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蜀之戰:姜維手握大軍佔據天險為何沒有成功阻擋魏軍入侵?

前言:

公元263年8月,魏國在處理完內部政治問題後,將滅蜀計劃提上日程決定對偏安一隅的蜀漢政權發動滅國之戰,很快魏國兵分三路由鄧艾、鍾會、諸葛緒三人率領大軍直奔蜀漢政權而來。

此時的蜀漢主管軍事的人只剩下姜維和廖化等人,劉備留下的蜀漢老臣已經去世的七七八八了。為了應對魏國大軍的入侵,姜維廖化帶領軍隊打算依託有利地形進行抵抗。

鍾會大軍被阻擋在劍閣之地無法擴大戰果,無奈之下鍾會和姜維只能在劍閣對峙消耗對方的耐心,但是在雙方對峙的時候,鄧艾來個“偷渡陰平道”蜀漢投降,為什麼蜀漢憑藉天險卻沒有抵擋魏國入侵,下面一起來看看魏滅蜀之戰的過程。

三國之間力量平衡被打破,魏國擁有了發動滅國戰的實力

在整個三國時期,大家都知道魏國是實力最強的國家,漢末十三州魏國獨佔了九州半的地盤,擁有大量的騎兵和耕地,蜀漢和東吳完全是憑藉巴蜀、長江天險才能保持不被滅國的地步。

前三國時期,魏國內部大部分地區剛剛經歷戰亂,例如中部地區的黃巾軍,塞北的烏桓進犯,涼州叛亂和赤壁之戰後曹魏水師幾乎全軍覆沒,此時的魏國內部極度虛弱,根本無力去進攻蜀吳兩國。

同時劉備的益州地區和孫權的江東地區沒有遭遇嚴重的戰亂,甚至劉備的益州成了亂世天堂之地被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稱之為沃野千里這樣的膏腴之地,加上三國初期魏蜀吳三方領導人都屬於血與火裡走出來的英雄豪傑彼此之間也有制衡之道讓三足鼎立的局面平穩運行。

滅蜀之戰:姜維手握大軍佔據天險為何沒有成功阻擋魏軍入侵?

三國地圖

但三國後期時,三方之間的實力平衡被打破了,老一輩的領導人和開國元老相繼找劉邦打撲克去了,留老一輩人的相繼去世導致了三國執政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

魏國政權的曹丕曹叡這兩代皇帝都很有才幹,只不過身體不太好,倆人沒熬過一個司馬懿,剩下一個幼帝曹芳和二世祖曹爽很快就被司馬懿收拾了,同時在曹丕執政和司馬懿上位期間魏國經過休養生息和採取的一系列利民舉措讓魏國的國力迅速上升,具備了統一天下的實力。

蜀漢這邊不用說,劉禪的執政能力這個誰都明白,寵信宦官放任官場貪汙,姜維一個人帶著蜀漢大軍瘋狂北伐搞的內部民生凋敝。

東吳比蜀漢好不到哪去,大帝孫權晚年不愛江山愛美人了,玩起了宮鬥殺得後宮是血流成河,等到了後代孫皓執政期間,東吳政權已然是秋後的螞蚱了——蹦躂不了幾天。


滅蜀之戰:姜維手握大軍佔據天險為何沒有成功阻擋魏軍入侵?

就這樣,本來三國前期較平衡的局面被打破了,瘋狂暴兵的魏國配上老辣的司馬懿父子面對沒兵沒礦沒人才的蜀吳兩國,這完全屬於降維打擊的操作,同時在魏國伐蜀之前魏國內部還發生了司馬昭殺害皇帝的事情,司馬昭為了轉移國內忠於曹氏宗族的大臣對他的不滿之心,想發動一場大戰贏得勝利的同時給自己多積攢一點政治資本不但堵住那群老頭的嘴也同時讓自己篡位更加名正言順一點。

滅蜀之戰:姜維手握大軍佔據天險為何沒有成功阻擋魏軍入侵?

參與滅蜀之戰的鐘會

在公元262年,司馬昭將目光放到了蜀漢身上,司馬昭深知姜維的十一次北伐已經讓蜀漢變得民生凋敝同時佔領蜀漢也可以順江而下攻擊東吳,讓司馬昭完成曹操都沒有完成的統一大業,讓自己獲得更多人的支持加速篡位進程。

但一開始司馬昭的想法被國內很多大臣反對,認為司馬昭操之過急萬一重蹈曹爽覆轍反而會減緩統一的步伐,可司馬昭不這麼想認為自己魏國此時國力強大自己的才能比曹爽高出四個曹丕那樣的距離,最後力排眾議,集結了十八萬大軍兵分三路進攻蜀漢.....

