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祯将国都迁到南京会形成南北朝的格局吗?

二月二的二龙头


公元1644年,曾经试图扶大厦于将倾的崇祯皇帝朱由检最终失败了,面对着即将破城的农民起义军,崇祯皇帝选择把三个儿子送出北京,然后亲手杀死自己的妃嫔和女儿,在老太监王承恩的陪同下走上煤山,在一棵老歪脖子树下结束自己的一生。

崇祯亡国,有些人吐槽他刚愎雄猜,杀袁崇焕自废武功;有人叹息他坚持顽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那么,如果崇祯皇帝当初选择把首都从北京迁往南京的话?会保留大明的火种,和晋朝一样,形成南北朝的局面吗?

崇祯皇帝朱由检剧照

其实,在崇祯十七年二月,朝中御史李邦华等人就提出过把首都南迁的建议,只是最终崇祯没有采纳。那么,我们来看下,这个建议是否有可行性?崇祯选择的话会形成南北朝的局面吗?

一.南京有一套完备的体系

明朝施行的是南北两京制,因为最初明朝建立是以南京作为首都的,后来到明成祖朱棣时,才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去。但南京并没有完全丧失他的行政能力,在南京城里,有一套完整的行政班底,即使崇祯孤身前往,朝廷运转也可以照常进行。

二.南方未经战乱

在明朝后期,由于东北努尔哈赤的后金崛起,明朝为了平定辽东增加税收,导致老百姓入不敷出,再加上当时水旱蝗灾频繁,老百姓没了活路,纷纷揭竿起义,最终明朝也是被起义军攻破首都而灭亡。

但当时起义军最强大的两支,李自成的主要活动范围在陕西河南一代,张献忠则在四川一代活动,长江以南并没有经历什么战乱灾祸,老百姓的生活相对富足。

明末农民起义示意图

同时,南方从宋代开始,就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支柱,宋代就有“扬一益二”,“苏湖熟天下足”等谚语出现。有了钱粮,就等于有了翻盘的本钱。毕竟“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啊!

三.南方拥有天然屏障

在中国古代,王朝一旦出现危机,总喜欢往南方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南方有一条绵延千里的长江作为天堑保卫着江南地区的安全。

长江天险

即使在今天,很多北方人到南方也依然不习惯。酷热的天气,泥泞的土地,再加上河湖纵横的自然形态和一条波涛滚滚的长江。曹操,苻坚,完颜宗翰等一个又一个北方名将面对这种情况也无奈的望洋兴叹。而此时的大明朝,东北女真政权自不必说,马背上长大的他们不识水性居多,即使是农民起义军,也多是北方人。所以,江南的这些天险对于他们相当具有挑战性。

四.南方还有相当一部分军事力量

崇祯一朝,出现很多名将,如袁崇焕,毛文龙,洪承畴,杨嗣昌等人,虽然因为种种原因他们或死或降,但大明朝在当时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军事人才和力量的!

南明所控制地区地图

南方地区虽然没有北方军队数量多,但在江北两淮流域依然有江北四镇的军事力量,他们每一个手里都掌握着数万精锐,同时,驻守武昌的左良玉手里还有二十万精兵。其他如李定国,史可法等人皆当世名将。如此多的精兵良将,如果崇祯来到南方以他皇室正统的身份振臂一呼,有充足的能力和理由相信他们可以阻挡农民起义军和后金军的步伐。

结语:

正是有这四条因素,让部分明臣向崇祯建议南迁,然后由太子辅国南京,其他两位皇子分别在凤阳府和归德府作为南京屏障以观天下变化。进则越两淮而北伐收复失地,退则划长江而自守以延续明朝命脉。

永历帝剧照:南明的小政权导致后来唐桂之争

但最终崇祯没有听从建议,选择自裁以谢天下,正是由于崇祯的去世导致大明的南方割据势力互相倾轧,无法统一指挥调度,反而让清军逐个击破。金庸先生的《鹿鼎记》中,即使到了康熙年间,反清势力还在为唐桂之争大打出手,由此可见一斑。

因此,我认为,如果崇祯选择迁都南京,大明王朝或许还有变数,存在着再度进入南北朝的概率,但历史没有如果,我们也只能在书案前做做事后诸葛亮,叹息着明朝灭亡的某些不该吧!


