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诉讼、新律所、新未来

新诉讼、新律所、新未来


新诉讼、新律所、新未来

来深圳交流过好多次,很高兴这是第一次代表天同所深圳分所以深圳律协团体会员的身份和大家做分享。今天我分享的题目是“新诉讼、新律所、新未来”,突出的都是一个“新”字。之所以安排我最后来讲,或许也是因为我们是“新来的”。

这三个“新”就是我们今天演讲嘉宾大家都在讨论的主题,我先从新诉讼谈起。

新诉讼首先是源于新机会。

这些新机会都和我们的经济形势紧密相关的。分析2005到2015这十年间的全国法院民商事案件的收案数量可以看到,2007年以前,案件数量增长缓慢,但在2007年之后,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和四万亿救市资金投入之后,从2010年开始,每一年的案件数量都在快速增长,迎来了“诉讼爆炸”。我们相信,在经济新常态下,消化过剩产能、去房地产泡沫、去债务杠杆又会带来新的诉讼“引爆点”。

消化过剩产能主要集中在钢铁制造、煤炭、能源这样一些周期性非常明显的行业。在飞速发展30年之后,中国经济正迎来周期性的拐点。这就会造成这些行业里的经济主体的交易预期与实际结果不符,带来争议和诉讼的爆发。

同样地,随着去房地产泡沫的政策举措,房地产领域的拐点来临,也必定会引发大量的房地产建设工程领域的诉讼。

在金融领域,金融机构通过资管、信托等“通道业务”纳入表外资产,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是变相地放大了信贷规模。这样的放大没有受到央行的统一控制,各个机构内部的审核程序也不尽相同,从而蕴含着较高的风险。最近一段时间,银行、信托等“通道业务”的诉讼时有发生,而且都是超大标的额。这些对诉讼律师都意味着新的机会。

新诉讼还意味着新的工作方式。

早在好些年前,我跟全国律师做分享的时候,就一直说大家要重视诉讼业务。但是在那个时候,很多人觉得“打官司”就是“打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困扰着诉讼律师的发展。现在我们迎来了“以庭审为中心”的司法改革,“让审理者裁判,让裁判者负责”的主审法官责任制,这其实也要求律师更加强化出庭能力,真正地辅助法官判案。

大家现在耳熟能详的天同“三大诉讼法宝”,其实就是为了更简单明了地向法官传递复杂的信息,用过往的裁判规则来说服法官,以及通过庭前演练提升我们在庭审中的应变能力。它们的核心就是三个字:开好庭。这其实就是诉讼的新方式,未来我们还应该在这个方向上做更多探索。

新诉讼还包括了新格局。

在我看来,最首要的就是最高法院巡回法庭的设立。巡回法庭设立后,全国七个城市都拥有了最高审判机构,北京不再独享地缘优势。这意味着诉讼业务市场的区域性特征更加凸显,在这些区域性市场中,会形成新的竞争和合作的格局。

上个月在南京举办的中国商事诉讼论坛上,我提出了“合纵连横”的策略。“合纵”是以北京为核心点,辐射全国。我们注意到,在律师的各项法律服务中,只有诉讼业务是有链条关系的,让不同地域、不同层级的诉讼业务可以被串联起来;像IPO、房地产这样的业务则只有块状关系。“连横”则是以六个巡回法庭城市为连接点,形成横向的业务协同优势。

新诉讼会催生出新律所,它在能力体系、组织体系、人才体系上都会有新的要求。

新律所的第一个要求是新能力。

第一个新能力是连接能力。

移动互联网的连接带来了病毒式的传播效果,一篇微信文章在一天内就可能被超过10万法律人阅读。连接也会改变资源配置的方式,因为互联网把许多中间环节剔除了。比如说,过去客户找律师都是人脉,拥有人脉的律师也会在法律服务市场上获得更多优势。未来,互联网的连接会让资源配置的方式发生改变,所有的边界会被打破。未来律所的竞争已经从规模的竞争转变为连接能力的竞争。

第二个新能力是数据能力。

法律大数据是司法改革带来的红利。司法公开对于法律人来说是“阳光司法”,对于技术人来说则意味着海量数据。因为司法公开,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便捷地获得法律数据。这些数据有什么用呢?

