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故事:“老新鄉”老君庵傳奇


新鄉故事:“老新鄉”老君庵傳奇

專家察看老君庵廟遺址

新鄉故事:“老新鄉”老君庵傳奇

熱鬧的廟會

新鄉故事:“老新鄉”老君庵傳奇

老君庵廟遺址原山門

新鄉故事:“老新鄉”老君庵傳奇

在老君庵廟遺址內舉辦的農曆二月十五廟會

新鄉故事:“老新鄉”老君庵傳奇

老君庵廟的明代山門石獅

新鄉故事:“老新鄉”老君庵傳奇

老君庵廟的龍頭碑額

新鄉故事:“老新鄉”老君庵傳奇

老君庵廟內的康熙十五年石碑

一座古老的建築,一則動人的傳說,一項流傳至今的民俗,展現的是一方百姓生命力的延續,是母親河幾度繁華的留影,也是新鄉人自覺保護文化遺產。守望精神家園的行動,是新鄉人重塑繁華的企盼。


養育新鄉人民的衛河,被稱為“一段活著的大運河”。有著悠久歷史的老君庵廟,北靠衛河而建,衛河航運及商業發展的興衰,可從這座古老廟宇的歷史變遷中窺見一斑。

近年來,衛濱區文化部門及當地百姓致力於發掘研究老君庵歷史,旨在保護文化遺產,促進經濟發展。據衛濱區教育文化體育局文化科科長石曉軍介紹,建設老君庵廟文管所的項目,已被列入河南省“十二五”文物保護設施建設專項規劃。老君庵傳說,也被列入了衛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古老廟宇幾經風霜

老君庵廟位於衛濱區東高村西,西高村東,南高村北,北靠衛河,西鄰西孟姜女河。廟宇始建於明初,鼎盛於明、清,距今已有600多年曆史。現存的老君庵廟遺址呈長方形,有原房基14處,石刻42塊,明代山門石獅子一對。

老君庵廟宇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幾經變遷,據說最初搭建的老君庵十分簡陋。清嘉慶十一年公元1807年,官府出資,農民捐助,擴大了規模。據87歲的南高村村民王清松老人回憶,他幼年時老君庵廟比較完整。大廟前院正中是天王大殿,匾額高懸,金碧輝煌;後院正中是老君大殿,典雅莊嚴,氣勢宏偉;廟院圍牆和山門也十分考究。大殿都是紅牆琉璃瓦,廟內繪有五龍捧聖、嫦娥奔月、八仙過海、牡丹仙子、齊天大聖等神話故事圖案。廟院內外有數百棵柏樹及榕樹,最粗的兩個小孩還合抱不住,古柏與榕樹相互搭配,令人賞心悅目。

據說鼎盛時期的廟宇內還懸掛著巨大鐵鐘,鐘聲一鳴,聲傳數里。廟南邊100米處建有一座戲樓,上面刻有《龍鳳呈祥》、《牡丹亭》等戲曲圖案。

民國軍閥混戰時期以及1938年日寇佔領新鄉時,毀壞了廟內建築,砍去了所有樹木。據說,日寇侵佔新鄉時,老君庵廟損壞嚴重,坐北朝南的天爺殿滿是槍孔彈眼。

解放後,老君庵廟改建為小學,2009年8月小學遷走。現存的老君庵廟遺址2009年被列為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正在申請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君庵廟的來歷

老君庵廟內供奉的是太上老君,相傳太上老君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老子。老子,姓李名耳,河南鹿邑人,道家學派創始人。後來,因道教興盛,老子就從一個思想家、哲學家被神化成中國百姓熟悉的太上老君了。