相城历史小学生


大概率是会的。崇祯皇帝毕竟不是一位碌碌无为的皇帝,和其它的亡国之君比起来,崇祯皇帝还是好皇帝。

一般来说,亡国之君的特征有这几个:年幼、昏庸、好色、酒肉、荒唐、残酷。

崇祯皇帝17岁即位,年轻有为,且非酒肉之徒。他接手的大明王朝已是危机四伏,正处在风雨飘摇中。在众多的危机中,“阉党”是最为致命的,以大宦官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正把持朝政。

崇祯皇帝上位后就着手铲除“阉党”势力,把朝政大权收回在自己手里。随后,铲除腐败势力、打击“朋党”都成了崇祯皇帝巩固皇权的手段。只是生不逢时,即使做了再多的工作也无法挽救走向衰落的大明王朝:一个从嘉靖、万历时期开始走下坡路的王朝。

要说,崇祯皇帝要是迁都南京会不会形成南北朝的格局?

我说,大概率会。

其一,南京是大明王朝的龙兴之地。

南京作为大明王朝的首座国都,也是历史上的六朝古都,蕴含着极佳的风水,足以让崇祯皇帝再延续大明王朝几十年。在南京,还有明太祖的陵园,凭借着金陵王气,大不了再重新来!

迁都南京后,可以采取偃武修文,重视发展江南经济,重新组织力量守住江南各个关口,不断发展内政,才能够稳坐江东的。

从历史上看,南渡政权一般也都能存在一两百年,其中以东晋和南宋为例。都是由皇室子嗣南渡长江,在江东恢复帝业。

东晋时期,面对北方诸多政权的进攻,仍然守住自己的江东之地;南宋时期,面对金人几番南下,也进行了顽强抵抗,保住了大宋国祚。而司马睿和赵构的能力和崇祯皇帝也相差无几,既不是明主,也不是特别昏庸之主,至少是可以守住国土,延续皇家血脉的君主。

其二,地理因素。

长江自古就是南方政权的天然屏障,可以阻挡北方政权南下的侵扰。因而,南京成为众多南方政权的心仪之地。从东吴到南朝,大多数南方政权都能守住关隘口。只要不发生内乱,北方政权就很难轻松的拿下江南之地。

迁都南京后,崇祯皇帝可以效仿东吴的防守政策,重点针对长江上游、中游屯兵镇守。或者参考东吴光禄大夫纪陟在魏国关于东吴防备的策略:

(晋王使傧者)又问:“吴之戍备几何?”
陟曰:“自西陵以至江都,五千七百里。”
又问日:“道里甚远,难为坚固?”
对曰:“疆界虽远,而其险要必争之地,不过数四,犹人虽有八尺之躯靡不受患,其护风寒亦数出耳。”(选自《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

如果崇祯皇帝能做到这样险要必争,那么迁都南京还是可以存在很长一段时间。就好比东吴,即使孙皓这样不得人心,但是还有城防固守,让晋国迟迟无法南下。

其三,经济因素。

江南自古就是富饶之地,从东吴开始,大力发展造船、航海运输及盐铁资源等产业,让南京乃至于江南都长期处于富饶状态。

即使在大明晚期,江南赋税沉重,也还是有机会挺过去。只要崇祯皇帝,能够革除积弊,发展海外贸易等,江南地区重新恢复起来还是很快的。

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江南地区就在康乾盛世期间,又一次走向了富饶的巅峰期,这也距离大明灭亡没多久的时间。

综上所述,只要崇祯皇帝能退居江南,迁都南京,一切还是有翻盘的可能。即使不能收复北方故土,仍可以在长江以南延续国祚。


孫郎谈古


外强中干的南明军队

一条东腾入海的长江,见证了南北政权的割据。三国、魏晋、南北、金宋等对峙,无一不是凭借长江天险。但我要说却是另一句话,

有道是“守江必守淮,长江是最后防线,一旦被突破只能覆灭,因此须未雨绸缪的布置。”

风雨飘摇的关头,崇祯能拿出得军队有三支: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武昌左良玉的部队、江淮四镇的军队。首先来分析一下关宁铁骑,它的士兵主要都是辽东人,军种为骑兵,江淮之地密布河网湖汊,不利于它发挥应有的战斗力!

