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達街的外國洋行

早在一千多年以前的遼代,赤峰就已經成為重要的塞外商貿中心,號稱“商賈會衝”。清朝統一以後,赤峰作為交通樞紐,因商路的開通和旅蒙商的作用,逐漸發展成為商業集鎮,稱為“烏蘭哈達集”。1755 年,哈達街已發展成為擁有九街三市規模的塞北商業重鎮,形成“人才蔚起,庶民殷阜,商賈輻輳,轂擊肩摩,簷牙相錯”的繁華景象。清末民初,哈達街出現了 前所未有的繁榮鼎盛,人口達到四、五萬,店鋪 1300 餘家,英、美、德、法、俄、日等國均在赤峰開設洋行。1914年,赤峰被闢為商埠,外國經濟開始侵入赤峰,洋行相比之前日益增多。


德商謙信洋行


德商謙信洋行早於晚清同治、光緒年代,洋行從其天津、大連的分行不斷派員前來赤峰,推銷其本國赫斯托化學工業、西門子五金工業及其他鐵機紡織工業大工廠的產品。諸如綢緞呢絨、各色細布、軸線、世昌洋針、五金用具、縫紉機、留聲機、唱片、自行車、照相器材、奢侈品、化妝品等,種類繁多,各色俱全。尤其是德國化學工業所產的染色顏料,質高價廉,成為本市大小染坊習用的必需工料,銷路亦頗可觀。由於謙信洋行所經營的商品種類很多,所以始終尋覓不到實力雄厚的商家為它獨家包銷。該行乃物色多家較大商號,採取商品分類,定期付款賒銷代理辦法謀求暢銷之途。


哈達街的外國洋行

染坊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德國成為列強的眾矢之的,海陸封鎖。於是德貨來源斷絕,謙信洋行與赤峰的貿易關係亦暫時斷絕。第一次歐戰德國戰敗後,與我國的經濟貿易逐漸恢復。民國10年(1921年)前後,德商謙信洋行卷土重來,但其獨霸市場的氣焰已一落千丈。此時它的商品大多種類不全,今非昔比。同時,過去與它有代理交往關係的商號,如萬成興等已倒閉。該行重來之後,只好把運來的各種貨物在四五道街各雜貨棧零散批售,以後又由通盛公司代理。


通盛公司的代理人是石鬱周,他徵得謙信同意,在他的門外掛出“德商謙信洋行赤峰代理店”的牌子,營業迅速發展。後來他逐漸靠攏日本各大商業株式會社,代理謙信就有名無實了,改字號為通盛興。1945年8月日本投降,通盛公司被入城之蘇軍處理了一部分物資。延至光復後的1946年春節,倒閉。


日本大和洋行


民國5年(1916年),日本大和洋行最早在昭盟開始活動。其範圍僅限於採購甘草製造甘草流膏,資本家為日本三共大藥廠的枝系——株式會社乾卯商店。最早來赤峰辦廠的日本人名叫瀧山。瀧山到赤峰後投靠楊子彬,選佔了頭道街文廟以東單橋子往北直到英金河南岸模範林南面約數十畝範圍的場地,地址在赤峰頭道街東頭路北(今赤峰製藥廠),作為他堆放甜草的貨場,並砌起青磚圍牆。院內建房,掛著日本國旗,豢養了許多狼犬,阻斷牆外附近的交通,儼若禁區。改行鐵柵正門掛一銅製牌子,上書:大和洋行。因為當時它專營收購甜草外運,故市人都稱它為“甜草公司”。


哈達街的外國洋行

滿蒙興業公司(原大和洋行)正門


赤峰大和洋行開設之前,先由大連的日商派人來赤峰收購甜草,負責經收人是朱錫九。由於甜草的收購越來越多,大量的渾草和須草賣不出去,堆積如山。大約在民國七八年間,日本人開始建立廠房,用木製方形鍋熬製甜草膏子,大和洋行生產忙時要用很多臨時工。後來大和洋行又建了麻黃車間,負責設計施工的是一個一隻手的老日本人。


