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儒,口出狂言,结果死在他那张嘴上

三国名儒,口出狂言,结果死在他那张嘴上

杨修本人博学多才,自幼苦读圣贤之书。到了他二十五岁的时候,果然应了苦心人天不负的道理。在好友的推荐之下,他顺利入仕,在曹操帐下为官。随着他的名望越来越大,他逐渐也成为三国时期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这一切主要体现在他的嘴上。他的那张嘴完全可以用口无遮拦来点评。除了有这个致命的毛病以外,他还恃才傲物,锋芒毕露,做事十分高调,而且还不知收敛,更不知道小心使得万年船是何物。

杨修的骨子里,什么人都敢得罪,什么事情他都要参与其中发表一下个人的看法。好多亲朋好友就劝过他,让他沉默是金,在这个混乱的年代里,小心翼翼地活着比啥都强。可是杨修偏偏就听不进耳朵里。置若罔闻。每当他对某事大发议论的时候,就有好心人告诉他:小心隔墙有耳。杨修一听这话就十分生气,大喝道:难道他们能做得,我就说不得吗?这个灵魂拷问,让好心提醒他的人不知所措,直接下不了台面。索性人家就发扬劝人不听,不如一松的策略。杨修才不在乎这一套,他觉得只要自己的嘴能图个痛快就行。所带来的后果,他完全不考虑。这种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性格,难以在这片尔虞我诈的土囊里生存,随时都有小命玩完的下场。完全不懂的祸从口出的浅显道理的杨修,一定会为这张嘴付出惨痛的代价。

傲气冲天的杨修经常觉得,老天爷是老大,他就是老二。后来事实证明杨修就是因为管不住自己的嘴。他才将自个一步一步地送上万丈深渊。


第一回祸出口处,为杨修的死埋下深深的伏笔:

三国名儒,口出狂言,结果死在他那张嘴上

杨修死之前,还得将故事回到曹操为了寻找合适的继承人开始。那时候曹操心目中有两个继承人,一个是曹丕一个是曹植。他们俩在曹操心中的位置不分上下,这就让曹操犯难。于是乎曹操便询问许攸,人家许攸十分聪明,坚决不表法任何言论。让曹操自己看着办。许攸之所以不参与其中。那是因为这是个有风险的活。万一传出去。将来他们兄弟谁登基为帝,都够许攸喝一壶。等到曹操找到杨修的时候。杨修还没等曹操开口,便开始大发议论,所有言语之中,很明显地倾向于曹植。因为杨修曾经做过曹植的老师。一开始的时候,杨修的言谈举止之间还算公道,说着说着就开始大胆地批评曹丕种种的不是。这让曹操听后心里十分不舒服。这就好比,世上那个父亲也不会让任何人诋毁自个的儿子一样。心胸比较狭隘的曹操,便暗暗地对杨修怀恨在心。伺机寻找机会将杨修法办。


再一次祸从口出,杨修插翅难逃注定魂归故里:

三国名儒,口出狂言,结果死在他那张嘴上


被曹操抓住杨修的把柄之后,曹操决定将杨修送往断头台。罪名是扰乱军心,临阵脱逃。这个罪名一旦成立。谁也不能挽救杨修的性命。这时候就有人劝解曹操三思而后行,杨修万万杀不得,容易引起众怒。曹操掷地有声回应道:非杀不可,谁要有怨言欢迎随时来寻我。

曹操这回如此执着地诛杀杨修,完全是事出有因。杨修曾经多次在公开场合让曹操弄的下不了台。曹操早就想把杨修处置而后快,但是一直碍于面子,害怕被人说成气量小,容不下人,故而一忍再忍。如今机会来临,曹操不愿错过这个机会。

这个事件的直接导火索就是杨修自作聪明。一天夜里,曹操在军营里吃着鸡肋,一个将士询问今夜的口令是什么?曹操随口一说:鸡肋。刚好杨修听说此事。便连夜收拾行囊准备返回洛阳。夏侯渊见他如此,大惊失声,连忙询问;大敌当前,你何故如此?杨修自鸣得意道:难道你就没有听见今晚的口令吗?这是曹丞相想班师回朝的迹象啊。夏侯渊一听,深信不疑。连忙回去收拾自个的行囊。当曹操见到三军都是如此,吓得失魂落魄,以为发生兵变,经过详细询问才知道又是因为杨修信口开河,才导致如此。曹操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杨修只能人头落地。

个人认为杨修死的理所当然,要怨就怨他那张嘴。别人就能透过表象看本质,而他偏偏不能。所以说他死的一点也不亏。他要是能够管住自己的嘴,及时收起锋芒,不跟当权者争锋相对,或许他的下场至少比这更加光明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