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一則:哈金的《等待》

書評一則:哈金的《等待》

書評一則:哈金的《等待》

1.

讀哈金的人大多和我一樣,基於他的聲名:第一個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的華人作家。勿論哈金,對於任何作者和作品,獲獎無疑是我們選擇打開並堅持讀完一本書的動力。畢竟,有太多的人,太多的書,一生的時光不夠用。

國家圖書獎是美國本土最為著名的文學獎,在世界範圍內自然也極為權威,但這個獎項只頒發給美國公民。哈金在90年代已移民美國,使用英語寫作,這兩點是他獲獎的必要條件。

除了這部頗負盛名的《等待》,哈金獲獎的作品另有多部。在局外人看來,這些獎項無疑是哈金創作能力的佐證。美國人卻不這麼看,他們認為是美國的文化土壤和自由空氣給了哈金成為作家的機會,而哈金的中國經歷成就了其作品個性。部分中國人也對他表示質疑,他們認為美國人哈金只是在利用同胞的困境獲取個人利益,就像阿富汗人質疑創作出《追風箏的人》的卡勒德·胡賽尼。

畢竟,在美國看來,任何他國都是有所欠缺的。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美國移民作家的創作主題都被隱隱限定為“民族文學”,其中尤以揭開原國籍國老舊傷疤為主。如此一來,美國就會更加堅定自身作為全世界救世主的天命。

成功者哈金彷彿被擠壓到某種狹縫裡,他自己稱之為“地獄的邊界”。雖早已獲得美國文學界的肯定,哈金的作品只是在近些年才陸續被紹介進中國大陸,這和他的政治立場不無關係。

雖然很多作家都宣稱自己不沾政治,以世界為故鄉,事實上那是一種不可能實現的理想。只要國家還存在,任何有國籍的人就必須做出政治選擇。就哈金來說,移民,就是他的政治選擇之一。

我沒有深研過哈金和移民文學,在此不展開敘述。

2、

回到《等待》。

這部作品行文節奏緩慢且故事情節平淡,讀第一遍時我斷斷續續花了一個月,讀完後腦海中並無深刻印象。但此後有一天朋友請我推薦讀物時我竟意外推薦《等待》 ,並說了一大通理由,或許這便是傑作的魅力。之後我迅速一氣呵成重讀了一遍此書,似有所悟。

古往今來普通人的婚姻中,起碼在我所瞭解的維度裡,多數情況下,男人對女人的期望不外乎“處女+女傭”,女人對男人的期望則是“養家+不拋棄我”。

雖然時代的進步讓女性獲得了一些“權利”和“覺醒”,但真正跳出那個古舊怪圈的女性並不多,除非獨身。彼此獨立真心相愛的婚姻當然也是有的,少數吧。

《等待》的時代背景是文化大革命時代,地點大約在中國東北,不過正文內容並沒有牽涉太多文革的時代特徵,似乎意不在此。作品的主線是男主人公孔林的婚姻與婚外戀進程,講述了亙古不變的人性和無能為力的命運。哈金說這部作品的靈感源自他聽來的故事,是真實發生過的。

從農村走向城市的知識分子孔林,頗有點像今天所說的“鳳凰男”,他聽從父母之命娶了並無感情基礎的農村妻子淑玉,婚後育有一女。淑玉在農村料理家務,孔林在城裡工作,一年見一次面,相處十來天,無夫妻之實。不久,在城裡工作的孔林與一位年輕的女同事曼娜建立了戀愛關係,開始了一段“婚外戀”,為了能夠名正言順生活在一起,曼娜一直敦促孔林同原配妻子離婚,但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沒能順利離婚,直到十八年後,基於“分居十八年”這一事件原因導致了前一段婚姻關係的自然瓦解,孔林與曼娜之間漫長的婚外戀才得以轉變成合法的婚姻關係。然而苦等半生的婚後生活卻並沒有給兩人帶來喜悅,反而帶來了無盡的痛苦。此時的孔林開始反思過往並自我否定,與此同時,他的心開始向前妻靠近,並帶動前妻和他一起進入模糊的新一輪“等待”,等待回到沒有曼娜的從前……

