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胃口極大的貪心北伐之王

天水誇英俊,涼州產異才。

系從尚父出,術奉武侯來。

大膽應無懼,雄心誓不改。

成都身死日,漢將有餘哀。

——《三國演義》

姜維,就是這樣的男人,在蜀漢最最最為頹敗的時期,苦苦支撐,只有特麼就他一個頂樑柱,一門心思的在外面晃,搞軍事,從來不搞政務,因為姜維知道,搞軍事比政務好玩得太多,再說,眼不見為淨,心不想不煩,朝堂一群酒囊飯袋,都在爭奪權力,爾虞我詐,沒勁,看著滿嘴流油的劉禪如同後世的金正恩這種肥頭大耳的傢伙,還有歪瓜裂棗的黃皓,恨不得一大耳刮子上去,但能打嗎?還不如出去,表面是大將軍,但實質上是立皇帝,多爽啊。

但姜維和諸葛村夫一樣,都是無腦愚忠的,但孔明生前就是大權獨攬的人,什麼都是他說了算,比皇帝還皇帝。姜維是不如他師傅這麼牛逼哄哄,前幾十年都是在蔣琬費禕的陰影之下,動彈不得,動輒出征也就只有幾萬人而已,對姜維來說,胃口太小,一把梭哈太沒有籌碼了。

姜維對北伐的痴迷完全就是偏了路子,他一心想要打仗,在劉禪本人都已經投降的情況下他居然還策劃了聯合鍾會謀反這一出,在歷史上也算是很罕見的壯士。

姜維:胃口極大的貪心北伐之王

姜維在軍事上最大的缺點在於貪。姜維的軍事才能其實是很高的,自從他上臺後,曹魏的整個西北都被他攪得雞犬不寧(當然蜀漢自己也被姜維攪得雞犬不寧),直到段谷慘敗於鄧艾前,鎮守曹魏西北的郭淮、陳泰、王經等人明顯看得出在正面交鋒中是不如姜維的。但姜維遠遠稱不上是一流統帥,他的戰略觀很糟糕,主要體現在貪功和貪地。

姜維在費禕被刺後頻頻出師北伐,十年間出兵六次,搞得民生凋敝,對生產生活造成極大的困難。而且由於每兩次出兵的時間間隔太短,使得蜀漢積攢的實力不足,因而很快就糧盡退兵。

糧食,就是最大的弱點,姜維打下來的戰果就是因為糧食的拖累,都無功而返。

蜀漢一個州,曹魏九個州,後勤補給的差異,太懸殊了,但姜維還是不管,堅持打。

但真正的時機到來,他卻眼睜睜的放過了。

一次是在延熙十八年,姜維出兵狄道並在洮西大勝王經,魏軍損失數萬,這是整個蜀漢歷史上北伐獲得的最大戰果,超出了姜維本人甚至諸葛亮的任何一次北伐。

王經成了肥厚的經驗包,應該窮追猛打,痛打落水狗才對。但高潮過後發現並沒有足夠的實力進取狄道,導致這次北伐虎頭蛇尾。

另一次則是延熙二十年,此時整個魏國的大部分兵力都因諸葛誕叛亂以及東吳的入侵而被糾纏在了淮南一帶,那就只能是這次是絕大好機會,諸葛村夫當年所說的“天下有變”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快點去打啊,但倒黴的姜維,卻又沒有及時硬起來,他帶領蜀軍前一年在段谷遭受重創,受到的損失尚未恢復,吳國也因為深陷宮廷鬥爭,導致軍隊實力大受打擊,結果雙雙在這次規模最大的魏國內亂中毫無作為。

戰爭不是遊戲,士兵不是數字。死一個人就是一筆撫卹金,死一個隊就是一村的烈士家屬,死個千把人對蜀漢這種小國就是政治問題,更不用說姜維還在連連勝利時張翼就對他強烈反對了。以諸葛亮作為參照對象,諸葛亮出征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出必有獲,而且建立在不影響生產的前提下。因為缺糧,諸葛亮可以在大勝後花三年時間來準備下一次北伐,試問短短几年就把蜀國國力搞殘的姜維有這個耐心?