哈達街的外國洋行

滿蒙興業公司晾曬甘草


日本在赤峰的大和洋行在大連設有總號,總號的經理是個老頭,時常來赤峰大和洋行巡查。不數年,大和洋行在赤峰立足已穩,即在院內修建廠房,安裝蒸汽機器,開了赤峰有機器工廠的先例。日偽康德三年(1936年),葉赤鐵路通車,大和洋行營業擴大,體制改組,字號改作赤峰滿蒙興業株式會社,經理是日本人草刈森男。1945年8月,日寇投降的前兩天,草刈森南率大和洋行所有日本人逃離赤峰。


美國德士古洋行


美國德士古洋行於民國12年(1923年)在赤峰開業,地址在五中街財神廟以西路南。開始以包銷美商德士古洋行的亮牌煤油為主,故其字號稱德士古。該號資本不豐,專憑人力經營,很為活躍。它聯絡市內若干挑擔敲梆零售煤油的商販和鄉鎮店鋪為其代銷。它的營業在舊民國時期名噪一時,經濟實力雖然不能與德記公司抗衡,但亮牌煤油每年的銷售量卻頗為可觀。至日偽時期,日本人在赤峰開設了大信洋行和大矢組株式會社,這兩家日商均批量銷售歐美煤油。德士古洋行的代理劉鶴年改弦易轍,把德士古報閉,改字號為信遠長批發貨莊。赤峰光復後,過了1946年的春節,信遠長倒閉。


哈達街的外國洋行

五中街路北財神廟


俄國瓦利洋行(林西)


俄國瓦利洋行的地點設在林西鎮。中華民國15年(1926年)9月,林西鎮商號天崇元老闆的孫子於新在通遼開辦馬店,在此期間,與天津俄人瓦利洋行通遼分行來往密切。通過於新的介紹,瓦利洋行了解到林西的皮毛行情,認為有利可圖,就將勢力伸向林西。


瓦利洋行經理約瑟夫丹吉耶夫來到林西,開始採買羊毛、賃居民房,懸有瓦利洋行牌匾。瓦利洋行主要收購各種絨毛、皮張,除了在林西設點收購外,主要由天崇元派駱駝隊去壩後(西烏珠穆沁旗)進行收購。林西當地的商號慶德子、慶德元、裕興棧去東西烏珠穆沁旗,用日用雜品在牧民手中換取大量的絨毛皮張,然後轉賣給天崇元,天崇元成了瓦利洋行的買辦。在收購皮毛原料的同時,瓦利洋行還利用當地廉價的勞動力進行初步加工,他們在林西鎮南門外設了一個絨毛加工廠,通過天崇元介紹僱傭工人。瓦利洋行通過對這裡的經濟掠奪獲得了鉅額資本,天崇元得利也相當可觀。


哈達街的外國洋行

從北部草原收購的羊群


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東北後,日本人對瓦利洋行擠壓得很厲害,使其逐漸失去立足之地。瓦利洋行天津總行總經理瓦利不得不把洋行賣給同行業的德國洋行,德國洋行派人乘飛機來林西接管。瓦利洋行從此改為德國“美醉石”洋行。日本人對“美醉石”洋行也毫不讓步,致使其在林西2年經營慘淡,被迫於1943年倒閉。


德國德記公司


民初德國德記公司設於三東街,股東兼經理張海軒。該號雖然叫作公司,實際是一家普通的有門市的批發零售店。1914年,張海軒在天津與英美菸草公司訂立合同,取得了在熱河各縣獨家包銷該公司生產的各種香菸的權利,隨即來赤峰開設的德記公司。德記公司開業後營業非常興旺,又與天津美商洛克菲勒系統的伊索公司(通稱美孚行)訂立合同,代銷其美孚虎牌煤油、洋燭、火柴等貨。另外,在赤峰的大和洋行尚未發展成壟斷甘草收購以前,德記公司曾聯繫赤、林兩縣許多行商,在多處安設甘草收購據點。