蜀漢方面得知魏國進攻的消息之後,姜維等有識之士迅速上書讓劉禪派兵駐紮在漢中陰平等地防備魏軍入侵,可此時的劉禪早就在後宮放飛自我了,犯下了和自己祖宗漢靈帝的老毛病——寵信宦官,天天和黃皓求神問道,同時黃皓也利用劉禪的信任並沒有將魏軍進攻的消息發佈出去,這樣的操作讓外界看來的蜀魏大戰變成了姜維一人面對魏軍的戰爭,這樣的態勢可以看出蜀漢在戰爭未開始已經輸了大半。

滅蜀之戰:姜維手握大軍佔據天險為何沒有成功阻擋魏軍入侵?

滅蜀之戰

魏國發動滅國大戰

初期:蜀漢奮力突圍直奔劍閣守城,魏蜀雙方對峙

司馬昭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想用強大的軍隊和優秀的統帥直接給蜀漢來個一鍋燴,讓鄧艾和諸葛緒各自領兵三萬對姜維大軍進行堵截攔擊,鍾會大軍直奔劍閣然後一鼓作氣拿下成都。

魏軍的軍事思路是對的,因為姜維多次北伐已經讓孱弱的蜀漢政權疲敝不堪,軍隊傷亡過大,蜀漢內部各個關隘的駐守部隊數量大大減少,姜維被迫實行“斂兵聚谷”的計劃,嚴重削弱了漢中地區的守備力量,鍾會大軍拿下漢中包圍漢、樂兩處要塞。

此時的姜維在沓中得知魏軍行動之後想迅速回守劍閣,希望在劍閣地區阻擋魏軍的進攻解決蜀漢危機,在回師途中姜維發揮自己的軍事才能,擺脫鄧艾的糾纏並逼退諸葛緒的阻撓,讓魏國三路大軍只有鍾會大軍發揮了作用。

姜維在回防劍閣的同時將蜀漢其他部隊收攏一起,合兵一處在劍閣地區和鍾會十餘萬大軍對峙,暫時性的保衛了蜀漢政權。

滅蜀之戰:姜維手握大軍佔據天險為何沒有成功阻擋魏軍入侵?

劍閣


中期:鄧艾偷渡陰平道,蜀漢節節抗擊

姜維在劍閣憑藉天險死守,他深知魏軍遠道而來人數過多會有嚴重的後勤壓力,再對峙一段時間鍾會大軍肯定會撤退,到時候再去追擊魏軍擴大戰果一轉蜀漢的頹勢。

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鍾會的確因為後勤的壓力產生撤軍的想法,沒辦法,劍閣的地形過於險峻。從後世李白的《蜀道難》中描寫的“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就能看出劍閣是真的不好過啊,更別提要突破劍閣上面大量的蜀軍的防守了。

此時的鐘會處於騎虎難下的尷尬境地,劍閣拿不下來,最後魏軍撤軍,十八萬大軍的開銷不但會拖垮魏國的財政還會讓司馬昭成為第二個曹爽被其他權臣拉下馬,這樣的結果司馬昭不給鍾會全家剁了才怪。

但是鍾會猛攻劍閣呢,肯定是攻不下來的,蜀漢軍隊善於山地作戰同時這又屬於衛國戰爭,肯定和魏國拼個你死我活,同時東吳援軍已經在來的路上了,搞不好和蜀漢來個關門打狗,鍾會可能提前在劍閣交代了。

滅蜀之戰:姜維手握大軍佔據天險為何沒有成功阻擋魏軍入侵?

鄧艾

鍾會在軍中思考怎麼保住自己小命的時候,鄧艾出現了,給鍾會提供一計策,讓自己帶著小股部隊跑過陰平道,翻山越嶺然後直接在成都城下暴打劉禪,到時候姜維肯定回防。到時候鍾會帶領大軍迅速拿下劍閣,雙方在成都城下會師!

鍾會一尋思,這計策不錯,結果也很誘人。就讓鄧艾去實行計劃,鄧艾直奔陰平而去,此時的陰平沒有蜀漢守備軍隊,同時劉禪沒有聽從姜維進諫留意陰平地區,鄧艾直接帶人過陰平奔著成都而去,此時的鐘會為了配合鄧艾的計劃,天天在劍閣前嚇唬姜維,讓姜維認為魏軍一時半會不能撤軍,全身心的投入到防守劍閣當中。

滅蜀之戰:姜維手握大軍佔據天險為何沒有成功阻擋魏軍入侵?