第一,基于数据的品牌建设。数据能够为律师“画像”,过往案件的代理情况会成为评价律师能力的重要依据。这件事情天同在十年前就开始做了,我们的业绩墙成为了对客户最有说服力的能力展示。数据让这件事情可以突破时空,变得更加容易。未来,用数据在律师能力供给和需求间进行匹配将成为常态。

第二,基于数据的机会洞察。我向来反感“营销”这个词,对律师来说,其实是发现业务机会的能力。首先,数据能帮助你找到潜在的客户。你要是能够像刚才陈律师研究一巡的案件一样,天天盯着那几百个、几千个案件看,我相信你一定能发现其中的规律,从而找到你潜在的客户。其次,数据能帮助律师选择专业方向。通过研究每一个类型的案件都发生在什么客户身上,研究经济领域在哪些环节会遇到这些问题,我们就可以找到这些客户,精准地发现机会。

第三,基于数据的业务赋能。“赋能”是互联网上的一个热词。事实上,历来技术创新的主要作用都是为所有人赋能,律师也不例外。互联网时代的工作方式,不应该是“刀耕火种”式的手工执业,而应该更多地借助于数据以及在数据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人工智能的辅助。无论是检索效率的提升还是诉讼策略的制定,数据都可以给我们很好的指引。

所以我说,数据是诉讼业务领域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数据能力是新律所的第一能力。

新律所的第二个要求是新组织。

在我们律师行业,大家一直都爱争论,提成制和公司制,到底谁更优。但我觉得这个争议其实是没有必要的,纯属于“把天上飞的大雁打下来之前,先讨论我们是煮着吃还是炒着吃”。其实无论是哪种模式,一体化才是最关键的,尤其是在前面讲到的新诉讼的今天更是如此。

当然,所有的一体化都有赖于薪酬分配的一体化。薪酬分配一体化的前提是无论这是你的案源还是我的案源,我们都以一体化的作业方式来操作。甚至,我们在看待案源来源的时候都不应该有你我之分。事实上,任何律所公司化体制,只要律所在内部还会去核算案源的贡献占比多少,做业务的贡献占比多少,并且与之直接对应挂钩,这就不是真正的一体化。薪酬分配的一体化是所有成员为共同品牌、共同市场、共同业务努力的最核心的驱动力。

新律所的第三个要求是新人才。

第一,新的人才培养机制。这包括了人才选、育、用、留的方方面面。如何把人才从高校的优秀毕业生中选拔、怎样培养、怎样用、怎样促使人才在成为合伙人后留在共同的事业当中,这都是人才培养机制中的重要环节。

第二,新的人才评价体系。对人才的评价不能“唯创收论”,要综合考虑权衡各方面的贡献度。

第三,新的人才晋升方式。我们不能让年轻律师直接到市场上去面对客户,去承担独立经营的风险和压力,而要让律师从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一路晋升上来,同时在每一年级辅以非常好的选、育、用、留的方法。在合伙人的层面,也要根据合伙人的能力高低合理地分配合伙人的点数以及合伙人点数的上涨方式。这里的“能力”仍然是不与创收直接挂钩的,而更加看重合伙人参与律所整体经营的综合能力。

这就是我们理解的新律所。这或许不完全是全新的律所模式,但我们相信,在新诉讼的发展趋势下,这样的律所模式会在中国律师行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并不取决于喜好,而是新的诉讼业务和律师业务发展的趋势。

如果把眼光看向更远的将来,我还想和大家谈谈律师事务所的新未来。

科技创新对未来律所组织结构将会产生怎样的革命性影响?这或许与在座的每一位律师和律所管理者都息息相关。

去年8月,应哈佛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国律所领导力培训班”的邀请我做了一次授课,授课的主题是“从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看中国律所结构的变迁”。我希望从经济学意义上来探讨,律所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它会迎来什么样的变革。这个讨论不考虑法律对律所及律师执业关系的规制。

