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姜維,都是降將,為何一個受猜忌致死、一個被信賴得重用?

(說歷史的女人——第728期)在蜀漢,有一個將領比較特殊,他在後來是蜀國職位最高的武將,其北伐功勞可以說僅次於諸葛亮,但是他的個人結局卻比關張馬黃趙五虎上將都慘。

此武將便是蜀漢後期的棟樑之將帥姜維,但是姜維能夠在蜀國閃光,其實也是投降而來。於是,我們在這裡就有一個疑問,那就是同為降將,為何姜維卻能受到絕對的信賴,以至於能夠成為諸葛亮之後蜀漢軍界第一人,而同樣功勞卓著的魏延則飽受猜忌呢?這其實,還得從他們兩人的投降說起。

姜維和魏延的投降:

先說姜維,姜維是天水翼縣人,他的父親叫姜冏,曾經是天水郡的功曹。不過姜維的父親是一位非常忠烈之人,在當地發生羌、戎叛亂的時候,天水郡守帶兵鎮壓,但是在戰場上遇到了圍攻,姜維之父姜冏為了保護郡守,以身抵擋,戰死在了沙場。其實從這個事例就能看出,姜維的家風,自然是崇尚忠君愛國之家。故此,父親姜冏對姜維的影響還是很大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後來姜維遭到猜忌的情況下,依然帶著人馬去追隨已經拋棄他的天水太守馬遵。甚至在回城被阻擋在外後,他不是立即背叛,而是繼續來到了翼縣,可是翼縣的守軍也不接受姜維。兩次遭拒,凸顯的反而是姜維的忠誠。

姜維正是在這種被逼無奈、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不得已才投降了出祁山的諸葛亮。因此,姜維之投降,是會受到尊重的。因為他沒有背叛舊主,而是被舊主猜忌拋棄。

魏延、姜維,都是降將,為何一個受猜忌致死、一個被信賴得重用?

再看魏延,魏延的情況就不同了,甚至跟姜維截然相反了。魏延原是劉表舊部,在劉備入川的時候,帶著自己的部曲追隨劉備進入川蜀。關於這一點,《三國演義》中則進行了更加過分的描寫,說魏延和黃忠都是長沙守將,在劉備大軍攻打長沙的時候,魏延為了投降劉備,斬殺舊主韓玄。雖然正史上沒有這類事情,但是魏延投降劉備,和姜維投降蜀國的情況是不同的。

這個不同是層面的問題,魏延是主動投降,還帶著自己的私人武裝,而姜維是被動投降。姜維的被動,反而顯示了他對舊主的忠誠。一個忠誠的人,多半都是會受到高看的。因為,不管古今中外,對於一個國家或老闆而言,忠誠總是最重要的第一品質,其次才是才幹。

故此,忠誠的姜維受到了信賴,而且隨著他能力的展現,這種信賴也越來越強。反之魏延就不同了,他帶著私人武裝投降,初期並不被過於信賴,而是隨著軍功逐漸增多之後才被慢慢信賴,可是魏延的另一個問題也隨之出現了,那就是他的性格,魏延性格孤傲,跟關羽有點像,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小版的關羽。性格孤傲,不能和同僚和睦相處,這也是危險的,被說壞話多了,恐怕信任也會大打折扣的。甚至可以說,魏延最終就是死在自己的性格上的。

魏延、姜維,都是降將,為何一個受猜忌致死、一個被信賴得重用?

性格決定命運,忠誠決定被如何對待和重用。在魏延被自己性格害死的時候,姜維則沒有這個問題,他反而因為自己的好性格和傑出才幹,不斷受到重用。諸葛亮曾對姜維評價說:“(姜維)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又說:“(姜維)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

因諸葛亮的高度看好和悉心栽培,所以,諸葛亮去世後,姜維先後被封為右監軍輔漢將軍、鎮西大將軍、衛將軍等,到公元256年的時候,姜維直接被封為大將軍,一舉成為蜀漢最高的軍事長官,也成為諸葛亮之後蜀漢的一根軍事頂樑柱。在武將中,姜維被封的大將軍應該是職位最高的武將。倘若關羽不死,等到劉備稱帝的話,也許關羽會被封為大將軍,可惜關羽沒有等到。

蜀漢在諸葛亮時期,制定的國家自保之策便是以攻為守的北伐,諸葛亮去世後,雖然朝中阻撓依然存在,但是姜維可以說是一位非常忠誠和堅韌的人才,他秉承諸葛亮的遺志,北伐不輟。諸葛亮一生北伐也不過六次,而姜維則發動了9次,即所謂的九伐中原。