所以姜維還不如諸葛村夫,是因為他不懂舍與得。

姜維:胃口極大的貪心北伐之王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取得三郡投降的戰果時,馬謖在街亭戰敗,張郃揮軍趕來。實際上張郃此時的兵力並不多,而且因為急行軍和戰鬥,戰力有所削減,諸葛亮帶領的蜀軍主力完全有一戰之力。但諸葛亮馬上忍痛放棄了已經到手的三郡,選擇退軍。為何?即使打敗了張郃,後續還有曹真的部隊,而曹真的後續還有親自坐鎮長安的曹叡在。諸葛亮看得到這些,他知道不能拿自己手上的人去賭,贏率太低,而且贏了也對自己傷害太大。洮西戰勝後的姜維就看不到,因此他選擇了強圍狄道。諸葛亮捨得果斷放棄已經獲得的戰果,不糾結於既定的失敗,這是名帥的風度,也是姜維所欠缺的。

因而諸葛亮北伐時上下一心,而姜維北伐則怨聲載道。如果是讓諸葛亮碰上了淮南三叛,你猜他會不會搞得自己像姜維一樣帶著個國力已經被自己玩得半殘的蜀國在那裡乾瞪眼?

連姜維的對手——魏國的陳泰都知道不輕易勞師動眾以保存國力的道理。蜀國實力還遠不及魏國,因而姜維這樣搞不是找死嗎?

而在魏國發動伐蜀前的緊要關頭,姜維依舊還在貪地,最後也招來了惡果。

早在半年前就已經得到消息的姜維卻在後主不理會的情況下繼續呆在沓中種了半年田,而不是及時收縮防線,放棄掉陰平一帶。結果等到鄧艾和諸葛緒的部隊一來,陰平武都還是被魏國給輕鬆拿下了,姜維本人也失去了回援漢中的機會,導致陽安關淪陷,漢中戰略功虧一簣。守不住的地方就應該及時放棄,否則早晚拖累自己,這個道理諸葛亮是懂的,姜維不知道懂不懂,反正他不肯放棄,卻失去了很多。

像剛剛提到的諸葛誕之亂就是大好機會,還有後來司馬炎時期的禿髮樹機能之亂持續九年,晉國喪師數萬,戰死四名封疆大吏,整個西北差點淪陷。如果姜維能撐到此時,如何不可大有作為?魏國也好,晉國也好,本來就是矛盾重重的政權,西晉統一天下才十年就爆發了八王之亂,接著又是五胡亂華,徹底玩廢自己。蜀漢整頓好自己內部,搞好團結,不荒廢農事,同時修繕甲兵,有節制地北伐,等待魏晉的問題自己爆發才是可行的道路。結果就是,吳蜀兩國比西晉廢得還快,並且都是自己把自己玩廢。

所以啊,適度北伐有益,強行北伐傷身,無腦北伐灰飛煙滅。

但是姜維弱了嗎?其實不是。

看看他的一生宿敵,鄧艾。

鄧艾和姜維對敵,勝多敗少。然後大家就覺得鄧艾比姜維強。難道以為他們是6神裝單挑嗎?明明是姜維2件套打鄧艾五件套好嗎?大家之所以會把鄧艾和姜維的勢力平等看待,甚至覺得姜維打不過鄧艾很丟人。

那是大家還沉浸在武侯時代。

姜維:胃口極大的貪心北伐之王

孔明北伐把敵人吊著打,打到最後直接守城。大家就覺得蜀國的軍力並不比魏國差太遠。

醒醒啊各位。我們先忘記孔明之前的戰績。

但論姜維鄧艾的實力對比。經過孔明前幾次的抓民丁,秦嶺附近已經沒有人口了。武侯打了這麼多年,魏國邊境的關鍵路口都成了要塞。

姜維每次帶幾萬人進攻,只要對方有防備,就基本攻不下來,只能換路,來回奔波尋找敵人的薄弱點,唯一一次大戰果,還是在狄道,王經擅自出擊,被姜維打敗,死傷上萬人。哪怕死了這麼多,魏國只需要退守狄道,假裝派人截姜維後路,姜維就得撤退。

