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選做雞頭還是鳳尾?

因為升學政策的變化,最近很多群都在討論選做雞頭還是鳳尾的問題,我沒說話,因為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個問題似乎是個

偽命題

因為所謂雞頭好還是鳳尾好,其實都是從歷史後視鏡裡面去瞎總結,根本沒法做嚴格的對比實驗。更何況,真正就讀書這件事而言,大多數走進鳳凰世界的人,原本多多少少也曾憧憬自己不僅能做雞頭,也許還能做鳳頭;而那些最後成為鳳尾的人,即使真的一直在雞窩裡,也未必不會淪為雞尾。

和大家說說我的故事吧。19年前從上海郊區的一所普通中學考進FDFZ,高中三年是對我人生影響最大的一段經歷。我的第一反應是,原來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厲害的同齡人:

  • 無論數、理、化、英的考試有多難,總有人能考滿分或者接近滿分;

  • 我的同桌不僅是鋼琴&長笛&舞蹈高手,校運動會拿過200米和跳高冠軍,成績如果算高考那一次,屬於想去哪個學校就能去哪個學校;

  • 每天和我一起吃飯的飯搭子,800米可以位列全區第三名(僅次於兩個體校的同學),最後考進了北大某理科專業,十多年之後入選女子橋牌國家隊、參加世界比賽還拿了枚銀牌回來,關鍵,橋牌還不是她現在的本職工作;

  • 還有睡在隔壁寢室,和我們一樣在熄燈那一刻還磨磨蹭蹭在衛生間刷牙洗臉的同學,可以毫無懸念地拿下上海市中學生辯論賽最佳辯手,高中畢業拿全獎去了藤校……

這就是我當時的同學們,相比之下,我,既沒什麼藝術特長也沒有體育特長,成績也只能算是中游,個性也比較宅,反正怎麼看,都是存在感不強的個體。

但恰恰這三年也是我學生生涯最快樂的日子,我一點都沒有壓抑感。因為大多數同學並不因為自己的優秀而自覺高人一等(因為學校到處臥虎藏龍,很少有人覺得自己特別牛),期間我不僅收穫了非常真摯的友誼,更因為見識了那麼多優秀的同學,而看到了生活和個人潛力的更多可能

這三年對我的為人處世影響非常大:首先是自我預期的迅速調整,至少從此再不敢洋洋得意。其次因為置身於一個更開闊的世界,能學的東西以井噴的狀態湧入生活,

學習效率得以提高。三是對思維習慣的“改造”,厲害的人往往有更嚴謹的思維方式和全面的分析思路,和他們一起呆久了,自己也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最後,更收穫了自信;和這麼厲害的發光體們同學三年,我對各種優秀已經習以為常,之後無論讀本科、研究生乃至踏上工作崗位,我一直也都挺相信自己的,無論置身什麼環境,應該都至少能活下去。

前幾天讀《三聯生活週刊》,有一篇文章叫做《我們如何重讀唐詩》,裡面提到了我一直都沒想明白的一個問題,唐朝人赴宴要寫詩,送別要寫詩,高升、貶官還得繼續得寫詩,他們哪裡來那麼多靈感,能寫出那麼多的詩作?西川在日本學問僧空海法師的《文鏡秘府論》中發現了端倪,“凡作詩之人,皆自抄古今詩語精妙之處,名為隨身卷子,以防苦思”。

當時看到這一段,不知為何是就想到了雞頭還是鳳尾這個問題,生在超級大詩人輩出的唐朝,作為平凡的仕子,何嘗不得時刻承擔著做鳳尾的風險(因為入仕就得不停地寫詩,而偉大的詩作層出不窮)?那麼,難道因為怕做鳳尾,就不入仕了嗎?

上面關於“隨身卷子”告訴我們,要做鳳頭自然不然容易,但其實真的淪落為鳳尾也並不容易——因為只要多一點點勤奮和準備(比如上面的抄錄),大多數才情平凡的人,境遇也不至於太慘。

升學也一樣。我當年自然沒有實力做鳳頭,但在那個優秀的群裡中也並沒有落到尾部(事實上更多的同學和我一樣是中不溜就的狀態)。更重要的是,一群光芒萬丈的發光體為我呈現了一個更精彩的世界,更讓我由衷地希望自己能變得更好一點,並一直為之而努力。

所以,在我的理解中,不存在雞頭還是鳳尾的兩難抉擇,因為選擇進入鳳凰世界,樂於調整、願意努力,淪為鳳尾的概率並不那麼高;同樣,要在雞窩裡一直做雞頭也沒那麼簡單。既然這樣,倒不如從井底爬出來,看看真正的天空。

升学,选做鸡头还是凤尾?

如果你喜歡本文,或許還喜歡

  • 正確的事情反覆做

  • 為什麼我有時也覺得低齡兒童的數學題挺難

  • 為阻止老婆剁手買投影,這位爸爸寫了篇科普

升学,选做鸡头还是凤尾?

作者簡介:胖寶媽,可以理解為胖寶的媽,也可以理解為胖的寶媽。在十年長居五角場文秘職業技術學院後,誕下復二代兩枚,夢想成為“富一代”的麻麻。

升学,选做鸡头还是凤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