陰平道

鄧艾帶著人在險峻的陰平道走了許久,同時劉禪沒有注意陰平的動向讓鄧艾在行軍途中更是暢通無阻,鄧艾克服了地形難走和後勤補給問題之後,直接到了江油關天險,江油關位於川北地區,也是川內名關之一,跟劍閣比也不遑多讓。

此時的鄧艾軍隊到了江油關之後已經是強弩之末了,江油關守軍閉關不出就能把鄧艾餓死在關下,可也不知道是天亡蜀漢還是鄧艾命不該講,江油守將投降了直接給鄧艾接進關內讓鄧艾補充了給養,也為鄧艾下一步兵臨成都城下提供了物質支援。

總結一下,偷渡陰平和拿下江油關這本來就是一個地獄難度的軍事計劃,但愣讓鄧艾辦成了,同時也能通過這兩件事看出蜀漢政權內部已是兵無鬥志的狀態和鄧艾偷渡陰平行動在這場滅國戰爭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後期階段:鄧艾暴打蜀漢守城部隊,劉禪出城投降親手斷送父兄基業

偷渡陰平成功後,鄧艾率軍直奔成都城下,得知鄧艾進攻時劉禪迅速派諸葛亮兒子諸葛瞻率軍迎戰鄧艾,諸葛瞻這人和他爹諸葛武侯沒法比,部下黃崇勸告他佔據險要之地防禦鄧艾的進攻,可是諸葛瞻迷之自信想和鄧艾來一個硬碰硬,結果諸葛瞻帶著兒子諸葛尚一起陣亡在綿竹關下。

鄧艾在暴打完諸葛瞻之後迅速進攻,一路上又暴打了蜀漢各地開來的援軍,此時的劉禪終於慌了,不敢出城迎敵,和大臣們如何面對鄧艾大軍,蜀漢內部官員在這方面產生了很多爭議,有人認為跑到南中地區伺機而動,也有人認為跑到盟友東吳那比較好,但是以益州本土派譙周為代表的大臣們認為劉禪投降最合適。


滅蜀之戰:姜維手握大軍佔據天險為何沒有成功阻擋魏軍入侵?

劉備病死白帝城

蜀漢政權內部已經不是諸葛亮和蔣琬執政時期的樣子了,劉禪因寵信宦官和政治手法過於稚嫩讓益州本土士族崛起,此時的蜀漢政權完全成為了大臣們爭奪權勢的舞臺,而劉禪在朝堂上也沒有多大威望,從蜀漢政權在對待鄧艾的態度方面就能看出來,這些大臣們的建議不是逃跑就是投降,作為君主的劉禪沒有什麼發言權力。

其實劉禪還有一種思路就是率領宗室子弟血戰到底,也無愧父兄給他留下的這片基業,可劉禪沒那個血性,即使自己的兒子北地王劉堪以自殺勸諫劉禪抵抗但也無法撼動劉禪投降的心思。

因為這個事情劉禪還被人扣上了仁德君主的光環,與其說劉禪是仁德君主投降為了城內百姓的安危,可是再看看亡國之君的魏國君主曹髦和司馬家血戰到底的精神,可見劉禪這個人沒有一點血性之氣。

蜀漢滅亡之後,姜維等蜀漢將士面對劉禪這種無能的行為也只能和將士們拔劍砍石向天怒吼,還好姜維在最後關頭沒有辜負諸葛亮的信任,搞了一波“一計殺三賢”的操作,拉上滅亡蜀漢的魏軍主要將領鍾會鄧艾二人同歸於盡。

總結

蜀漢失敗的原因:

首先就是蜀漢偏安一隅,地狹民少加上姜維一個人就發動了十一次北伐戰爭,嚴重消耗了蜀漢本就不富裕的軍隊和物資,這造成了蜀漢內部各個關隘沒有足夠的守軍無法抵禦鍾會大軍的入侵最後面臨投降或被攻下的命運。

第二點就是蜀漢人才方面真的匱乏,鍾會滅蜀期間就姜維和廖化倆人死撐著,其他蜀漢將領都是碌碌無為之輩,如果有一兩個明白事的將領在江油關和綿竹關組織有效防禦完全可以在關外耗死鄧艾大軍。

第三點就是蜀漢內部政局混亂,劉禪寵信宦官天天和宦官混一起求神問道,直接導致了鄧艾順利走過陰平道,並且劉禪的政治手腕也不行,對內部益州本地豪族沒有采取任何制衡手段,任由對方發展勢力,最後鄧艾兵臨城下的時提出投降意見的大臣背後勢力就是益州本地豪族的支持。

所以我個人認為蜀漢滅亡的原因最主要的幾點就是首先蜀漢地狹民少加上過度用兵讓蜀漢政權無法面對鍾會大軍的兵鋒,第二就是蜀漢內部人才匱乏在後三國時期蜀漢有才能的將領只有姜維一人,其他將官都是江油守將和諸葛瞻這樣碌碌無為之輩,第三就是劉禪個人原因,後宮寵信宦官外部無法制衡群臣直接導致了劉禪開城投降。

滅蜀之戰後續:

在滅蜀之戰後,司馬昭統一天下謀朝篡位的腳步加快,迅速篡位建立晉朝,同時因姜維的一計殺三賢的計策和後續的成都之亂延緩了滅亡東吳的計劃,但在這些事情過後,晉朝利用巴蜀的地理環境和強大的國力支持也讓統一變成了時間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