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轉折——姜維“洮西之戰”

歷史轉折——姜維的“洮西之戰”

文|黃晨光


良田百頃,不計一畝。但見遠志,無有當歸。


《宋書》《晉書》均記載,魏兵迫使薑母寫信給姜維,勸其返魏,並寄給一付草藥“當歸”,寓意歸來。姜維回信曰:“良田百頃,不計一畝。但見遠志,無有當歸。”姜維說的“遠志”也是藥材,寓意自己不再返魏。


歷史轉折——姜維“洮西之戰”

甘谷姜維雕像


諸葛亮給了姜維實現的“遠志”舞臺。姜維曾九次北伐,其中七出隴右,兩次戰於洮西。第一次為蜀漢延熙十年(247年),姜維與魏大將軍郭淮、夏侯霸等戰於洮西。另一次是延熙十八年(255年)姜維又與車騎將軍夏侯霸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洮西之戰”是特指255年蜀魏在洮西的戰役。“洮西之戰”是最能體現蜀漢後期戰略得失的經典戰役。

洮西,歷史上泛指洮河以西及以東部分地區。臨夏州的全部和定西的臨洮、岷縣之部分地方均屬洮西地區。

歷史轉折——姜維“洮西之戰”

歷史轉折——姜維“洮西之戰”

洮河




(一)蜀魏形勢與蜀國戰略


三國對峙後期,總體特點是魏強、蜀弱、吳孤,這種局面持續到三國歸一統。漢家十三州的土地,魏得九州土地,佔天下十分之六七,吳得三州,蜀得一州,吳蜀兩國相加只佔十分之三四。天下戶口,魏佔十分之八,吳蜀兩國相加只佔十分之二。曹魏雖大,既不能專力對蜀,也不能全力對吳,勢力分散,立於守勢恢復經濟,吳蜀得以共存。

姜維北伐的核心思想是經營隴右,它是蜀漢隴右戰略長期的發展演變的結果。漢獻帝建安二十年(215),孫權以劉備已得益州為由,遣使想索要荊州,劉備回曰:“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諸葛亮六次北伐,都是以隴右戰略重點。延熙十六年(253),費禕遇刺身亡,姜維執掌蜀漢軍政大權。姜維感諸葛亮知遇之恩,竭盡忠誠繼承諸葛亮的遺志,主持北伐。

自以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欲誘諸羌、胡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


可見,姜維的指導思想是經營隴右,這是蜀漢長期以來隴右戰略的進一步發展和具體化。


歷史轉折——姜維“洮西之戰”


從地域上看,隴右一般指的是隴山以西地區。三國時期,隴右大部分屬魏國,南部一隅由蜀統轄。此地為雍、岐(陝西)之肩背,梁、益(四川)之咽喉。蜀漢如據有隴右,與漢中聯為一體,既可以在西北形成穩定的軍事防線。

魏國經曹氏和司馬氏的連續努力,渭河流域的屯田有較好的發展,隴右東部的防務增強。於是,姜維採取“迂迴”戰術,繞道白龍江、洮河流域出擊魏軍,將目標放在了洮西地區。該地區為羌民聚居地,曹魏採取先征服而後遷徙分散的高壓政策,引起羌民的反對。與之相反,蜀漢實行和撫政策,使隴右羌民深受影響,傾心蜀漢。

魏在洮水以西的防務鬆弛,給姜維的偏軍深入提供了機會。姜維憑藉對羌俗的熟悉,利用羌民群龍無首之機,已多次深入羌中。姜維將蜀軍主力由漢壽北移到武都、陰平境內,以石營(今甘肅武山縣南)、鍾題(洮水以西的軍事據點)等地作為蜀軍屯田練兵的基地。

延熙十八年(255),曹魏的政局發生劇烈的變化,國內政治鬥爭十分激烈,又有淮南叛亂和孫吳頻頻北犯。這種情況下,曹魏多次派重兵到東線,甚至徵調關中的駐軍。因此在西線對蜀作戰不得不採取守勢。“洮西之戰”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這場戰爭又稱為“狄道之戰”,分為兩個階段,即洮西之役和狄道之圍。



(二)戰爭經過


第一階段:延熙十八年(255)八月初至二十二日前後——“洮西之役”

姜維率車騎將軍夏侯霸及數萬人同進。八月,至枹罕(臨夏市),趨狄道(臨洮縣)。姜維是順白龍江北上,越西傾山,過強川口,繞道羌中至枹罕的,從羌地得到了補給,姜維又率兵東進行至洮河谷地。魏徵西將軍陳泰命雍州刺史王經進駐狄道,等他到來之後東西合勢並進,此時陳泰的軍隊還駐紮在陳倉。王經卻不以為然,而是在故關(漢時舊邊關,在洮水以西)統軍抵禦姜維。交戰不利,王經渡洮水,退到狄道。

歷史轉折——姜維“洮西之戰”

狄道(臨洮)


故關向南,就是軍事重鎮狄道縣,它處於東西交通之要衝,所以是蜀魏必爭之地。蜀要佔隴右,據洮西,攻下狄道是關鍵一步。於是,姜維便順洮水河谷南下,直趨狄道。王經則又渡洮水,在洮西抵禦姜維。這樣雙方就在狄道縣洮水西河谷展開大戰。

戰爭十分激烈,結果王經大敗,以萬餘人又渡洮河,還保狄道城。對於魏軍傷亡人數,《魏書·三少帝記》記曰:“洮西之戰,至取勝負,將士死亡,計以千數”。而《蜀書·姜維傳》載:“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數萬人。”雙方對傷亡人數記載不同。無論如何,對於蜀漢來講,確實是一個洮西大捷。

