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孩子悲傷的起源


找到孩子悲傷的起源


找到孩子悲傷的起源

孩子的哭泣會觸動父母的內在小孩

有兩種情緒是人類嬰兒所獨有的,那就是樂與悲。人類學家阿什利•蒙塔古寫道:“孩子天生就會笑,會在一切事物中發現樂趣,不管這些樂趣是真實的,還是他們憑創造力想象出來的,他們陶醉在喜悅之中。”喜悅感是人類最悠久、最偉大的天賦之一。

喜悅感能增添人類生存的價值。人有喜悅感,生活就會變得更有意義。

作為心理治療師,我總能覺察到我的來訪者開始康復的瞬間,那一刻,他們突然有了一絲喜悅感,不再對自己那麼嚴肅、刻板。

按照蒙塔古的說法,孩子差不多在出生後12周左右就具備了喜悅感,一個受到關愛和愛撫的嬰兒,你可以從他的面容和雙眼中看到極其自然的喜悅,再看看那些追逐嬉戲的孩子,他們的笑聲傳達著純粹的歡樂。

然而,孩子的快樂和興奮也能被很快的扼殺。如果父母自身在小時候沒有盡情歡笑的機會,他們就會阻止子女歡笑。這樣的父母會對孩子說,“別笑得那麼大聲。”“別在那兒鬧個沒完。”“別成天瘋了似的上躥下跳。”我常感到困惑的是,為什麼我很難真心的歡笑、舞蹈和歌唱?只要喝了酒,這些事情就都不成問題,可清醒的時候,我的肌肉卻那麼僵硬。

如果孩子的嬉笑玩樂受到制止,他們漸漸就會變得陰鬱和剋制,將來就可能成為不能容忍孩子鬧騰和大笑的父母、老師。

笑的另一面是哭。詩人紀伯倫告訴我們:“你的歡樂,就是你揭去了面具的悲哀,你那湧溢歡樂的井泉,也常充滿了你的眼淚。”

人類是會哭的動物,按照蒙塔古的觀點,哭泣和歡笑一樣,對我們有著社會學的意義和心理上的作用,歡笑和喜悅讓我們和他人靠得更近,哭泣者引起別人對我們的關愛和同情。

對嬰兒來說,這些情緒對生存有著特殊的價值。孩子喜悅的呢喃和咯咯的歡笑吸引我們走進他們,給他們提供他們所需的照顧和呵護,他們的眼淚透露著沮喪,尋求我們的幫助和慰藉。

情緒表達能激起他人的回應。因此,歡笑與哭泣很可能在人類的發展史上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在我們作為情感動物的進化過程中,哭泣扮演著尤其重要的角色,蒙塔古寫道:“隨心所欲的哭有益於自身的健康,加深我們對他人幸福的關心。”

為哭泣而感到羞恥的孩子,其成長會受到嚴重的損傷。在大多數家庭中,孩子的哭泣會觸動父母的內在小孩,那些未能宣洩的傷心會在他們的腦海裡重現,因此,大多數成年小孩會制止孩子的哭泣。

父母有意識的壓抑孩子的哭泣,還以為是在鍛鍊孩子的堅強意志,這實在是大錯特錯。我所說的“原痛”處理就是找到悲傷的起源,這是尋回受傷的內在小孩的關鍵。

找到孩子悲傷的起源

孩子天生具備“我是”意識

孩子雖然不成熟,但他依然對事物抱有整體感,擁有一種強烈的“我是”意識。換言之,他的內心可以感受到事物的聯繫和統一。整體感和完整感是完美的真正含義,從這層含義上來講,每個孩子都是完整的,完美的。

整體感還讓每個孩子都顯得獨一無二而美好,沒有兩個同樣的孩子。這種獨特讓每個孩子都彌足珍貴,“珍貴”意味著“稀有和價值”。寶石和黃金固然珍貴,但孩子的價值遠遠超過它們。孩子一生下來,骨子裡就透出這種高貴的氣質,弗洛伊德就曾將孩童稱為“孩子陛下”。

孩子先天的自我價值和尊嚴感是不穩定的,需要照顧者隨時給予回應。如果照顧者沒有準確地讓孩子明白自己本來的模樣,孩子就不會感到自己很獨特。

一個人有了這種“我是”意識,他就是一個統一的個體,是一個可以接納自我的人,這種意識孩子天生就具備。你會發現任何一個健康的孩子,竟然都會說“我就是我”。我是”意識,它涵蓋了有價值、珍貴和獨特這幾種品質。

不是其他原因,而是心理的創傷,使我們成為有共依存問題、常感恥辱的成年小孩。每一個男人或女人的墮落,都是一個完美、獨特、珍貴的孩子失去了“我是”意識。

找到孩子悲傷的起源

曾被無條件地愛和接納

孩子才能散發出愛的能量

孩子天生易於接受愛和溫情。孩子首先必須被愛,然後才能愛人,他們通過被愛學會如何去愛。蒙塔古寫道:“在所有純粹的人類需求中,愛的需求是……最根本的……它與其他所有需求不同,是人性化的需求,它是我們成其為人。”

嬰兒不具備成熟而無私的去愛別人的能力,不過,他們在每個特定年齡段都用特定特有的方式來愛。孩子的健康成長依賴於有人無條件的愛他、接納他。只有滿足了這一需求,孩子才能散發出愛的能量,才能夠愛別人。

如果孩子本身沒有得到愛,他就會缺乏“我是”意識,依賴性變強,自我中心意識開始作祟,永遠也無法形成真我。

我所說的受傷的內在小孩對生活產生的影響,就是在適應過程中以自我為中心的後果。沒有得到無條件的愛,是孩子遭受的最嚴重的缺失。一個成年人內心如果埋藏者不完整和受傷的內在小孩,他的耳畔就無法聽到來自別人的世界的聲音。

但是,對愛的需求卻從未離開過他,渴求依然存在,受傷的內在小孩只好努力用各種方式去填補這塊空白。

尋求並守護受傷的內在小孩之時,你要給他他所渴求的愛和無條件的接納,這樣才能給他“鬆綁”,讓他可以接受和認可別人,並學會如何去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