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第一縱隊女司令”勇戰疫魔

——記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第三批支援湖北醫療隊第一醫療組組長、湘雅二醫院心血管外科重症監護室主任陳金蘭

“我在武漢沒做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就是踏踏實實治療住院患者。”

3月13日中午,剛走出隔離病房的陳金蘭,在微信上給記者留言。

43歲的陳金蘭,來自業內享有盛名的“硬核團隊”——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心血管外科,是被譽為“生命最後一道防線”的重症監護室主任。她擔任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第三批支援湖北醫療隊第一醫療組組長,被同事們親切地喚作“第一縱隊女司令”。

“B8西”裡的第一場硬仗

“B8西”,是陳金蘭和戰友的抗疫陣地——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B棟8樓西區。這裡原本是醫院的普通骨科病房,被臨時改造為收治新冠重症患者病房。

陳金蘭在“B8西”的第一場硬仗,是13個小時裡和戰友們收治了第一批37名患者。

2月9日下午,戰令下達,“B8西”連夜開放病房,接收患者。但戰友們的防護服還沒有穿好,有些患者就已到達患者通道門口,且頗為焦躁。情況緊急!陳金蘭急得手心冒汗。但她很快冷靜下來,迅速組織戰友們熟悉醫院環境,理順操作流程,緊急做好防護。

從凌晨1點多直到晨光微露,37名患者陸續收治入院。每一位患者,陳金蘭都帶著戰友走到床前細心安撫,熟悉病情。13個小時連續作戰,走出病室脫防護服時,她只覺得所有的腦細胞都“罷工”了,手腳不聽使喚。平常爛熟於心的步驟,她全都記不起來了……

“病情不僅在檢查結果上”

武漢戰疫,來自重症醫學科的醫護人員,是衝在最前線的尖刀戰士。

“身處武漢,你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前線。”陳金蘭感慨,“疫情中的重症患者心理創傷比較大。剛入院時,他們自我封閉,不願多說話。”

治病先醫心。陳金蘭每天帶上紙和筆,來到患者床前,和他們聊天,全面評估每個人的身心狀態。她要求每一位醫生都這樣做,因為“病情不僅在檢查結果上,更在患者的身上和心上”。如此,才能為每一位患者制定針對性強的治療方案。她還率先將患者交班記錄電子化,推送到醫生群,每組將病情進行無縫對接,將病情管理精細化。

堅持每天查房並不容易。長期穿著防護服,聽力下降、視力模糊、呼吸費力,口罩、護目鏡等防護品的五六根帶子,像緊箍咒一樣在頭上越箍越緊,越箍越痛。她把步子放慢,每個患者的細節都記在心上——

41床的大媽,回族,從來不吃統一派送的餐,床頭放一大袋饅頭,吃得血糖過高。要不厭其煩每天唸叨:別吃饅頭多吃飯菜;

2床,83歲的老爺爺,耳背。查房時不能冷落他,要走到床邊大聲跟他說話,最好把要說的話寫在紙上;

13床,60多歲的男子,不多話。有一天卻要求給他再開一片艾司唑侖,因為老伴走了,他整夜失眠,一片不頂用。他很隱忍,要多和他聊天……

“把專業做到極致”

親人離去的痛苦,陳金蘭從小就體驗過——她的爺爺、舅媽、叔叔先後因病去世。高考時,她瞞著父親,將志願全部填成了醫科大學。

武漢戰疫,考驗著每一個醫護人員平常所積累的醫療技術和專業精神。在陳金蘭和戰友們的努力下,“第一縱隊”交出了患者零死亡、醫護人員零感染的優秀答卷,也贏得了患者的心,“那天我去查房,83歲的老爺爺正在吃飯,一看到我就開心地伸出了大拇指。我也朝他伸出了大拇指,大聲誇他真棒。”

對待專業,小個子的陳金蘭有一股勇猛的“鑽勁”,有一種總不滿足的“飢餓精神”:“專業技術是我們治病救人的武器,必須把專業做到極致。”

武漢會戰匯聚了全國醫療界的大咖。只要有時間,不管多累,陳金蘭必定搶佔位置去聽危重病例大會上的專家討論,認真做筆記,回來後再消化,“我為什麼粉大咖?因為他們知道得更多,理解得更透徹,表達得更大膽,解釋得更明白,能讓我們在治療實踐中少走彎路。”

3月5日,陳金蘭獲“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3月10日,武漢最後一家方艙醫院休艙,戰疫的勝利曙光出現。但陳金蘭和戰友們依然堅持在陣地,又接收了10多位重症患者。她的戰鬥,仍在繼續。

醫心:“第一縱隊女司令”勇戰疫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