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篇》張之洞(七)

外篇

益智第一

  • 自強生於力,力生於智,智生於學。
  • 孔子曰:「雖愚必明,雖柔必強,未有不明而能強者也。」人力不能敵虎豹,然而能禽之者,智也;人力不能御大水墮高山,然而能阻之開之者,智也。豈西人智而華人愚哉?
  • 歐洲之為國也多,群虎相伺,各思吞噬,非勢鈞力敵不能自存,故教養富強之政,步天測地、格物利民之技能,日出新法,互相仿效,爭勝爭長。且其壤地相接,自輪船、鐵路暢通以後,來往尤數,見聞尤廣,故百年以來煥然大變,三十年內進境尤速。
  • 如家處通衢,不問而多知;學有畏友,不勞而多益。中華春秋,戰國、三國之際,人才最多。
  • 累朝混一以後,儽然獨處於東方,所與鄰者類皆陬澨蠻夷、沙漠蕃部,其治術、學術無有勝於中國者。惟是循其舊法隨時修飭,守其舊學不逾範圍,已足以治安而無患。迨去古益遠,舊弊日滋,而舊法、舊學之精意漸失,今日五洲大通,於是相形而見絀矣。
  • 假使西國強盛開通,適當我聖祖、高宗之朝,其時朝廷恢豁大度不欺遠人,遠識雄略不囿迂論,而人才眾多,物力殷阜,吾知必已遣使通問、遠遊就學,不惟採其法、師其長,且可引為外懼,藉以儆我中國之洩沓,戢我中國之盈侈,則庶政、百能未必不駕而上之。乃通商、用兵,
  • 待至道光之季,其時西國國勢愈強,中國人才愈陋,雖被巨創,罕有儆悟,又有髮匪之亂,益不暇及。林文忠嘗譯《四洲志》《萬國史略》矣,然任事而不終;曾文正嘗遣學生出洋矣,然造端而不壽;文文忠創同文館,遣駐使,編西學各書矣,然孤立而無助,迂謬之論、苟簡之謀充塞於朝野,不惟不信不學,且詬病焉。
  • 一儆於臺灣生番,再儆於琉球,三儆於伊犁,四儆於朝鮮,五儆于越南、緬甸,六儆於日本,禍機急矣,而士大夫之茫昧如故,驕玩如故。天自牖之,人自塞之,謂之何哉!
  • 夫政刑兵食,國勢邦交,士之智也;種宜土化,農具糞料,農之智也;機器之用,物化之學,工之智也;訪新地,創新貨,察人國之好惡,較各國之息耗,商之智也;船械營壘,測繪工程,兵之智也。此教養富強之實政也,非所謂奇技淫巧也,
  • 華人於此數者,皆主其故常,不肯殫心力以求之。若循此不改,西智益智,中愚益愚,不待有吞噬之憂,即相忍相持、通商如故,而失利損權,得粗遺精,將冥冥之中,舉中國之民已盡為西人之所役矣;役之不已,吸之、朘之不已,則其究必歸於吞噬而後快。是故智以救亡、學以益智、士以導農工商兵。士不智,農工商兵不得而智也;政治之學不講,工藝之學不得而行也。大抵國之智者,勢雖弱,敵不能滅其國;民之智者,國雖危,人不能殘其種。
  • 印度屬於英,浩罕、哈薩克屬於俄,阿非利加分屬於英、法、德,皆以愚而亡。美國先屬於英,以智而自立;古巴屬於西班牙,以不盡愚而復振。求智之法如何?一曰去妄,二曰去苟。固陋虛驕,妄之門也;僥倖怠惰,苟之根也。二蔽不除,甘為牛馬土芥而已矣。
  • 愚民辨
  • 三年以來,外強中弱之形大箸,海濱人士稍稍閱《萬國公報》,讀滬局譯書,接西國教士,漸有悟華民之智不若西人者,則歸咎於中國曆代帝王之愚其民,此大謬矣。
  • 《老子》曰:「有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此李斯、韓非之學,暴秦之政也,於歷代何與焉。
  • 漢求遺書,尊六經,設博士,舉賢良,求茂才異等,絕國使才,非愚民也。
  • 唐設科目多至五十餘,
  • 宋廣立學校,並設武學。
  • 明洪武三年開科,經義以外兼考書、算、騎、射、律,
  • 《明太祖實錄》,《日知錄》引非愚民也。自隋以詞章取士,沿襲至今,此不過為薦舉公私無憑,詞章考校有據耳,謂立法未善則可,謂之愚民則誣。
  • 至我朝列聖殷殷以覺世牖民為念,刊佈《數理精蘊》、《曆象考成》、《儀象考成》,教天算西學也;遣使測經緯度,繪天下地圖,教地輿西學也;刊佈《授時通考》,教農學也;纂《七經義疏》,刊佈十三經、二十四史、九通,開四庫館修書,分藏大江南北,縱人入讀,教經史百家之學也;
  • 同治軍務敉平以後,內外開同交方言館,教譯也;設製造局,教械也;設船政衙門,教船也;屢遣學生出洋赴美、英、法、德,學公法、鑛學、水師、陸師、炮臺、鐵路也,總署編刊公法、格致、化學諸書,滬局譯刊西書七十餘種,教各種西學也。
  • 且同文館三年有優保,出洋隨員三年有優保,學堂學生有保獎,遊歷有厚資,朝廷欲破民之愚、望士之智,皇皇如恐不及。無如陋儒俗吏動以新學為詬病,相戒不學,故譯書不廣,學亦不精,出洋者大半志不在學,故成材亦不多,是不學者負朝廷耳。且即以舊制三場之法言之,雖不能兼西學,固足以通中學,咎在主司偏重、士人剽竊,非盡法之弊也。果能經義、策問事事博通,其於經濟大端、百家學術必能貫徹,任以政事必能有為,且必能通達事變,決不至於愚矣。
  • 譬如子弟不肖,楹有書而不讀,家有師而不親,過庭、入塾惟務欺飾,及至頹廢貧困,乃怨懟其父母,豈不悖哉?大率近日風氣,其讚羨西學者自視中國朝政、民風無一是處,殆不足比於人數,自視其高、曾、祖、父亦無不可鄙賤者,甚且歸咎於數千年以前歷代帝王無一善政,歷代將相、師儒無一人才。不知二千年以上,西國有何學,西國有何政也?

