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七号改中型运载火箭首飞失败,回顾我国宇宙探索史,步步血泪

2020年3月16日晚21时34分,位于海南省文昌发射场内,开始了长征七号改中型运载火箭的首次飞行任务,但是火箭的飞行出现了异常,最终任务宣告失败。因为事发突然,虽然相关单位做足了准备,但总会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导致飞行失利,目前原因正在调查中。


长征七号改中型运载火箭首飞失败,回顾我国宇宙探索史,步步血泪

长征七号改中型运载火箭首飞失利的消息


一次失败并不可怕,它充其量是我国对宇宙探索的一个小插曲,回顾我国的宇宙探索史、宇宙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幻想到实践,那一次不是对梦想的追逐,那一次不是中华民族求知精神的弘扬。

因为生产力和科技的制约,古人对世界的认识是“天圆地方”的,我们头顶上的那片天空就像一个盖子扣在了大地上,土地的尽头就是天地的衔接指出,于是那个时候人们就刻意地去寻找世界的尽头,想以此一睹“天边”之貌。因为未知,人们总给它糅合上了神话色彩,如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等等传说,是那时人们对天的幻想。


长征七号改中型运载火箭首飞失败,回顾我国宇宙探索史,步步血泪

天圆地方


要说在古代,国人对天充满了想象,那么到了现代,国人对天就开始了探索。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拉开了现代世界对宇宙的狂热追逐,美国法国等紧随其后,纷纷发射人造卫星,以宣示己方对宇宙的探索能力。

"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我们也要搞一点,要搞就搞得大一点。"

第二年,毛主席在我党“八大”会议上明确表示,探索宇宙我们也不能落后,我们也要拥有创新、先进的卫星技术。


长征七号改中型运载火箭首飞失败,回顾我国宇宙探索史,步步血泪

毛主席与“东方红”一号


1965年,中国科学院的《人造卫星方案》审批通过,代号“651”的卫星制造任务如火如荼地展开。在院士赵九章的带领下,几十位先进技术人员的努力下,耗时五年,我们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顺利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而作为运载工具的正是长征一号运载火箭(CZ-1)。


长征七号改中型运载火箭首飞失败,回顾我国宇宙探索史,步步血泪

“卫星之父”赵九章


随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的不断发展,长征系列已经创新为二号(CZ-2F)载人运载火箭。1999年正是由它将搭载着萝卜、青椒等农作和国旗的神舟一号试验飞船送到宇宙中去的,向世界宣告我国的载物航天技术是处于世界前列的。

在之后的三年时间里,我国又发射了神州二号、三号、四号飞船,所搭载的火箭均为长征二号(CZ-2F),我国也在宇宙中开展了多次物理、化学、生物方面的实验,对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长征七号改中型运载火箭首飞失败,回顾我国宇宙探索史,步步血泪

“神州飞船”


经过了四年共计4次的无人航天试验,证明我国有能力将宇宙飞船成功、安全地收回,于是载人航天计划正式开始实施。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一行人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问天阁举行了出征仪式之后,于早上9点整顺利起飞。通过航天仓内与指挥大厅的密切联系,工作人员得知飞行员一切正常后欢呼雀跃起来,这时一个要永远铭记的时刻,我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长征七号改中型运载火箭首飞失败,回顾我国宇宙探索史,步步血泪

杨利伟在太空


随着“神五”的顺利飞天,我国又发射了神州六号、七号、九号载人飞船,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刘旺、刘洋、张晓光、王亚平、陈冬、顺利进入太空。

载人航天技术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卫星和空间实验室仍被重视,“嫦娥”卫星与“天宫”空间实验室为宇宙探索事业扩充宽度、厚度,其中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实现软着陆证明我国有能力登陆月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飞行员将在月球的土壤上留下深深的脚印。


长征七号改中型运载火箭首飞失败,回顾我国宇宙探索史,步步血泪

“天宫”空间实验室


我国的宇宙探索事业在世界上可以说是佼佼者,今天一次小小的意外不能说明什么,我们要对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民族精神有信心,相信不久的将来在各个领域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