歷史轉折——姜維“洮西之戰”


戰後,張翼請求姜維說:“可以止矣,不宜復進,或毀此大攻,為蛇畫足。”(《蜀漢·張翼傳》)姜維大怒,進軍包圍了狄道。戰爭進入第二階段。

歷史轉折——姜維“洮西之戰”


第二階段:八月二十二日前後至九月——“狄道之圍”

此階段形勢發生重大變化。早在洮西之戰前,魏將陳泰就斷定王經不堅守狄道,必然有其他變故, 就率軍去接應他。八月辛未(二十二日),魏詔命長水校尉鄧艾出任安西將軍,與陳泰協力抵抗姜維,後又讓太尉司馬孚為後續部隊。這樣魏得勢力迅速增長。

陳泰率兵溯渭水而上,進軍至隴西,諸將都認為,王經新敗,姜維士氣正盛,應該避其鋒芒,“不如據險自保”,再圖進取。而陳泰卻說:

今維孤軍遠僑,糧谷不繼,是我速進破賊之時,所謂疾雷不及掩耳,自然之勢也。

陳泰認為,姜維糧草不繼,攻城不下必然會挫其銳氣。事實證明陳泰對局勢把握得很準,眾將皆服。


歷史轉折——姜維“洮西之戰”


於是秘密行軍,爬過狄道高城嶺(今渭源西北),夜裡到狄道東南山上,突然齊舉烽火,鳴鼓角,狄道城中將士見救兵,皆憤踴反擊。魏軍內外相應,士氣大增。姜維沒想到魏軍救兵會突然到來,士兵慌亂。陳泰率軍借山勢發動猛攻,與蜀軍大戰,在魏軍的內外攻擊下,蜀軍失利。陳泰又揚言欲斷姜維還路,九月甲辰(二十五日),姜維退駐鍾提。

歷史轉折——姜維“洮西之戰”


“狄道之圍”以蜀軍的失敗而告終,“洮西之戰”結束,戰爭的結果是蜀軍先勝後敗,魏軍反敗為勝。



(三)戰爭分析

第一階段“洮西之戰”結果是蜀軍大勝。首先,蜀漢攻魏佔天時、地利與人和。當時淮南叛亂和孫吳頻頻北犯,使曹魏多次派重兵到東線,給蜀軍的進攻提供了有利時機,蜀軍佔有了“天時”。

其次,《孫子兵法》雲:“夫地形者,兵之助也”。蜀軍繞道羌中,如入無人之境,到了枹罕後又循河谷地帶長驅直入,勢不可擋。姜維對地理形勢的充分利用,使其戰鬥力更加增強,故能所向披靡。所以蜀軍先有故關之勝,後有洮西大捷,是佔有了“地利”。


歷史轉折——姜維“洮西之戰”


再者,姜維率領的數萬人是他培養起來的“銳氣之卒”,形成了一支驍勇善戰的軍隊,輕兵上陣。姜維作為涼州人士,深得羌民支持,羌民不僅為其補給糧草,還不斷加入蜀軍。

可見,“洮西之戰”的前一段蜀軍佔有天時、地利、人和,所以勝利是必然的。

第二階段“狄道之圍”的結果是蜀敗魏勝。首先,姜維提輕兵深入,圍狄道久攻不下,“爭地則無攻”,糧草不繼。因此,蜀軍的圍城不能持久,魏軍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才敢與之爭鋒。

其次,姜維以洮西戰克之威,未能繼續掃平隴右。陳泰擔心姜維從狄道順勢東進,得到羌胡支持。姜維對此認識不足,圍攻狄道失敗後,沒能及時進兵東向,失去戰機。

再次,魏軍的強大。魏雖實行的是休兵息民的防禦戰略,但它不是消極應戰,而是積極備戰。它在邊境大開屯田,廣儲資量,訓練士馬。隨著時間的推移,魏得優勢日益明顯,到三國後期,曹魏常備兵50萬,吳蜀兩國合併軍力僅及曹魏之半。

總的來說,戰爭是綜合國力的較量。“洮西之戰”蜀軍前一段的勝利,關鍵是蜀軍佔有天時地利人和,打了一場速決戰。而後來打得是消耗戰,雙方拼的是國力,蜀漢失敗是必然的。

歷史轉折——姜維“洮西之戰”




(四)評價


洮西之戰影響巨大,曹魏朝野震動。曹髦下詔自責曰:

朕以寡德,不能式遏寇虐,乃令蜀賊陸梁邊陲。洮西之戰,至取勝負,將士死亡,計以千數。


鄧艾言:

洮西之敗,非小失也;破軍殺將,倉廩空虛,百姓流離,幾於危亡。

姜維隴右戰略的第一步是佔有洮西,功下狄道是關鍵之戰。狄道地理位置的關鍵性就決定了“洮西之戰”在姜維戰略中的關鍵性。“洮西之戰”後,姜維的幾次北伐均再難有洮西之戰績,這更加深刻地反映出狄道戰略地位的重要性。

《讀史詠姜伯約》

(明)伏羌縣教諭 葉應甲

孤臣酬蜀漢,九戰繼吾師。

數變三分局,人猶一木支。

將軍逢鄧敵,劉禪寵黃兒。

機到心先痛,私懷共惜之。

歷史轉折——姜維“洮西之戰”



“洮西之戰”是姜維隴右戰略實踐中的一場關鍵戰役,它的最後失敗使姜維失去了佔有隴右的天時,標誌著蜀漢隴右戰略的失敗。洮西一戰是蜀漢後期的歷史轉折,也是姜維人生的轉折點。

作者,黃晨光,大像山鎮王家村人,祖籍北街李家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