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淄成語典故——風馬牛不相及 問諸水濱

臨淄是齊文化的發祥地,曾作為齊國都城長達800餘年。悠久的歷史不僅造就了大批名人,形成了眾多名篇鉅著,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存,也流傳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2009年,臨淄成語典故被山東省政府列入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臨淄成語典故作為濃縮的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在發生和傳承的過程中滋養了一代又一代臨淄人。據考證,與齊國齊地有關的成語典故有近千條,源於齊都臨淄的就有一百多條,從內容上大體可分為四類:

一是直接反映歷史事實和社會風貌的,如“泱泱大風”“比肩繼踵”“揮汗成雨”等;

二是反映齊人品德風範的如“乘筆直書”“嗟來之食”“一鳴驚人”等;

三是反映齊人思想理念的,如“平易近人”“以民為本”“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等;

四是反映齊人聰明才智的,如“老馬識途”“圍魏救趙”等。這些成語典故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現了齊文化的獨特魅力,使用頻率高,應用範圍廣,是言志、寄情、醒世、勵人、箴規的經典之作,直到今天,仍以強大的生命力和歷史穿透力影響著社會。

風馬牛不相及

【解釋】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指馬和牛不同類,不會因雌雄相互誘惑、吸引而貼近。這種解釋中,風是指雌雄相逐,引申為交配。另一種意思是,齊國和楚國離得很遠,即使走失的馬和牛,也不會跑到對方的國家去,在這種解釋中,風是指走失,風馬牛是指走失的馬和牛。兩種解釋的意思都比喻事物彼此不相干。

【出處】《左傳·僖公四年》:“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問諸水濱

【解釋】諸:“之於”的合音。水濱:水邊。到水邊去查問吧。指問題與自己無關,自己不承擔責任。

【出處】《左傳·僖公四年》:“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

临淄成语典故——风马牛不相及 问诸水滨

春秋時期,齊桓公成為霸主以後,中原地區的諸侯國都向齊國屈服,但是南方的楚國卻不肯服從齊國,它附近的蔡國也依靠楚國的實力與齊國對抗,齊桓公就聯合魯國、宋國等幾個國家攻打蔡國。

临淄成语典故——风马牛不相及 问诸水滨

蔡國被打敗後,向楚國求援。楚成王派貴族屈完到齊國軍營進行談判。屈完說:“你們齊國居住在大老遠的北方,我們楚國在遙遠的南方,相距很遠,即使馬和牛與它們的同類相互吸引追逐,也跑不到對方的境內去,你們卻進入我們的領地,這是為什麼?”

临淄成语典故——风马牛不相及 问诸水滨

管仲回答說:“從前,召康公命令我們國君的先人說:為了周王室的安定,對於五等諸侯和九州的長官,他都有權利進行討伐。現在你們不按時向周天子繳納貢品,而且使南下的周昭王溺漢水而身亡,我們今天就是來查問這件事的。”

临淄成语典故——风马牛不相及 问诸水滨

屈完說:“沒有向周天子繳納貢品,這是我們國君的過錯,但是周昭王的死卻與我們無關,這件事你去向漢水興師問罪吧!”管仲見楚國在強大壓力下還敢強詞奪理,十分惱怒,下令聯軍繼續南下。

临淄成语典故——风马牛不相及 问诸水滨

後來,楚成王又派屈完前去探問。齊桓公為了顯示自己的軍威,讓屈完一起坐上車觀看他帶來的兵馬,得意洋洋地說:“你瞧瞧,我們兵強馬壯,你們的軍隊能抵擋得住嗎?”

临淄成语典故——风马牛不相及 问诸水滨

屈完不卑不亢地說:“如果您用仁德來安撫諸侯,哪個會不順從?要是您用武力的話,我們楚國就把方城當做城牆,用漢水當作護城河,您的兵馬再多恐怕也沒有用處!”

屈完說得很強硬,卻句句有理。齊桓公估計:打敗楚國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既然楚國已經認了錯,答應向周天子按時進獻貢品,自己也算有了面子。於是,他率領其他諸侯國一起同楚國訂立了盟約,並撤回了部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