用辽人守辽土,且守且战,且筑且屯——《明史》

否决了关宁铁骑,再来瞧一瞧左良玉的部队。早先在白山黑水阻击后金,后来兵败被罢官免职!再往后张献忠肆掠湖广大地,才又从军风生水起,同时拥兵自重的毛病日渐滋生。当时明朝的朝堂分东林党与宦官党,左良玉属于前者和马士应闹掰,起兵反抗身首异处!

——妄自尊大的左良玉

严密周瑾的排除后,如今只剩下了江淮四镇。那么他们是否有能肩负起抗清的责任呢?四藩者:其一淮、徐,刘泽清为帅;其二扬、滁,高杰为帅;其三凤、泗,黄得功为帅;其四庐、六,刘良佐为帅。以淮、扬、泗、庐自守,而以徐、滁、凤、六为进取之基。别看阵势弄得是风风火火,没有一个算得上忠君报国。事情说来话长,我还是先从激起民愤的高杰说起,根据事前统一部署,他得驻扎在扬州城外,可扬州城内的丝竹之声,诱惑他把家眷及士兵带进了城内。一场官军屠民的暴力事件,毫无征兆的让人措手不及,迫于无奈高杰落脚到了瓜州。像激起民愤的小罪,他混过去了咱也能理解。可违抗皇命是杀头的大罪,依然有人蒙混过关就有点心寒。公元1644年大顺军包围北京,一道诏书递交给刘泽清,这厮领着崇祯的工钱,却不思如何救主,反倒是冥思苦想自保。

——两朝叛臣吴三桂

有些人在正道上无作为,若心思花在邪道上大放异彩!刘泽清就属于这号人物,第二日一封言辞恳切的信,被八百里送至崇祯手上看罢,怒不可遏的将信封撕得粉碎,信中刘泽清借故自己摔下马,不能救驾请求责罚云云。

相比较于南宋中兴的四大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的拳拳爱国心,南明的江淮四镇可看作烂到里子的朽木,任凭崇祯殚精竭虑,划江而治终究是场梦!

打仲脸充胖子的崇祯

说起崇祯皇帝性格,陈新甲最有发言权。遥想当初他奉崇祯暗谕和皇太极,秘密协商议和的条约,末了却因家童散发了合约的文本,找人顶缸成性的崇祯,狠心处死了陈新甲,堵住群臣的口诛笔伐!正所谓形势每日都在变化,一朝抓不住则成遗憾!等到了顺治元年时,大清的实际掌托人多尔衮,早已摒弃了皇太极,做割据之主的想法,他要带领精锐的八旗勇士,一统华夏入主中原!

——大清摄政王多尔衮

既然大清是游牧民族,是与大明不共戴天的死敌,那么同为汉人的李自成,肯定能成为崇祯的盟友!有这种想法的同志,我必须告诉你想错了!山西代州有一个铁铮铮的汉子,他就是明朝在此处的将领周遇吉。足足挡了李自成27日,潮水般的大顺军死伤无数,才拿下了山西代州。这次战斗迫使李自成,向崇祯提出了裂土封王、赔偿军费等要求。很多人都将这一事件,视为挽救大明的灵丹妙方。但让人想不明白,崇祯竟然拒绝了!

综上所述,军事的羸弱,性格的欠缺。我揣测崇祯到了南京,大明还是会滑向覆灭的深渊!

——END——


惜缘小历史


 

明朝的灭亡是各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官场上的腐败

晚明时期,基层官员大多由是年迈学荒的举人或是更低一级的监生、贡生之流充任。

这样的基层官员,自知在仕途上进步无望,做事以拖延、掩饰、敷衍为要诀,保持表面上的稳定即可对上面交差。

因为仕途上进步无望,他们转而追求钱财,受贿营私,不复以承流宣化为事,巧需酷算,一毛不遗。上司来检查时隆重接待,上司走时不忘奉上厚礼。完全把做官当成了做生意。

国力衰败,民不聊生,导致爆发了李自成、高迎祥等领导向农民起义。

二明朝能打的战将

孙承宗,官至兵部尚书、辽东督师、东阁大学士等。此人具有战略级眼光和超强的军事能力。可惜此人因受朝廷奸人陷害,而离开朝廷。

卢象升,因镇压国内反民不断升迁最后官至兵部尚书。手里有著名的明末三大军队之一的天雄军。力主抗清,守卫京师,连战皆捷。崇祯十二年(1639年),卢象升率部在巨鹿贾庄被清军包围,高起潜拥兵不救,终因炮尽矢绝,战死疆场。

