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自负,看不起同事,书圣王羲之的职场道路为什么突然拐弯

书圣王羲之,一笔字写得旷古绝今,独步江湖,《兰亭序》被后人赞为“天下第一行书”。

他的出身显贵,是东晋足以与皇族平分秋色,一度“王与马,共天下”的世家大族,琅琊王氏子弟,堂叔宰相王导、大将军王敦,都是中兴名臣,属于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贵族中的贵族。

再加上天资聪颖,才华横溢,王羲之打小就被整个家族一致看好,是公认的天之骄子。

而鲜为人知的是,他参加工作后,职场生涯并不顺遂,特别是在末期,一度磕磕绊绊,郁闷不堪,并最终毅然决然辞官归隐,功业不显、名位不达便草草收场。

每每梳理回顾王羲之的职场生涯,不由扼腕叹息,沉吟许久。

清高自负,看不起同事,书圣王羲之的职场道路为什么突然拐弯

王羲之

王羲之的履历表,其实很简单。

太宁三年,325年,23岁的王氏“佳子弟”王羲之入职秘书省,担任秘书郎,踏上仕途。

秘书郎这个官,品级不高,事情不杂,责任不大,却清贵显要,时常见见皇帝,与宰相打打屁,是世家子弟起步入仕的首选。

年轻的王羲之,呆在秘书省,读读书,练练字,喝喝茶,修身养性,储才养望,工作三年时间。

清高自负,看不起同事,书圣王羲之的职场道路为什么突然拐弯

王羲之书迹

咸和三年,328年,调入晋元帝小儿子司马昱的会稽王府,担任王友。

司马昱就是后来的简文帝,曾长期执掌中枢。

当然,此时的司马昱,还只是8岁的小孩子。

担任王友,依然是闲散职位,王羲之一口气干了6年。

这是与小王爷亦师亦友的6年,也是王羲之积累人脉和资望的6年。

咸和九年,334年,准备充分的王羲之31岁,而立不久,事业进入快速上升期,他加入庾亮的征西将军府,先后担任参军、长史。

此时的庾亮,不但是皇帝的舅舅,而且是辅政大臣,总揽军政大权,朝堂上的一号首长。

王羲之的角色,大致相当于一号首长府的秘书长、办公室主任。

足见庾亮对他的器重。

征西将军府的工作经历,使王羲之得以立足军界,并在后来的日子里长期担任军职。

咸宁二年,336年,背倚大树的王羲之仕途再进一步,获授临川太守,虽然或许只是“遥领”兼任,但毕竟开始跻身方面大员行列,成为品级二千石的要员。

340年,王羲之出任江州刺史,正式成为进可执掌中枢、退而方面大员的高级领导干部。

此后,他又陆续担任护军将军和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王右军的名字,就从右军将军上得来。

至到355年,52岁的王羲之因为与骠骑将军王述不和,称病辞官。

从此,寄情山水,并于6年后郁郁终老田园间。

清高自负,看不起同事,书圣王羲之的职场道路为什么突然拐弯

《 兰亭序》书迹

王羲之的职场生涯,算不上太复杂。

如果不是突然裸退,称得上平顺二字。

在数十年仕宦生活里,做过“翰林”,当过地方军政首长,也有入主中枢的机会。

为政务实严谨,主政会稽期间,政绩突出,做了一些实事。

所在的圈子,是东晋朝庭的主流、核心。

与他交结、器重他的人,无一不是数一数二的大人物。

年仅13岁,参加宴会,吏部尚书周顗就从端上的牛心上割第一刀肉给他,格外表示对他的喜爱。

20来岁,便坦腹东床,潇潇洒洒成为太尉郗鉴的乘龙快婿。

推崇和青睐他的人里,除周尚书、郗太尉以外,前有自家叔父王导、王敦,庾亮临终极力推荐,表扬他“清贵有识鉴”,后有执政司马昱郑重其事召他任吏部尚书。

王羲之的政治资源,厚重丰富,绝非一般人可比。

而且,经过20多年官场历练,王羲之的能力一步步锻炼提升,不断获得认可,再加上一手行书潇洒飘逸,广受赞誉,完全具备从容廊庙、封侯拜相的资格和机会。

这样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干部,却在52岁当打之年陡然抽身离去,跑到父母坟前指天发下苦誓:即日裸退,否则——“天地所不覆载,名教所不得容”!

