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電商創業者總是宣傳把價格打下來,這樣真的好嗎?

傢俱筆記


要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一要靠品牌的日積月累,二要靠商品差異化。

  不過,你差異化得了嗎?分分鐘被抄襲呢,今天上線的熱銷新品,三天之內就有同款更低價的出來。

  那服務差異化呢?

  只要是管用的銷售策略,基本也會被學習掉,比如當年最熱門的阿芙精油那套贈送很多禮品,服務超級好的玩法基本已經過時了。

  你想做品牌現在真沒機會了,商品差異化和服務差異化基本也沒戲,那就只剩下了價格戰了。

  在淘寶上做到長期高價格賣商品真的很難。但這似乎是大多數商家不得不面對的選擇,如果還有其它選擇的話。

  因為商品的價格信息,質量信息透明後,競爭越來越激烈,商家只能降價來應對,結果毛利越來越低,而人力成本越來越高,營銷費用也越來越高,再加上淘寶偏袒用戶的投訴評價機制,刷單的信用評分機制,整個賣家在淘寶經營的壓力越來越大。


薪酬績效管理之道


古典電商市場格局,阿里之下

阿里價值3萬多億,亞馬遜市值接近7萬億。

兩者是電商領域現在的王者,也是所有電商平臺競相模仿的對象。

但兩者的模式是電商的終極模式嗎?

答案無疑是否定的,原因並不複雜。

這兩類電商平臺模式都是以消滅其他企業利潤為自己的盈利手段—全網競價。

利潤是市場的氧氣!讓其他企業都無利可圖的模式本身並不具有可持續性。

同理,京東、美團、拼多多、滴滴等廣義電商平臺都具有該類屬性。這類企業不僅自身虧損,還造成同類企業的普遍虧損。京東9年累計虧損188億、滴滴創業6年虧390億,拼多多3年累計淨虧損為78億元,美團過去3年累計虧損141億…

背靠資本的科技公司通過虧損形成的護城河模式,把整個市場拖入了競底的泥潭,利潤快速蒸發,債務如泡沫般的膨脹,所有人實際都是受害者。

阿里之上,數百萬億空間

2018中國企業500強總體營業收入達71.17萬億元,前33家金融結構營業收入10.7萬億,利潤1.7萬億,佔總體利潤的比重超過53%,剩餘實體企業獲利總額僅為1.47萬億,佔比不足47%。數據說明:第一,阿里系統產生的4.8萬億收入,佔整體經濟的比重實際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大,全社會現在關注的焦點是局部,而非整體。第二,金融實實在在的綁架了中國製造,前33家金融機構獲利居然超過了實體500強企業獲利之和。第三,新零售的關鍵是把中國頭部企業組織起來,建設公共的、共享的、互信的新零售網絡。進而整合整個市場。完成整個市場整合,中國整體市場容量的規模大約是阿里的40倍。全球市場容量的總體規模大約是阿里的270倍。因此,阿里之上的新零售價值空間會使阿里價值的40至270倍之間。這是一個無限廣闊的空間,也是通往未來財富的大門。

1、中國製造需要的電商平臺

中國製造以提貨權投資新零售平臺,獲得新零售平臺的股權和提貨權。以股權為未履約訂單提供擔保,以通用提貨權為支付工資、採購等成本支出(另一方面,提貨權可以直接分銷,獲取人民幣,清償貸款)。一站式解決 融資難和分銷難兩個問題。

待續


雲飛影


從過去的互聯網時代到現在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在這一演變過程中,電商平臺也得以完善,像淘寶,京東,蘇寧易購等。這些平臺普通創業提供了很好的發現機會,導致個體電商競爭愈演愈烈。

價格戰是任何時期商業中都會存在的一種營銷模式,在應用中,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合計的價格調整

在創業初期,產品價格定位是非常重要的,開始階段,產品的宣傳,往往比短暫的利益更重要,通過合理的價格,做到對產品的宣傳,會有顯著的效果。

2.合理的時間週期

隨著創業達到穩定期,再用價格戰主要作為產品的宣傳,很顯然是這是一種惡性競爭,會使得整個行業出現不正常的價格定位,所以價格戰的使用和創業時期有很大的關係。

3.品牌度的提升

電商的知名度直接影響流量,而往往靠價格戰來提升知名度的案例,在商業中是沒有的,也就是說,品牌度高的產品,價格不會定位很低。所以提升產品質量,加大用戶體驗,是電商產品提升宣傳的重中之重。




雜味鵬先森


品牌殺價格是很商品牌的,但這種是最有效的做法,對電商平臺來說,拿著品牌去殺價格是最好用的方法,透過打價格吸引更多用戶,電商平臺影響力也會起來,但品牌方都是陪玩的,所以還是要適當去打價格。


張耿彬Brian


以前性價比時代的確是這樣的,但商品價格總的歷史趨勢是在走低。勞動效率的提升及競爭的充分。再加上電商企業空軍部隊相對來說費用遠低於地面部隊。所以價格優勢就凸顯出啦了!


渠梁—說縣域


1價格標高,再打折,給消費者很實惠的感覺,得便宜的感覺。2各電商平臺活動需要。活動力度一般都需要打5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