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自卑也是一種力量,它促使個人奮鬥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的都有點兒自卑。

有的人嫌棄自己的身材不好,有的人覺得自己的學歷不高,有的人覺得自己的性格不討人喜歡。無論是內在還是外在,人總是能夠找到讓自己不滿意的地方。

但自卑就是不好的、消極的嗎?自卑到底會促進人的成長還是會阻礙人的發展呢?

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細緻地討論過自卑的問題。他指出,“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發現,我們自己所處的地位是我們希望加以改進的。”


阿德勒:自卑也是一種力量,它促使個人奮鬥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於1870年出生於維也納近郊的一箇中產階級的猶太人家庭,其父是一名活潑、幽默的穀物商人,母親是一位操持家務、照看孩子的堅強的女性,雖然出生在富裕的家庭中,阿德勒卻並不快樂,他有軟骨病,直到4歲時才學會走路,4歲時躺在自己身邊的弟弟死亡,5歲時又患上嚴重的肺炎差點喪命,後來在街上玩耍時被車撞過兩次,這些經歷使得阿德勒充滿著對死亡的恐懼和對自己無能的憤怒。因此,他自小立志成為醫生以抵禦死亡的危險。

阿德勒在家中排行老二,他有一位非常出色的哥哥,他總是感覺自己活在哥哥的陰影之下,由於身形矮小、駝背而且行動不便,使他在英俊又健壯的哥哥面前總是感到深深的自卑。這些童年的經歷對阿德勒的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使得他所創立的個體心理學帶有強烈的個人印記,從一定意義上說,他的個體心理學就是他生命意義的寫照。


阿德勒:自卑也是一種力量,它促使個人奮鬥

何為“自卑”?

自卑(Inferiority)是個體心理學中一個基本的概念,可以譯為缺陷、卑微等意思,它實際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先天的弱勢,例如由疾病導致的缺陷等,但更多的時候,“自卑”指的是一種價值判斷,指的是個體認為自己是殘次品。接著,阿德勒提出“自卑感”(Inferiority Feeling),所謂“自卑感”指的是當個體面臨具體的情景時,一種無法達成目標的無力感以及對自我的失望,包括身體、心理上和在社會困境中的主觀感受。

阿德勒強調,自卑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感受,“身為人類意味著自己感到卑微”、“每個兒童在面對生活時都會感到自卑”、“在每個心理生活開始時都有或多或少有些深層的自卑感”、“自卑本身並不是一種異常或變態”,自卑不僅是一種人皆有之的正常狀態,它也是一種推動個人成長的重要動機,當一個人感到自卑的時候,他才會去努力追求某項事業,即使取得了短暫的成功,但是與旁人的成就相比,又會使他產生自卑感,繼而去追求更大的成功。所以阿德勒認為,自卑感是人類處境得以改善的原因,甚至可以說,

人類的的一切文化成果都是基於自卑感。(《自卑與超越》)

當然,阿德勒不僅看到了自卑感的正面作用,他提出自卑感也會導致神經症,他在《生活的科學中》強調,當自卑感完全壓倒了一個人,使他抑鬱,不能得以發展的時候,“它才變質為一種病理性的狀態”,這種病理性的自卑感,阿德勒稱之為“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這種強烈的自卑感(自卑情結)幾乎可以說是一種疾病,會阻礙個人的發展。


阿德勒:自卑也是一種力量,它促使個人奮鬥

何為“補償”?

個體心理學認為,人具有能動的創造性,當人具有自卑感,人為克服自卑會做出相應的努力和行動,這種行為就是補償。從補償的方式來說,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對缺陷本身的補償,例如古雅典雄辯家狄摩西尼在小的時候口吃、嗓音微弱,在旁人看來,他沒有一點當演說家的天賦,為了改進發音,他將小石子含在嘴裡朗讀,迎著大風和波濤講話;為了去掉氣短的毛病,他一邊在陡峭的山路上攀登,一邊不停地吟詩,他的這種補償針對的就是口吃這種缺陷帶來的自卑感;另一種補償是間接補償,就是發展缺陷之外的能力來克服自卑,就是我們說的揚長避短。


阿德勒:自卑也是一種力量,它促使個人奮鬥

如何超越自卑?

阿德勒認為自卑情結都是由錯誤的生活風格導致的, 因此要超越自卑, 就要樹立正確的生活意義。

那生活意義是有什麼來決定的呢?

首先,阿德勒是否定心理創傷的,他認為,任何經歷本身並不是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人不是受過去原因支配的存在,要改變對自己或世界的看法,重新鼓起勇氣, 才有可能克服自卑。

其次,阿德勒認為,人的一切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只要涉入人際關係就會或多或少地受到傷害,煩惱和傷害的很大程度說是因為我們想要尋求他人的認可,個體心理學否定尋求他人的認可。在此基礎上,阿德勒提出“課題分離”的概念,所謂課題分離,就是能夠分清楚別人的事和我的事,別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在《被討厭的勇氣》中有這樣一個例子,比如你是一個家族企業的繼承人,但你想成為一個圖書管理員,父母非常生氣,甚至以斷絕親子關係要挾你,對於兒子來說,如何處理這件事情呢?從課題分離的角度講,這根本不是你的課題,而是你父母的課題,你不需要在意。簡單地說,

“課題分離”就是不干涉別人,也不讓別人干涉

第三,雖然阿德勒認為人際關係會產生煩惱,但是人類生活在意義的國度裡,生活的意義是對同伴發生興趣,個人作為團體的一部分,應當為人類的幸福做出貢獻,阿德勒在這裡提出了“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的概念,所謂“社會興趣”是指個人具有的為他人、為社會的自然傾向, 因為“奉獻乃是生活的真正意義”,把社會當成一個共同體的存在,把對自己的執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抱著“人人都是我的夥伴”的看法,我們的生活會更加有意義。

阿德勒其實是想告訴我們,要有甘於平凡的勇氣,這個世上並不存在普遍的人生意義,人生的意義是自己賦予自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