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能否從“輔助”轉變為“主攻手”?上海市人大今天就中醫藥立法開展實地調研

中醫藥能否從“輔助”轉變為“主攻手”?上海市人大今天就中醫藥立法開展實地調研

在此次抗疫阻擊戰中,中醫藥深入介入診療全過程,併發揮了積極作用,中醫藥發展也因此成為社會熱議話題。今天下午,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徐澤洲、蔡威率隊赴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東部)實地調研中醫藥立法、中醫藥參與疫情防控救治工作情況。

據悉,《中醫條例》自1998年11月1號起施行。今年,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已把《中醫藥條例》立法列入了本年度的立法計劃。對上海而言,充分吸收此次中醫藥在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的經驗,並將相關內容在立法中予以體現,將使得這部法律更有生命力。

中醫藥能否從“輔助”轉變為“主攻手”?上海市人大今天就中醫藥立法開展實地調研

公衛中心能否為中醫藥開闢“治療專區”?

今年已經80歲高齡的吳銀根來自龍華醫院,也是此次參與疫情防控市級中醫專家組組長。曾經經歷過非典(SARS)疫情、H1N1流感疫情的他,對於傳染病防治並不陌生。讓他欣慰的是,在此次新冠肺炎患者救治過程中,中醫藥所起到的積極作用被更多人認識並接受。

在吳銀根看來,中醫藥想要走得更加長遠,亟待解決以下幾個問題。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中醫“獨立性”問題。以此次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為例,中醫藥在其中起到的更多是“輔助性”角色,其效果並不能百分百被所有人接受。以位於金山區的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為例,該中心內部尚未建設中醫藥房等中醫獨立工作的場所。吳銀根認為,只有將中醫藥力量常態化建設在公衛中心內,才有助於應對未來可能的再一次病毒大流行。

他進一步指出,公衛中心內部可以專門開闢出中醫藥“治療專區”,引入部分西醫輔助治療,也能達到“中西結合”的效果。同時,中醫為主的治療專區還能與西醫為主的治療專區形成對照組,有助於進一步分析療效。

中醫藥能否從“輔助”轉變為“主攻手”?上海市人大今天就中醫藥立法開展實地調研

是否能調整醫保政策,以進一步支持中醫藥發展?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院長周華在座談會上透露了疫情期間該院接診發熱病例的最新數據。據悉,該院每天平均接診80名發熱病人,總計4300例,其中確診11例。“上海防疫出現了兩個高峰,前一個是過年期間,後一個就是目前防境外輸入的階段。” 周華坦言,目前該院壓力不減,防控措施依然嚴格。

目前,針對疑似病例,曙光醫院百分百使用中醫藥,臨床效果不錯。同時,在剛剛發佈的“上海方案”中,清熱宣肺的荊銀合劑也被寫入。該製劑此前在雷神山醫院、部分方艙醫院使用中取得較好效果。

周華認為,想要進一步支持中醫藥發展,還需在醫保政策上下功夫。比如,將配方顆粒納入醫保範圍、提升中藥飲片的報銷比例等。

緊急攻關之外,常態化科研力量也應提上日程

基礎研究常常耗時耗力,但一旦遇到突發重大事件,卻能發揮關鍵作用。西醫藥的研究如此,中醫藥的科研亦是如此。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呼吸科主任張惠勇認為,目前中醫藥發展還存在科研規範化研究力量不夠等問題。“我們現在很多課題都採取緊急攻關、定向招標,甚至一些課題到最後還不了了之。”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同樣認為,政府部門應當持續保障對中醫藥科技攻關的投入,加大對中醫藥理論技術和臨床轉化的支持,加快中醫藥部市共建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只有建設起國家重點實驗室,推動中醫藥學科交叉發展,我們才能在未來應對突發傳染病挑戰時贏得主動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