曹文诏,明朝崇祯年间将领,号称第一良将,官至总兵。在镇压明末农民起义的战争中功勋卓著。崇祯八年(1635年),在湫头镇之战中因寡不敌众兵败自尽。

孙传庭,崇祯十五年(1642年)任兵部侍郎,总督陕西。后官至兵部尚书,带兵镇压李自成、高迎祥等,可惜人员没有准备好,弹药不充足,又有传染病肆虐,崇祯对孙传庭既给予期望又害怕,加之奸臣当道,连发多道命令令孙出城剿匪,最后功亏一篑。

袁崇焕,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

他是明末的关宁铁骑的创建者。但关宁铁骑只听袁崇焕的,连皇帝都指挥不动。这让崇祯感到了害怕,多疑的崇祯以通敌罪处死了袁崇焕。

总之,大明末年的基层腐败,中央对基层已失去了实质性的控制。在军事上,善战的几位大将或被污陷;或是与李自成作战时,孤军无援而战死沙场;因崇祯多疑又杀了袁崇焕。

由此可见,整个大明朝的支柱已经散塌,崇祯既使迁都南京,也支撑不了多久。


风土扬


如果崇祯迁都南京,明朝应该很可能延续一百年左右时间,至少可以形成南北朝格局。

为什么南明无法像东晋和南宋一样延续国祚,只存在了短短十八年? 实际上,这恰恰是因为崇祯没有南迁带来的恶果。

首先,如果崇祯迁都南京,因为明朝的正统王朝仍然存在,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就不会投降清军,清军就很难解除后顾之忧而大举入关。而且明朝有李自成不具备的渡海作战能力,完全可以支持山海关的明军,吴三桂不至于孤立无援。而没有吴三桂的帮助,清军更无法很快打垮李自成的百万大顺军统一北方。

其次从南迁的条件上讲,明朝其实远好于东晋南宋。南京本就是明朝都城,从法统上讲,甚至优于当时的北京,毕竟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定的都城,而北京是篡位的朱棣定的,当时南京本身就拥有完整的明朝官吏系统,在南方根基很深,远比东晋南宋时重新建立都城要强,并不存在南宋时“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质疑。

第三,明末时的南方经济很发达,从经济上讲并不比东晋南宋差,税收的基础是有的。唯一欠缺的就是一个正统性无人质疑的皇帝。也使得东林党及各军阀势力在皇帝正统性问题上瞎搞,导致南明内部一直激烈的内耗,以至于被清军各个击破甚至投降清军为虎作伥,如果崇祯自己能早早南渡,或者早早把他儿子送到南京,那么至少明朝的官吏体系还是能很快恢复正常的运转,不会因为自相残杀而投降清军。

第四,崇祯南迁,虽然是躲避李自成的兵锋,但只要崇祯还活着,明朝就等于没有灭亡。因此,明朝的文官武将就仍然有自己效忠的皇帝,他们中的大多数就不会投降李自成或是清军。 尤其是满清,它入主中原,清军主力满打满算也不过只有十几万军队。依靠这些兵力,清军是不可能占领全国的。

第五,李自成对死敌崇祯颇有好感,并不希望把崇祯斩尽杀绝,在李自成包围北京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已经自称大顺皇帝的李自成却宁愿放弃国号皇位,向崇祯称臣,条件是崇祯封李自成为西北王并赏一百万两白银作为军费。如果崇祯迁都南京,李自成很可能不会穷追猛打,甚至存在明顺联合抗清的可能。

第六,崇祯如果迁都南京,明朝的正统还在,清军就无法利用为崇祯报仇的旗号收编明朝北方官僚地主势力很快扩大势力共同讨伐李自成,清军仍然会在北方受到明朝残余势力的抵抗,更无法很快打垮李自成的百万大军。