遊學第二

  • 出洋一年勝於讀西書五年,此趙營平百聞不如一見之說也。入外國學堂一年勝於中國學堂三年,此孟子置之莊嶽之說也。遊學之益,幼童不如通人,庶僚不如親貴,
  • 嘗見古之遊歷者矣。晉文公在外十九年,遍歷諸侯,歸國而霸;趙武靈王微服遊秦,歸國而強。春秋、戰國最尚遊學,賢如曾子、左邱明,才如吳起、樂羊子,皆以遊學聞,其餘策士、雜家不能悉舉。
  • 後世英主、名臣如漢光武學於長安,昭烈周旋於鄭康成、陳元方,明孫承宗未達之先周曆邊塞,袁崇煥為京官之日潛到遼東,此往事明效也。
  • 請論今事:日本,小國耳,何興之暴也?伊藤、山縣、榎本、陸奧諸人皆二十年前出洋之學生也,憤其國為西洋所脅,率其徒百餘人分詣德、法、英諸國,或學政治、工商,或學水陸兵法,學成而歸,用為將相,政事一變,雄視東方。不特此也,
  • 俄之前主大彼得憤彼國之不強,親到英吉利、荷蘭兩國船廠,為工役十餘年,盡得其水師輪機駕駛之法,並學其各廠製造,歸國之後,諸事丕變,今日遂為四海第一大國。不特此也,
  • 暹羅久為法國涎伺,於光緒二十年與法有釁,行將吞併矣,暹王感憤,國內毅然變法,一切更始,遣其世子游英國,學水師,去年暹王遊歐洲,駕火船出紅海來迎者即其學成之世子也,暹王亦自通西文、西學,各國敬禮有加,暹羅遂以不亡。
  • 上為俄,中為日本,下為暹羅,中國獨不能比其中者乎?至遊學之國,西洋不如東洋,一、路近省費,可多遣;一、去華近,易考察;一、東文近於中文,易通曉;一、西學甚繁,凡西學不切要者東人已刪節而酌改之,中、東情勢風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無過於此。若自欲求精、求備,再赴西洋有何不可?
  • 或謂昔嘗遣幼童赴美學習矣,何以無效?曰:失之幼也。又嘗遣學生赴英、法、德學水陸師各藝矣,何以人才不多?曰:失之使臣監督不措意,又無出身明文也。又嘗派京員遊歷矣,何以材不材相兼?曰:失之不選也。雖然,以予所知此中固亦有足備時用者矣,若因噎廢食之談、豚蹄篝車之望,此乃禍人家國之邪說,勿聽可也。
  • 嘗考孟子所論聖賢帝王將相歷險難、成功業,其要歸不過曰「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而已,曰「生於憂患」而已。夫受侮而不恥,蹙國而不懼,是不動也;冥然罔覺,悍然不顧,以效法人為恥,是不忍也;習常蹈故,一唱百和,憚於改作,官無一知,士無一長,工無一技。外不遠遊,內不立學,是不增益所不能也;無心、無性、無能,是將死於憂患矣。何生之足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