从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推论,当每个个人提供法律服务的市场交易成本大于律所的交易成本,大家就要聚在一起成立一个律所,共同执业。但是,随着今天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基础设施的搭建,各行各业的个人正在被赋能,律师也并不例外。未来的某个阶段,我们甚至可能会看到,个人提供法律服务的市场交易成本反倒会小于律所的交易成本。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律所+律师”的模式将有可能会被“平台+律师”的模式所替代。

这样的未来当然不会在一两天内就发生,但这一定是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业务会从个性化转化为标准化业务,越来越多原本需要团队才能完成的业务,由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赋能,个人就可以很好地完成。在这些业务领域,律所起到的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大大降低了。只有在那些个性化程度高并且高度依赖团队紧密协作的业务领域,律所这种组织形式才会有更高的价值。

所以其实我们可以看到,未来会有三种形态的律所在行业当中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一类是平台型的“无边界”律所。它具有极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从而使得复制业务的成本大大降低,大量业务的单价下降。法律服务高价而神秘的局面将被打破,更多的民众可以因此享受到律师服务,从而法律服务市场基础进一步扩大。

第二类是专业精品所或紧密型团队。这样的律所或团队将专注于那些高度个性化并且高度依赖团队紧密协作的业务领域,并且通过业务上的不断创新让自己始终保持这样的定位,不断增强业务能力,获取更多竞争优势,从而使律师业务向高精尖方向拓展空间。

第三类是介于前两者之间的线上线下融合的律师事务所。它会有线上的案源获取和流程体系,由此指引线下的律师作业实践。而律师作业实践又会反过来反哺线上的案源获取和流程体系的设计,形成线上线下的互动和相互融合。

我们相信,未来,大所小所的划分将不再有意义。更重要在于我们能不能敏锐把握市场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充分利用这个时代的制度革新和科技创新,更好地整合资源,服务于客户不断变化的法律服务需求。

最后,我还有一件高兴的事情想和众多深圳的好朋友们分享。天同的深圳分所已经获批设立了,我们从此可以零距离地向深圳律师同行学习了!

我本人非常非常喜欢深圳这座城市,文化包容多元、崇尚创新,还没有雾霾,连空气中都充满着年轻而朝气蓬勃的味道。以后,我就有更多的理由常来深圳了,我甚至想搬来深圳常住。刚才大家的热烈的掌声,是对天同的欢迎,我也当作是对我的欢迎,所有鼓掌的,咱们以后约饭吧!以后,就靠大家多多关照我们这个新来的了!

最后的最后,借着大家掌声的壮胆,我还想透露一个尚未公开的小秘密。

大家都知道,在北京,天同在老北京的四合院里办公,是离天安门和毛主席像最近的律师事务所。在南京,我们把分所设在了新街口的金陵饭店亚太商务楼,是离孙中山像最近的律师事务所。在深圳,有律师朋友建议我们要把分所设在离邓小平像最近的地方,因为他老人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设计师和指路人,有他才有了深圳的发展。于是,我和我的合伙人们真的在一个清晨,跑到莲花山上邓爷爷像下面,那儿可以俯瞰整个深圳。

这不是我第一次到莲花山,但当我怀着想要真正融入这座城市的心情,在这里俯瞰她,我发自内心地震撼!从一个小渔村到如此宏伟壮观的大都市,深圳速度从未减缓,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作为“新来的”,我们如何才能亲近这座城市,如何才能为她添砖加瓦,如何才能表达我们的敬意呢?

我们的眼光聚焦在了那座在众多高耸入云的高楼中仍那么挺拔身姿的深圳新地标:平安金融中心,深圳第一、世界前五的高楼。是的,我们要在这个楼的写字楼最高层,建设一个全世界最高的律师事务所,向深圳致敬!

建一个律所,对得起这座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