综上所述,崇祯如果迁都南京,明朝包括南明绝对不可能那么快灭亡,至少可以形成一百年左右的南北朝的局面。

事实上,在李自成大顺军还未进入山西境内的时候,明朝的有识之士李明睿等大臣就劝谏崇祯,放弃北京,迁都南京。


可惜,死要面子的崇祯明明心里同意南迁,却不愿承担弃守北京的责任。他一心想让满朝文武哭谏自己迁都南京,自己顺水推舟,再同意南迁的建议。

但是,明朝的大臣们没有上当,他们义愤填膺地要求崇祯坚守京师。弄得崇祯左右为难,既不迁都,也不让自己的儿子皇太子去南京。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等到李自成大顺军包围北京,崇祯拒绝封李自成西北王,谈判破裂,大顺军攻破北京,崇祯自杀,明朝灭亡了。

因此崇祯不仅是导致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也是导致南明短命的罪魁祸首。


厚德载物49847


导语:崇祯皇帝如果迁都南京,明朝肯定不会灭亡的。最糟糕的结果也不过是形成南北划江而治的对峙局面。


1644年初,李自成大顺军还未进入山西境内,明朝的有识之士李明睿等大臣就劝谏崇祯,放弃北京,迁都南京。

可惜,死要面子的崇祯明明心里同意南迁,却不愿承担弃守北京的责任。他一心想让满朝文武哭谏自己迁都南京,自己顺水推舟,再同意南迁的建议。

但是,明朝的大臣们没有上当,他们义愤填膺地要求崇祯坚守京师。弄得崇祯哭笑不得,毫无办法。

最终,时间白白浪费了,李自成大顺军攻入北京;崇祯自杀,明朝灭亡了。

其实,崇祯如果是一个有所担当的皇帝,立即迁都南京的话,明朝的统治是能够继续维持下去的。

首先,江南富庶,是明朝的财赋重地,足以支撑朝廷的财政。

明朝末年,战乱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而江南地区却未经战乱,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由于明朝实行“两京制”的政治制度,南京有一套运转正常的政府班子。只要崇祯一到南京,立刻就能发号施令,调动、指挥全国各地的明朝势力。

其次,崇祯南迁,虽然是躲避李自成的兵锋,但是,只要崇祯还活着,明朝就等于没有灭亡。因此,明朝的文官武将就仍然有自己效忠的君主,他们中的大多数就不会投降李自成或是清军。

尤其是满清,它入主中原,满打满算也不过只有十几万军队。依靠这些兵力,它是无法占领全国的。

清朝得天下,主要是依靠投降的明朝军队充当鹰犬打手,四处攻城掠地。而这些明军之所以投降清军,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崇祯死了,大明亡了。

如果崇祯活着,迁都南京。那么,传统的忠君思想牢牢地支配着明朝军民的大脑,他们绝对会以崇祯的南京朝廷为正统的。

最后,崇祯南迁以后,以往经常配合骚扰明朝政府的两大力量——农民军和满清八旗兵,就会在中国的北方地区刀兵相见了。

无论他们双方谁胜谁负,崇祯都能得到喘息之机,而在江南整肃朝纲,编练军队;休养生息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挥师北上,进军中原,收复失地了。




结语:假如崇祯果断行事,迁都南京,那么,明朝肯定不会灭亡的。至少也会形成南北对峙、划江而治的局面。


品茗读史


崇祯在内忧外患d情况下,最忌讳的一件S,就是把明朝与国防衰弱的两宋对比。毕竟两宋才过去不到四百年。为此,他不惜杀了帮他与清朝议和的首辅陈新甲。而如果去南京,就会形成与南宋一样的南北朝局面。这事关祖宗江山的面子,崇祯决不会答应!不过去南京总比丢掉性命好吧。崇祯迂腐,可见于此。如果真的去南京,还真能保住明朝半壁江山!因为凭李自成当时的情况,大顺军是无法逾越长江天堑的。从这点上说,崇祯远远不如宋高宗。宋高宗毕竟还知道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虽然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但毕竟延续了宋朝一百五十多年的国祚。


非孟勿扰


崇祯即便把国都迁到南京,也不会形成南北朝的格局,只会造成更大规模的伤亡。说满清可以与明朝划江而治,明朝可以保有半壁江山的人无非,找出的理由就是以下几点?

