換了多少土地?

公元前119年,張茜出使西域,此行的目的很明確,想西域各國報個喜,通知一下,第二就是去烏孫國,看看願不願意接受和親,畢竟這個烏孫國與大漢距離甚遠,也沒有什麼值得一說的理由接受這一份和親修好的臆想,所以此行漢武帝是誠意滿滿,幾大箱的金銀珠寶綾羅綢緞。

漢朝喜歡用“女人”來換土地,和親只是幌子,那麼換了多少土地?

烏孫的人也不傻,匈奴在當時的威懾力很大,如果接受了漢朝的和親,不知道會不會惹怒也為未曾可知,所以是不見兔子不放老鷹,自家盤算的要緊,張騫口水都說幹了,但烏孫國沒有應和什麼,最終張騫沒有辦法只好去別的國家遊說,看看能結交多少鄰邦。

漢朝喜歡用“女人”來換土地,和親只是幌子,那麼換了多少土地?

不過烏孫國這麼多年來也經常受到匈奴的騷擾,對於漢朝有同樣的心思,如果能夠推到匈奴自然是可喜可賀,再者見周邊的領邦都和大漢表示友好關係,所以最終這個烏孫國答應了和親,接收了這一個“女子”。

漢朝喜歡用“女人”來換土地,和親只是幌子,那麼換了多少土地?

於是大漢用“女人”和親鋪路也得以成功開展,至於用“女人”換了多少土地、你看看大漢的疆域就知道,那些和親的鄰邦基本都納入了版圖裡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