孔林與淑玉

淑玉是孔林的原配,是孔林奉“父母之命”成婚的妻子。孔林和淑玉都是生在農村,擁有相似的成長經歷和安靜隱忍的個性。

淑玉是文盲,擁有一對象徵舊社會桎梏的裹腳,脾氣溫順,辛勤勞動,照顧家小,對丈夫言聽計從。淑玉唯一一次向丈夫表達的相反意見是不願意離婚。這樣一個女人,丈夫即使不愛她,也很難去討厭她,更不要說傷害她。

淑玉以夫為天,從沒有片刻要離開孔林的意思,哪怕孔林和她根本無夫妻之實,哪怕他們已經離婚,淑玉仍然聽從了孔林的安排離開了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農村,來到她本不適應的城市。在這裡,她一邊照顧進城工作的女兒,一邊等待在她看來一定會回頭的孔林。淑玉忠實於婚姻,忠實於丈夫,她接納命運的安排,甚至接納“傷害”,但她堅定自己的目標,那就是一直站在原地等待。也許在她看來,孔林值得她這麼做,孔林模樣好,有文化,和她之間相敬如賓,並且自覺養家餬口,這一切對於淑玉來說已經足夠,她根本不奢求愛情,也不主張婚姻的排他性,這也是為什麼當淑玉的弟弟在法庭上說“她就像一頭啞巴牲口”時,孔林感到羞愧。

孔林當然不愛淑玉,但他也沒愛過別的女人,在那個年代,甚至在任何年代,真愛都是稀罕的。一方面,許多人壓根不願意守著一份所謂的“真愛”,另一方面,不顧現實情況的真愛往往需要放棄很多既得利益去爭取,對那個緊張兮兮的年代來說,真愛無疑比不上自己的生存。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孔林,也曾經羨慕過舊社會男人三妻四妾的生活,也擔心離婚會影響自己的工作和發展。

孔林的精神生活處於邊緣地帶,他羞於接納熟悉而陳舊的事物,又沒能毅然擁抱新事物。在內心深處,他並不排斥淑玉以及她的那些舊時代特徵,對他來說那甚至是親切而溫暖的,就像父親母親,讓他產生親情上的歸宿與依賴。此外,孔林回憶起剛結婚時年輕的淑玉,也留意到換下舊式衣袍之後的淑玉散發出的女性美,這些似乎隱含著少量的男女之愛。但與此同時,孔林又害怕淑玉身上表現出的舊時代印記,因為他生活周遭的人都覺得那是過時的、可笑的,雖然他很討厭他們這個觀點。

生活的面子和裡子,很難達到一致。

孔林和淑玉一直沒能順利離婚,主要原因並非來自淑玉的拒絕,而是孔林的猶豫。要是沒有曼娜的催促,孔林根本不會主動提起離婚,這既有違道德又可能影響工作,他根本不想承擔。淑玉為孔林生兒育女、操持家務、照料雙親,對他的婚外情從無指責,並一直為他守身如玉,這一切築就了一堵道德的高牆,孔林根本無法逾越,所以只要淑玉有絲毫反對,甚至只要看到淑玉,孔林就會喪失提出離婚的勇氣。別的不說,單單淑玉侍奉孔林雙親併為之守孝,在古代法律中就是被列為禁止休妻的事由。

孔林只是不知道如何應對曼娜的等待和催促而向淑玉提離婚,他不知道和曼娜之間該如何收場,因而被動前行。此外,還有一個更深的原因,孔林並沒有全心全意愛曼娜,因而沒有和曼娜結婚的動力。

孔林與曼娜

相比淑玉,曼娜年輕、有文化、時髦,和表面上已經脫離了農村和舊社會趣味的孔林看上去似乎更為般配。

曼娜是一個孤兒,在遇見孔林之前她經歷過戀愛創傷,對她來說,親切文雅的孔林是再好不過的療傷人選,也是理想的結婚對象。

雖然孔林是已婚身份,但他並沒有和妻子共同生活,在孩子出生後他和妻子之間就已斷絕肉體關係,在曼娜看來,孔林的婚姻只是個形式,淑玉完全配不上孔林,這也是為什麼作為第三者的曼娜會義正言辭地要求孔林離婚,而孔林的大多數同事們也已將兩人視為夫妻或情侶。