第一内讧会迎刃而解。

在他们看来崇祯殉国以后,皇位继承就出现了问题。这是南明朝廷在初期一直绕不过去的坎,各大集团势力以及自认为姓朱的皇位继承者都拉出一杆旗,建立自己的政权,相互掣肘反而被满清钻了空子各个击破。崇祯如果南渡的话,这一问题就不复存在。也不会围绕王位继承和权力的争夺而产生不必要的内讧。而也正是这场内讧使得各地的军阀气焰嚣张,根本不听中央号令。这也是南明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也是主要原因。

但反对者表示明朝的内讧已经持续至少200年,并不是南明朝廷在建立以后才出现的各大利益集团,从北方京城的中央政府到南京的中央政府一直吵个不停,为了各自的利益都会大打出手相互攀咬。你又如何能保证崇祯在北方执政时无力解决这一问题,而到了南方建立小朝廷以后这种内讧迎刃而解呢?之所以在这些人看来内讧问题得以解决,是权力继承的内讧问题。但是对于政权内部的利益纠纷问题,崇祯根本无力解决,否则这17年崇祯有大把的时间去处理这一问题。

第二点那些认为明朝可以与清朝划江而治的人认为明朝有独一无二的两京制,行政班子各成体系。

这源于靖难之役,朱棣把朱允文皇帝赶跑,自己登基为永乐皇帝将藩王作为自己的都城中心,天子守国门,而南方为了加强统治南粮北调管理相对发达的经济区,而在南京留了一套行政班子,并持续200多年。两者不仅行政地位相同,而且领导班子也相同。弘光皇帝在南方登基以后迅速稳定局势的根本原因就是这南方的领导班子体系发挥的作用。

反对者认为领导班子即便自成体系,但是南方的领导班子依然不比北方。南方的领导班子都是东林党的天下以及南方富商巨贾,大地主的支配范围。而且皇帝迁都也直接意味着民心的丧失。之所以很多人认为,崇祯皇帝迁都可以争取民心,这必须要建立在北方满清统治,使得北方汉人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前提之下。所以不否认崇祯皇帝迁都可以在短期内划江而治。但是满清入主中原之后,获得明朝藩王的土地,并分给农民这一系列的土地改革和经济改革一旦上马,南明小朝廷民心的优势就会立马丧失。

当然至少明朝会到康熙皇帝继位以后。毕竟在康熙之前满清在北方还是推行过一些糟蹋民心的政治统治方式,但这只是暂时的。明朝最大的问题就是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倾扎,到了南明时期也是如此。如果南明小朝廷可以在满清之前或者满清同时进行土地改革,争取民众的话,那么划江而治是真的可以。

但是对于那些既得利益者而言,他们会吗?

满清没有这一利益负担,因为他们没收的土地本就不是自己的,都是明朝藩王留下来的土地。说分就分。

第三,有人说江南拥有得天独厚的经济优势,南明小朝廷建立以后就不再缺钱。

其中有南方手工业商业的繁荣,海外贸易的加大,这都有利于民间的贸易发展。可以极大的解决南明小朝廷的钱粮问题,不再会出现大明末期的财政崩溃。有了经济基础,就可以与满清隔江而治。

反对者又一次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明朝中期以后,其财政的主要来源都源自于东南沿海。但是明朝的财政危机却越来越严重,原因不在于东南沿海的是否能够缓解中央财政,而是地方既得利益者与中央大官僚集团之间的勾结,使得财富无法流入到国家财政当中。这一问题,如果不进行政治改革即便崇祯到了南方,各大官僚大地主都不缺钱,崇祯也照样缺钱,南明小朝廷也依然无钱可花。明朝和南明政府的缺钱并不在于江南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条件。

毕竟无论是明朝还是南明小朝廷江南地区都是钱袋子。但是两者却依然缺钱,最大的问题就是既得利益者对明朝财政的阉割。使得大量的钱款最终都流入私人腰包。同样崇祯17年都没有解决这一问题,你指望他到了南明小朝廷时期,就会得到解决吗?