虽说王羲之经常对外声称自己对做官不感兴趣,“素无廓庙志”,但讲究经世致用的他,其实几十年如一日周旋穿梭于各种政治力量间,苦心经营着做官的事业,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他痛下决心,挂冠而去的呢?

还得从他与同事、领导王述的交恶说起。

王羲之与王述,称得上是一生的敌人。

王述出身太原王氏,门第并不比琅琊王氏低微。

曾祖王昶,曹魏时位在三公,任司空。

父亲王承,东晋第一名士,公论以为,同时期的王导、周顗、庾亮等名士名臣和他比起来,都要略逊一筹。

可惜,英年早逝,在王述十四五岁的时候就撒手人寰。

没爸的孩子像根草。

像许多年少丧父的孩子一样,王述一个人守着早寡的母亲,苦哈哈地过日子。

因为他看起来过于老实内向、少言寡语,许多人甚至认为他遗传了太原王氏的“痴愚症”。

少年的王述,与春风得意的王羲之比,一个是众人眼里的憨孩子,一个是钟灵毓秀的天之骄子,形象、待遇都有天壤之别。

才华、名望、资源都平平的王述,31岁才当上小官,宛陵县令。

而在差不多的年龄,王羲之已经是征西将军府的秘书长,举足轻重的实权派人物。

对基层干部王述来说,此时的王长史,属于权力中心的大首长——自己陪餐都排不上号的巴结对象。

清高自负,看不起同事,书圣王羲之的职场道路为什么突然拐弯

王述像

更不堪的是,王述一度还因为在纳贿而声名狼籍。

或许是穷怕了,王述当上县令后,情不自禁被糖衣炮弹屡屡击中,

收受多笔贿赂,弄得沸沸扬扬,甚至传到宰相王导耳朵里,专门托人婉言劝诫,你是名家之后,不用担心缺钱,让你治理一个小县,本就委屈了你,别再干受贿这种败光人品的事喽。

与此同时,王述脾气急躁,也是崇尚闲雅从容的魏晋名士群嘲讥讽的短板。

比如,王述式吃鸡蛋——

先拿筷子扎,没扎到,大怒,捉住鸡蛋就扔在地上。

可怜的鸡蛋因为惯性在地上旋转,他更加怒不可遏,追上去就拿脚踩。

又没踩到,怒发冲冠,从地上捡起来,放在嘴里,恶狠狠嚼烂。

呸地一口,吐了出去。

在注重风神气度的东晋,这种歇期底里无疑是不可饶恕的。

王羲之听说,哈哈大笑道,即便他爹、第一等名士王承这个脾气,也毫无可取之处,何况王述呢。

轻蔑之情,溢于言表。

如果说小时候木讷憨直王述在王羲之看来,还只是借住城里亲戚家的穷孩子、闯入大观园的刘姥姥,不屑一顾的无名小辈,那甫一当官就贪财受贿的王述,与一枚鸡蛋缠头不已的庸俗毛躁的王述,理所当然成为爱惜羽毛、洁身自好的王羲之憎恶、肆意挤兑和奚落的对象。

在王述请任会稽内史的时候,他公然尖刻嘲讽:王述这点本事,到老只配混个仆射,他不老老实实蹲在朝里,为了尚书仆射而奋斗,傻乎乎外放会稽,连仆射都够呛了!

在王羲之眼中,少年王述是一无是处的木讷小子,中年王述是性情急躁、纳贿敛财、品行低劣的中下层小官僚,却有意无意间,忽略了王述具有的简朴刚正、真率梗直

等突出优点。

就像司马昱评价的,把王述扒掉皮,彻头彻底都是真我真性情。

“掇皮皆真”。

比如,坐在王导席间,一干人等,抢着拍马屁唱赞歌,谀辞如潮,鬼话连篇,常常只有王述安安稳稳一言不发,如果肉麻到实在受不了,就干脆仗义直言,丞相也不是尧舜禹汤,哪能事事都对呢?

单独参见王导的时候,老糊涂天马行空,米价肉价一顿乱聊,王述圆瞪双眼,一声不吭,以示不满。

这种梗直朴实,让见惯大世面的王导给予高度评价,“清高尊贵,简朴刚正,不比乃祖乃父差”。

对于钱财名位官职的态度,王述也一向是赤裸裸,从不掩饰欲望,也不放纵欲望。

身陷受贿的漩涡,面对王导的派人诘问,王述襟怀坦荡:等我收够了,就再也不收了!