姜維權勢不如諸葛,只能調動幾萬人,不像諸葛可以調十萬人,就帶著這麼點人,一直尋找機會進攻魏國,哪怕連正面進攻要塞的實力都沒有,只能引誘敵人調動防禦,再趁機進攻薄弱點。而鄧艾只是猜到姜維會進攻哪裡,提前過去防禦就好了。

這麼一手爛牌,能打成這樣,已經算一代名將了。

鄧艾偷渡陰平真的很值得吹捧嗎?因為鍾會十幾萬大軍被姜維攔在劍閣,姜維只需要在堅守半個月一個月,鍾會必然糧盡。

鍾會處在兩難的境地,如果他不提前撤退,等到糧盡前,軍心渙散,姜維等鍾會撤退時追擊,鍾會估計要丟幾萬人。

如果他求穩,提前退場,只能佔據漢中,司馬昭要求的可是滅蜀。既然調動這麼多兵力,卻只能佔據漢中,那麼魏國國內必定覺得蜀國難以攻下。下次想打蜀國,就不一定有這麼多人支持了。

鍾會和鄧艾處在兩難的境地,他們本來計劃好了進攻漢中時儘量包圍殲滅姜維。沒成想姜維滑頭的很,愣是從幾萬人眼皮底下跑了。

姜維帶著主力進駐劍閣,這便表明他們的作戰計劃並不算成功。這時鄧艾決定偷渡陰平,只是賭一把,趁著所有人的視線都集中在劍閣。

然而這隻能是險招,鄧艾只是想著從陰平繞過劍閣進入四川盆地,先試著進攻成都,如果能襲擊成功,便是萬幸。一旦失利,便轉為遊擊軍,襲擾蜀軍後方。鍾會趁著蜀軍軍中動盪,尋找機會進攻。反正這幾千人的死活並不影響戰局,而鄧艾本身又不怕死。

沒成才過了陰平,手下就死傷近一半。硬著頭皮進攻,卻一路暢通無阻,於是鄧艾決定孤注一擲進攻程度。

唯一的障礙就是諸葛瞻率領的軍隊。兵力超過鄧艾。但是諸葛瞻不是諸葛亮,還想和鄧艾比劃比劃。沒有獨立帶兵打仗的人,哪怕軍事理論出色,一遇到猛將衝擊,便失了方寸,所有將領幾乎一起死在戰場。

這一招跟魏延子午谷偷襲長安有的比。不過鄧艾的難度比魏延低。

然而鍵盤俠諸葛瞻,樂不思蜀劉禪。這兩位奇葩竟然都是姜維的隊友。然而哪怕姜維在後主投降之後,竟然還寫密信給後主,讓後主暫時忍耐,他可以讓後主幽而復明。

這時候姜維是五十九歲,五十九歲的姜維,在隊友各種送人頭的情況下,水晶都沒了的情況下,還想著找機會復興。姜維手下的四萬人實力完整,忠心尚存。他鼓動鍾會謀反,如果底下將領清理好了,便是魏軍打魏軍。他再尋找機會。如果底下人分成兩派,那也是內鬥,就如同董卓時候四將進入長安後的內鬥。當兩派互鬥之時,姜維趁機進攻,魏軍這十幾萬人就毀了,魏國基本失去主要力量,滅魏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姜維這一計策失敗的地方在於鍾會本人。底下人對他並不是很忠心,而他自己的直接力量不強。因為鍾會的力量太弱,一反叛就被手下將領殺了,姜維根本沒等到離開的機會,就和鍾會一起死在亂軍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