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讀詩:《題破山寺後禪院》,是心靜山更幽,還是山水空人心?

題破山寺後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

為你讀詩:《題破山寺後禪院》,是心靜山更幽,還是山水空人心?


《題破山寺後禪院》是常建的一首流傳很廣的佳作。

雖然常建這個盛唐詩人,我們現在不太熟悉,但是唐時卻有“王孟儲常”之稱,把常建和王維、孟浩然、儲光羲放在一起,並稱為盛唐詩派代表。甚至有人更偏愛常建的作品,比如,唐朝詩人殷王番。他在編著詩選《河嶽英靈集》時,把常建放在王昌齡、李白的前面。


為你讀詩:《題破山寺後禪院》,是心靜山更幽,還是山水空人心?

常建跟王昌齡是同一榜的進士,但起王昌齡,常建的仕途更不如意,詩才在身,卻不獲重用。但他的不獲重用,卻讓後人有這樣的說法:高才無貴士。什麼意思呢?直接翻譯過來,就是有見識的人才沒有尊貴的地位。通俗地講,就是說高手在民間。且不管這麼說話的人是不是有些酸溜溜的味道,咱們重點是要記得,常建,也是位傑出的詩人。

被稱為“高才”,常建的這首《題破山寺後禪院》功不可沒

那麼,咱們就細細讀詩吧。

清晨,正大是一天中的大好時辰。首聯,詩人點明瞭時間、地點,也交代了天氣及周圍環境,描繪出來的是古寺的幽靜而又富有生機。

為你讀詩:《題破山寺後禪院》,是心靜山更幽,還是山水空人心?


既已進了古寺,詩人的心思便在這山寺風光上了。放眼看去,彎彎曲曲的小路,通向幽靜的地方。那幽靜的地方,到底是什麼樣子的?詩句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也隱隱地留下了懸念。下句,自問處答了,幽處,就是樹木茂盛,花團錦簇的禪房。

為你讀詩:《題破山寺後禪院》,是心靜山更幽,還是山水空人心?


單純是因為這種既描繪出美麗景象,又富有想象空間的寫景技巧,才引起後人的讚賞嗎?

傳說宋朝的文壇領袖歐陽修特別喜愛這一句。他到處尋找意境的地方,想去好好體驗,再寫出一樣水平的佳句。後來,白居易在青州找到了一個意境相同的山居佳處,可是,體驗是體驗了,但更優美的句子卻還是寫不出來,便大為感嘆:“乃知造意者唯難工也。”

從歐陽修的感嘆來看,這“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定然是有深意的。可惜歐陽公沒有具體闡述,這其中的意味只能由後來者自行揣摩了。

後人大致有兩種意見:一是幽處、花木深比喻美好的事物,只有經過艱辛的探索,才能領略美好;一是花木深表明禪房一片生機,雖寧靜,實則活潑,表明詩人對於禪意有很深的感悟,有向佛之意。哪一個更好呢?咱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成語曲徑通幽,就是從這句演變而來。曲徑通幽這個成語,現在常用來比喻人們經過探索取得成功。可見,人們還是更多地認可了第一種意見。

頸聯也極妙,唐代詩人殷璠,就特別喜歡這夠大。句中的“悅”字,既從鳥兒的反映來寫山間的景緻宜人,又將山間鳥兒的活躍、生機寫得栩栩如生。“空人心”一說,與前人的“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異曲同工,都是點明景緻幽雅,令人忘卻塵間雜念。上句正面描寫,下句側面描寫,將破山寺風光的幽靜、優美寫得極充分了。

為你讀詩:《題破山寺後禪院》,是心靜山更幽,還是山水空人心?


尾聯詩人的向佛之意,在尾聯表現得非常清楚了。滿眼風光,山間萬籟,都融于山寺的鐘聲,帶給詩人的是寧靜、空靈的感受。

掩卷遐思,如果,心不在於山水,破山寺便不過是荒山野嶺裡的一處建築,鳥鳴也只是聒噪。如果,心生禪意,則滿山荒木便是充滿生機,鳥鳴便顯靈性。

那麼,山水與詩人的心靈之間的互動,到底是幽靜而迷人的山水令詩人的心更加寧靜,還是詩人原本就有隱逸之意,有向佛之心,所以見到山水才更覺得山水幽微怡人?

從詩人尋訪古寺,可見詩人內心原有隱逸、向佛之意;從潭影空人心而言,又是山水令詩人內心的寧靜有了個更好的昇華。

其實,不必糾結。滿山景緻的清幽、鮮活,詩人筆調的優雅、嫻熟。如果不是情景交融,怎麼可能會讓二者如此渾然天成?


為你讀詩:《題破山寺後禪院》,是心靜山更幽,還是山水空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