從公元253年,到公元262年,近十年時間,姜維幾乎一直在堅持諸葛亮未竟的北伐大業,期間有失敗,也有成功。單是在北伐這個層面來說,其北伐之功可以說僅次於諸葛亮。當然,北伐對於蜀漢來說,本來就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方略。

之前在諸葛亮時期就有,有人反對,有人支持,反對者多以北伐軍事行動勞民傷財等等,而支持者則認為北伐是蜀漢唯一的出路。如果不通過北伐,以尋找時機或自我創造時機進行突破的話,那麼只能等曹魏更強大,然後被對方更輕鬆地吞併。總之,不管怎麼看,蜀漢的未來都是不明朗的,沒有一個明確而可靠的發展之道,唯有通過北伐來進行創造。這是諸葛亮時期的方略,到姜維時期,姜維繼承和發揚了諸葛亮的這個方略。

然,對於蜀漢而言,北伐到底是有利有弊,其實不過是站立的側重點不同。比如反對者站在蜀漢的政經發展上,而支持者則是站在蜀國的前途上。其實都沒有錯,只是魏蜀吳三國的國勢情況已經成形,想打破或反轉,基本是不可能的。有人曾經做假設,說劉邦能打出關中,為什麼蜀漢不能?

這個假設其實是忽略了對手,劉邦出關中,直接敵手是項羽。而項羽雖善用兵打仗,但是不善政謀,不然他實際已經取得了天下,但依然不懂如何管理,搞了一個分封,各勢力很快就倒戈。反看蜀國的敵手則不同了,魏國魏明帝曹叡除了私生活有爭議外,本人確實是一個明君,知人善用,加上魏國之前已經歷經曹操、曹丕二代經營,何其穩固。再說東吳,同樣是經過孫堅、孫策、孫權三代經營,在江東得人心,文臣武將,都很多。反而是蜀國的情況最糟,無論是文臣武將人才方面,還是子民兵馬方面,都遠遠不是魏國和東吳的敵手,此外還有一個關鍵因素,那就是老闆也不行。蜀後主劉禪雖賢德,但卻不是開拓之主,尤其後期蜀亡,跟他寵信宦官黃皓有著直接的關係。

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其實是非常可貴的。不管北伐的成績如何,至少他們擺出的姿態和行為是積極開拓,希望把蜀國搞強大的,而不是所謂的閉關休兵養民,因為蜀國資源有限,就算休兵養民,也富不過曹魏和東吳,從發展上是根本比不過對方的。

如此形勢,只能苦了忠臣。諸葛亮為了北伐大業,鞠躬盡瘁,累死在前線。而姜維則是遭到黃皓迫害,被迫離開都城,到外邊帶兵。難能可貴的一點是,這一點也是跟前面所說的魏延最大的區別之一。這個區別的核心點還是忠誠問題。

魏延的死亡結局是有爭議的,不管是從不服從所謂的諸葛亮遺命安排,還是楊儀誣陷他的謀反,結果是魏延確實和楊儀一部發生了刀兵之爭,這是任何老闆都不願意看到的。這也許是劉禪知道魏延冤枉,但也沒有對此事給出什麼意見的原因吧。

反看姜維則不同,姜維在國破之際,仍然帶兵守在劍閣,與鍾會對抗。後來在劉禪已經下旨投降的情況下,姜維依然在秘密尋找機會復國。當然姜維最終沒有成功,可是姜維這個失敗,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光榮的。因為他是真正的愛國者,是蜀漢真正的忠臣良將。

魏延、姜維,都是降將,為何一個受猜忌致死、一個被信賴得重用?

​可能也是因為姜維對蜀國這種根深蒂固的忠誠,激怒了疑心頗重的司馬昭,下令剖開已故姜維之身體(有典故為“膽大如斗”)。姜維如此結局,可以說比關張馬黃趙五虎上將的結局都要慘多了(趙雲、馬超、黃忠皆病逝,關羽被孫權殺害,張飛被暗殺。雖然關張是身首異處,但比起姜維已經去世,而再被殘害身體,卻要好一個層面了)。總的來看,姜維北伐大業和復國計劃都以失敗告終,但是姜維卻是蜀漢後期唯一的依賴,而姜維更因其忠誠之深,成為僅次於諸葛亮的蜀漢忠臣楷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