關於老君庵廟的建立,有一段傳奇故事。據王清松講,太上老君遊歷時,發現新鄉縣有一處高地,是設壇講道的好地方,便在這裡住下。一年發大水,村民食不果腹,誰知老子講道的地方竟長出了白蘿蔔,村民都說這是老子給的一條生路。自此,高村白蘿蔔也出了名。後來,村民在此搭建了一座草屋,取名老君庵,以紀念給百姓活路的老子。因為老君庵地勢較高,北靠清清的衛河,還有一個碼頭,周圍又有靜謐村莊環抱,風光秀麗,景色宜人,高村村民就把庵東一片叫東高村,庵西一片叫西高村,庵南一片叫南高村。

廟會經久不衰

老君庵的來歷鮮為人知,但熱鬧非凡的老君庵廟會卻是婦孺皆知的。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及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我國一直是一個封閉的農業國,以分散的農業經濟為主。農村的集市貿易(老百姓俗稱的廟會)是農民進行物資交換的重要場所與重要形式。老君庵地處衛河航運繁華之地,隨著廟宇的興建,便興起了廟會。

無論老君廟如何變遷,這廟會卻久盛不衰。農曆二月十五是太上老君生辰,集會的日子就以這一天為起始。衛濱區教文體局文化科科長石曉軍介紹說,根據現存石碑記載,明、清時期每逢農曆二月十五,有山東、河北、安徽等省民眾到老君庵趕廟會。

據當地老人回憶,解放前,老君庵廟會又稱高村廟會、“菜吊子會”。每逢會期,輝縣的乾菜、青菜,都是廟會上的搶手貨,因為農曆二三月間正是蔬菜青黃不接的時候,多數家庭都要趁趕廟會買回一些回去。太行山的山木棍在廟會上也很受歡迎,山木棍有胳膊粗細,很結實,能當鋤把、鐵鍁把,還能搭建簡易房。溫縣、孟縣、武陟的柳圈椅、小馬紮、小椅子,來自懷慶的中草藥、文房四寶,陵川的“好麻”及麻繩等貨物也備受青睞。長垣縣的木梳、篦子精巧實用,更受農家婦女的歡迎。

不僅農業生產工具應有盡有,老君庵廟還包括了騾馬大會。所謂騾馬大會,就是將東高村西頭一大片空地作為牧畜交易場所,專門交易家畜家禽。交易時有懂行的經紀人從中撮合,促成交易。

在工商業不發達的舊中國,廟會不僅活躍了城鄉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對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也起到了積極作用。改革開放以來,老君庵廟會受到了政府的重視,三高村市場管理委員每年都要在這裡舉辦物資交流大會。較之傳統的老君庵廟會,現代的物資交流大會,貨物更加齊全豐富,主要經營農副產品、農具、傢俱、服裝、日用品等,西幹道橋頭一帶還有春季樹苗交易場所。

老君庵廟會舉辦前,三高村市場管理委員會還要對廟會進行大張旗鼓的宣傳,有專人負責廟會的安全與秩序。應廣大群眾與商家的要求,老君庵廟會期由兩天延長到了10天。屆時,內蒙古、新疆地區的毛料、奶製品、皮革、水果,西藏的中藥、廣東的西藥都彙集於此。每逢會期,人山人海,比肩接踵。當地村民稱,場面比錢塘觀潮還熱鬧。村民還要放煙火,請來戲班子唱大戲為廟會助興,以歡迎五湖四海的朋友。

古老的老君庵廟會不僅活躍了新鄉經濟,帶來無限商機,也成為新鄉對外開放的一個窗口。由於參會商家眾多,攤位費總成交額也很可觀。

今年10月30日,衛濱區人大常委會及區教育文化體育局組織專家、人大代表視察老君庵廟等文物保護單位。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徐京英告訴記者,市委、市政府正在謀劃新鄉鐵西新城藍圖,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老君庵正位於鐵西一帶,我們希望能借著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和建設鐵西的契機,規劃建立老君庵廟會一條街和文化廣場,與新鄉衛河九龍口旅遊休閒區連成一體,發展旅遊事業,提升鐵西新區文化品位。(新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