第四点还有人说崇祯,虽然失去了江山,但是获得了民间众多百姓的同情。

后来的满清削发易服激起众多反抗。双方一升一降,尤其是郑氏父子保卫大明海疆,南方会更加众志成城,而双方的人才储备和舆论也会颠倒过来。

这依然不是崇祯到南明小朝廷能够获得与满清对峙胜利的原因。

首先民间众多百姓对崇祯的同情是局限在京城周边,而并非全国民众都心疼崇祯,否则也不会有大量的流民参加农民起义。

  1. 满清削发易服是激起了众多反抗,但只要满清能够划分土地将土地分给民众。对于民众而言,削发易服,其实并不重要,或者说这种重要性相比于生存而言是可以放弃的。虽然有些人不爱听。但这是事实。

  2. 明朝末年从来不缺武将,但是战场之上没有一场战争是真正的胜利。满清入主中原有一半以上的武将都来源于明朝,并且发挥了关键作用。即便崇祯能够幡然醒悟,任用大将。各个领军将领也会先想自己多一些。毕竟在他们看来在崇祯面前选择自保是明智的。


  3. 郑氏父子,虽然能够保卫大明海疆。但是对于整个大局而言,并没有太大帮助,而且郑芝龙是典型的投机分子,一旦出问题就是大问题,海防并不是南明的优势,而是定时炸弹。

  4. 要想划江而治,陆上战场依然是主战场,而明朝的精锐主力在当时已经归服于满清。南明小朝廷重新建立的军队战力如何战心如何?谁都不知道?

还有一点一些人认为明朝的农民起义军在满清入关之后,高举正义的旗帜对其作战,这也将会是小朝廷占领江南的一大助力。但我想说的是,这些人恐怕太单纯了,想的太多。南明小朝廷比满清还要瞧不起这些农民起义军,宁可死也不愿与这些人合作。甚至南明小朝廷时期还有人提出,农民起义军比满清还要可恶,应当先消灭农民起义军。这些论调在南明小朝廷当中曾经占据主流。

直到满清出兵渡江,领兵南下。南明小朝廷的这一论调才有所收敛。

你又如何能够去保证南明小朝廷与农民军相互合作,共同北伐,或者共同在南方建立一个稳定的政权以抵御满清的大规模入侵。所以崇祯即便到了南方,崇祯依然无法进行政治,改革和土地改革。民心的大小,仅仅源自于满清在北方的统治如何?如果满清在北方的统治颇有亮点,使得民众安心生产,那么南明小朝廷根本没有自保的能力。崇祯去了也白搭。

事实证明就是如此。

南明小朝廷如果在满清在北方统治之初,能够迅速安定人心,并实施北伐还有胜利的可能,而如果一旦削发易服结束满清开始没收藩王的土地并且分给农民,这一时期以后南明小朝廷没有任何胜利的可能,连自保也不复存在。南明相比于南宋确实有很多亮点,自己可以掌握更多的地区资源。但是这些地区资源归根到底并没有掌握在朝廷手中,而是各地的利益集团手中。在大明完整的政治框架依然存在的时候,这些人都不愿意为国捐资。更何况只剩半壁江山。


世界史图鉴


历史如明镜,照见世间百态与每个人心底不同。


这个话题,历来都不乏学者探究,我们经常也会问,为什么南明无法像东晋和南宋一样延续国祚,只存在了短短三十八年?

实际上,这恰恰因为崇祯没有南迁带来的影响。

我们来看南明存在的一些问题,就会明白,崇祯如果南迁是很有希望形成南明北清格局的。

崇祯南渡,南明的部分问题可以迎刃而解,特别表现在宗室内讧

崇祯殉国后,本来当时光宗一脉已断,作为万历皇帝的直系子孙,弘光为长,是最有资格即位的皇子皇孙,然而南渡的东林大员因为在万历时期曾阻止万历易储给福王(弘光的父亲),导致和福王一脉结下了梁子,弘光作为福王次子,自然不在东林党的首先考虑范围,他们当时首先考虑的是璐王朱常淓,也就是弘光的堂叔,万历的侄子。这也就导致当时围绕皇位继承,出现两种不同意见,朝臣各分两派,延续了明末日趋严峻的党争。更加荒唐的是,而后弘光为了增加胜率和筹码,竟然自降身份去拉拢江北四镇,更助长了这些军阀的嚣张气焰,直接造成后期这些军阀听调不听宣的尴尬局面。