曼娜愛孔林嗎?在孔林看來,除了消極等待和發號施令,曼娜似乎並沒有為和孔林在一起付出更多。比如,在孔林看來,曼娜對個人財產的保護有些過分,這不但表現在婚前她不願意和孔林分擔離婚可能造成的費用支出,更表現在婚後她仍然對個人積蓄數目加密。此外,在等待孔林離婚的過程中,曼娜相了兩次親,雖然是出於孔林的建議或取得了孔林的同意,但她自己對此並沒有排斥,甚至還有些隱隱的嚮往。對於後來強姦自己的壞蛋楊庚,曼娜在此之前甚至對他心動過。如果曼娜不是懷有幾絲雜念而獨自去找楊庚,也許她就不會遭遇那場恐怖的強姦。如果楊庚沒有結婚,並且追求曼娜,沒準曼娜會選擇他。曼娜的等待是沒能完成其他心願的一種擱置和空窗期,在某一個時間之後,她只是將孔林當做一個超級備胎而已。

孔林愛曼娜嗎?孔林和曼娜的整個感情走向都是後者在主導,前者一直處於被動狀態。或許在最開始的那一段時間裡,孔林對曼娜的確產生過好感以及長相廝守的念頭,但這種好感是建立在曼娜的青春洋溢之上,以及曼娜和自己相似的新身份背景之上,並不持久,也不深刻。隨著時間的拉長,曼娜對孔林未能順利離婚的不滿,以及青春的氣息在她身上慢慢走遠,加上離婚之路的艱難,讓孔林對曼娜的感情漸漸弱化。到最後,幾乎只剩同情了。而且,一個很關鍵的原因在於,孔林從內心深處從沒有全然接受有過感情經歷的曼娜,更不要說她在其後的數次相親,以及最為致命的被強姦。曼娜的經歷決定了孔林絕不會是她生命中唯一的男人,無論從情感來說還是從肉體來說。

孔林是一個思想守舊的男人,他和淑玉的唯一區別只是多讀了些書,具備了一些知識分子特徵,比如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比如身體文弱、生理需求較低。孔林同時具有舊社會男人的諸多特徵,比如“處女情結”,比如不願意分擔家務和照料孩子。可以說,曼娜被強姦後孔林才堅定了要和她結婚,在他看來,已失去貞操的曼娜已經不可能嫁出去了,他必須娶她,但這是他對曼娜的道德補償,無關愛情。此外,曼娜的戀愛與相親經歷也讓孔林認識到她不是一個從一而終的女人,婚後曼娜經常主動要求發生肉體關係,這些都給了孔林壓力,表明了曼娜不是一個安分的女人,並不適合做妻子。

最後,當孔林在春節前夕去探望淑玉,站在門外的他聽到屋裡的前妻和女兒的溫馨對白,他沒有勇氣敲門進去,他怕一進去就不想離開。他在門外不小心製造的聲響讓他被妻兒發現,之後被邀請進屋,回到了熟悉的一切,熟悉的屋內裝飾,熟悉的飲食味道,像貴賓般被招待的自己,孔林陶醉在那個氛圍中,他想永遠就這樣下去,他不想回到曼娜身邊,他甚至期待曼娜早點離開。藉著酒勁,孔林說出了自己的心聲,也就是假設曼娜病故之後的安排,他想回到這個家,他同時希望前妻和女兒能夠幫助他照顧他和曼娜的兩個幼子,對於這後一段婚姻,孔林再一次不想承擔責任。

在上一段婚姻中,他根本不曾經歷過照料孩子和做家務這些過程,都是前妻包攬一切,他只需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並偶爾寄點錢補貼家用就好了,前妻對他沒有任何要求,唯一反對的大概就是離婚了,這不正是所謂的“喪偶式”育兒和婚姻嗎?兩段婚姻的區別在於,淑玉任勞任怨,曼娜則要求他承擔義務,因而加劇了他對曼娜的反感。

至於曼娜,她對待孔林的態度日益粗暴一方面來自於她的產後抑鬱,另一方面來自於她對孔林長久以來的不滿,她自己也很清楚孔林並不是那麼愛自己,可她在這漫長十八年裡,根本找不到那個全心全意愛自己的人,等不到理想中的那個人,只能退而其其次,使用孔林這個超級備胎了,這難道不是大多數女人的宿命麼!無論如何,嫁出去才是自己的終極使命。

3.

被羅曼·羅蘭稱為巨人的列夫·托爾斯泰在其經典作品《安娜·卡列妮娜》的開篇有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至於幸福的家庭是怎樣的,託翁沒有洩露天機,或許他自己也不確定,就像孔林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