哈達街的外國洋行

香燭攤床


1933年赤峰淪陷後,往昔赤峰經貿均賴京津供銷,至此均轉向遼瀋尋求資源。德記因有洋商關係,尚能勉強自津進貨,但亦運期拖長,諸貨經常脫銷。七七事變以後,日偽施行經濟統制政策,舉凡德記所經營的商品,統屬一級重點配給物資,從此德記公司完全蒙受鉗制,營業情況一落千丈。1945年8月,日本投降,蘇聯軍隊進入赤峰,第二天就把德記公司倉庫餘存的紙菸、煤油等貨物完全拉走,德記公司隨即倒閉。


英商太古洋行


清末民初,英商太古洋行在赤峰開辦了廣和成皮店,是赤峰最大的而且實力雄厚的皮革鬃毛商店之一。其營業性質原屬代客買賣從中抽取佣金的信託商業,所以該店經常駐有天津歐美太古、怡和、禮和、梅隆等各大洋行以及專營豬鬃加工出口的華商聚東商行等行號派到赤峰採購鬃毛皮革羊絨的華買辦。


每逢皮毛生產旺季,廣和成派出“干將”帶領各買辦,分頭向各家皮店收購,然後還代買房僱腳發運。此外,還在北院另立“後櫃”,自行採購外銷,擴大營業範圍。多年來,頗獲厚利。


哈達街的外國洋行

哈達街上的車馬大店,供長途販運農畜產品的商旅車馬食宿


至日偽時期,廣和成受日本人妒視,在該號西郊開設大信洋行與廣和成抗衡,同時由於歐美洋商亦受日偽關卡鉗制,逐漸減少往來,廣和成便縮小了營業範圍。1945年8月赤峰光復,偽街長周文武在混亂中帶領蘇軍接收日寇遺留物資,廣和成因與大信洋行只一牆之隔,因而蒙受波及,所有存貨均被拉走,店員亦各自逃散,該店隨即倒閉。


英商亞細亞公司


民初英商開辦的亞細亞公司,地址設在四中街路南,亦系一般的私營商號。1919年開業,因其包銷英商亞細亞洋行的元寶牌煤油、洋燭、洋麵、鹼面、白糖、火柴等貨,從而把字號亦命名為亞細亞公司。其營業範圍、情況,僅次於德記公司,日偽時期亦與德記同樣遭受衰敗命運。七七事變後,經理李次伯逝世,亞細亞宣告倒閉。股東楊和軒自任經理,改字號為公興盛貨棧,並改業為批發雜貨商業。勉強維持到光復後的1946年初,因貨源短缺,完全倒閉。


哈達街的外國洋行

賣菸草和雞蛋的小販


瓦利洋行


俄商在赤峰開辦的瓦利洋行,地址在二中街路南華馨飯莊西鄰褚家外院,是民國初期就有的一座俄商洋行。據悉其總行在哈爾濱,赤峰的瓦利僅為改行的長期採購點。該行於民國時期營業非常活躍,專門收購絨毛皮革,採購量大,往往形同“包市”。


哈達街的外國洋行

牲畜交易市場


至民國20年(公元1931年),瓦利的翻譯郭巨川發財隱退,瓦利洋行改用其僕役回民楊文富。此人品質惡劣,輕浮狂妄,盛氣凌人,仗其洋主人勢派,硬敲竹槓。因此,各皮店逐漸與瓦利洋行疏遠,緊俏商品不願售與瓦利。至日偽時期,日寇仇俄,瓦利洋行的一切行動,都受特務警憲嚴密監查,不久即徹底收莊關閉,返回哈爾濱。


赤峰開商埠,是在民國3年(1914年),赤峰知事葉大臣接熱河都統熊希齡手諭,闢赤峰為商埠,在赤峰建開埠局,任命葉大臣兼開埠局長。據《赤峰縣地方事情》記載:“清末民初是赤峰商業鼎盛時期。民國十年前赤峰街有商店、作坊不下千家。人煙稠密,房屋櫛比,商店林立,貨物山積,是北方四大貿易重鎮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