就这一点不光加剧了党争,还滋生了军阀的私心。崇祯若是南渡,必不会如此。

明朝独一无二的两京制,行政班子自成

源于明初的靖难之役,身为藩王的朱棣把侄儿建文皇帝赶下了皇帝宝座,之后登基是为永乐皇帝,当时他做藩王的封地在北京,又出于天子守国门的需要,以及彼时漕运已经相对发达,南粮北调,运输成本较低,于是决定迁都北京,并于永乐十四年正式营建,集明初修养生息五十年盛世下的举国之力,于永乐十八年正式完成,并于次年完成迁都。尽管此后明朝一直以北京为都,但是在南京的各种行政机构并没有废除,比如六部等等。也正因为如此,有明一朝,以南京为中心,并江苏、安徽以及上海二省一市是为南直隶,而当时北京及所辖地区,被称为北直隶,二者行政地位等同,行政班子等同。这也是弘光登基后,能迅速稳定局势的根本原因,如果没有党争和前面军阀,几乎与满形成隔江而治。而崇祯过去,显然可以迅速稳住局势。

隆万开关之后,江南得天独厚的地理商业环境,缺钱问题不再是首要

隆庆元年,因为愈演愈烈的海外走私贸易,隆庆皇帝决定开放海禁,“市通则寇转为商”,因此大力的促进了边界的稳定、民间贸易的发展,据统计,隆庆元年开关后到明亡的七十年间,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高达三亿三千万两。且在逐利思想下,民间商品经济发达,远销海外,因此可以说江南之富,可以极大的为崇祯皇帝解决钱粮问题,更何况彼时无论是和李闯还是满清,交战多是北方,这也就造成江南一直相对稳定,南方并没有因为明末战乱遭受大的破坏。以长江为防线,隔江而治,古已有之,比之东晋和南宋的劲敌-

前秦辽金,满清战力并没有比前者高多少。

双方君主的抱负和能力,以及人才储备和民心舆论,南方显然更加众志诚成

虽然崇祯皇帝失去了江山,但因为十七年间兢兢业业,也获得了民间众多百姓的同情,何况后来满清剃发易服,激起了众多反抗:江阴的阎应元、扬州的史可法以及堪比文天祥的张煌言和南明神将李定国,更重要的是:只要明朝没有流露出败势,郑氏父子依旧会耀威于海上,保卫大明海疆;孙可望因为没有投降筹码,依然会隐忍。且崇祯皇帝虽然猜忌,但宵衣旰食,统南方如果比全国棘手事情要少,稍微顺遂的情况,操作也不会情急之下做出众多错误决策,就比如我们打麻将,手气不好容易生气以至于影响出牌决策,常有打错的情况,越输越多。但是顺就会截然相反的一种情况。

再拿满清顺治和多尔衮来说:李定国两阙名王、威震天下的时候,就准备回关外,因为他们也没有做好鲸吞天下的准备。而之所以统一神州,用“窃取”二字形容也不为过。

因此总的来说,崇祯南渡天时地利人和,隔江而治概率非常之高。


历史如明镜


崇祯要是真的迁都南京,必然会形成南北格局,但持续时间应该不会太长。因为满清入关时,也面临着种种危机,很有可能会被明朝击退。

真正灭明朝的不是李自成,是那场突如其来的瘟疫。一场大的瘟疫将北京守卫力量消灭,这才让李自成进入北京城。

崇祯之所以选择自杀,也不退守南京,主要跟他这个人的性格有关系。他的理想和他的能力不匹配,也就造成了他一面特别自负,同时又特别自卑的性格。他看到明朝的种种问题,就想去解决这些问题,但是他又不知从何做起。

他是一个感性的人,但是做皇帝,尤其是要做个有最为的好皇帝,就必须理性对待事情。真正有能力的皇帝,不会对人做“好与坏”的区分,只会做“有用还是没用”的区分。而崇祯杀袁崇焕,其中一个原因,不就是袁崇焕为魏忠贤立过生祠吗?那时魏忠贤权势滔天,那个没有为魏忠贤歌功颂德过。

崇祯急于改变现状,但却忘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他所下的命令,就要立马见到成效,不然就要被撤职。他在为16年,换了50个大学士。他认为他们办事不利,没有能快速达到自己的目的。

崇祯还把自己放在明君的高位,他认为自己要对明朝的兴衰负责。所以,当他听到李自成攻入北京城,他认为是自己不受天命,就立马自杀谢罪。

崇祯是有机会退往南京的,但他没有,他还在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他认为只要自己努力,老天就不毁灭他。所以,崇祯是不会迁都的。

他坚持朱棣的那句话“天之守国门”,他觉得自己没有做到,愧对祖宗,所以他要自杀。

如果崇祯迁都南京,明朝的不会灭亡的那么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