“足自当止”。

而且说到做到,收过一段时间,解决温饱后的王述,清正廉洁,一生再未沾染腐败的嫌疑。

在当官上,凡是认为不合适的岗位,坚辞不就,凡是能胜任的工作,朝廷不给,主动索要,上头给了,当仁不让。

有一回,儿子建议他假意辞让一番。

王述回头就问,你觉得我不配?

配是配,可谦让不是礼节嘛。

配得上我还让什么?

当仁不让。

大事、公务上,王述也一点不糊涂,表现堪称优异。

荆州刺史庾翼镇守武昌,因为一点琐事想搬迁府第,王述上书,直言不讳此举荒唐,明确表示反对,最终,迁府计划搁浅;桓温尾大不掉时,虚张声势要迁都,朝廷里慌作一团,王述镇定自若——吓唬人而已,甭管他。

结果,迁都之事半途而废。

而当权臣桓温为儿子求娶自己的孙女时,王述更是勃然大怒,一把将依偎在自己怀里的儿子推出去:你的头让驴踢了吗?

竟然摄于桓温的淫威,要把闺女嫁给武夫?

这样优秀硬核的王述,不可能不在职场快速上升,最终跻身朝堂柱石的班列。

但在打小清高自负,蔑视王述的王羲之眼里,他永远只是那个蠢笨木讷少言寡语的差生而已,自己才是人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

永远都是。

当王述名望地位奋起直追王羲之,并最终完成赶超的进程中,激烈的冲突终于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很遗憾,率先不讲风度出手挑衅的人,是因为嫉妒而心理失衡的王羲之。

351年,49岁的王羲之就任会稽内史。

他的前任,正是王述。

也就是说,眼高于顶的王羲之,在天命之年,不过混了一个自己瞧不起的王述的继任。

至于由王羲之接任的原因,则是王述的母亲去世,按照规定,需要弃官回家,为母亲守丧三年。

这三年里,或许,王羲之终于为自己被赶超的愤愤不平找到肆意宣泄的机会,或许,是他对王述几十年的轻诋和傲慢终于有了表露的机会,他开始毫无底线的羞辱赋闲在家的王述。

按照礼数来说,作为父母官,王羲之至少应去王述家里吊唁3次,但他只一吊,便再也不去,很多时候,王述以为他该来了,洒扫庭院静候,一次都没等到。

甚至,还有一次,王羲之都走到门外,通报进去,孝子王述哭着跑出去迎接,可书圣早已扭头走远了。

目的只有一个,“以凌辱之”。

对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王述来说,丧母的伤痛足够深重,再经受这番羞辱,当然是刻骨铭心的痛楚。

而王羲之趁人之危在王述伤口上撒盐的做法,不得不承认,有违人伦,是很下作的。

王羲之尽情羞辱竞争对手的同时,既没有赢得士林赞誉,也没有赢得心理优越感,什么都没有赢来,却在冥冥中,彻底堵死了自己的路。

三年守丧期满,王述被起复任用,担任扬州刺史。

扬州刺史是个什么官呢?

简单点说,就是东晋首都+50%左右的国土和人口。

担任过这个职务的人里,除却晋元帝

司马睿,前有王敦、王导、桓冲,晋成帝的舅舅庾亮、庾冰兄弟,后有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

清高自负,看不起同事,书圣王羲之的职场道路为什么突然拐弯

东晋地图

一般来说,扬州刺史有权力直接参与最高政务,甚至索性录尚书事,等同宰相。

王羲之所在的会稽郡,恰恰就在扬州刺史治下。

面对王述这个从小瞧不起的新领导,王羲之什么心情?

他当然不服。

直接上疏中央政府,要求把会稽郡从扬州分割出来,增设新“直辖市”,越州。

面对这个幼稚荒唐的请求,朝野一片哗然。

一报还一报。

一向梗直的王述没有放过以直报怨的机会,他上任巡视各郡,唯独不搭理王羲之的会稽郡。

“周行郡境,而不历羲之。临发,一别而去”。

王述下野时,王羲之羞辱了他三年,等王述上任后,也痛痛快快羞辱了王羲之三年,方法就是不停地检查、督导、考核,让会稽郡疲于应对,苦不堪言。

官大一级压死人,站在王述屋檐下的王羲之,也不得低头。

有趣的是,或许是被这样压抑的职场生活太过郁闷,耳顺之年的王羲之怨妇属性也逐渐显现。

晚年,他曾把儿子们都叫在一起,深入分析自己屈居王述之手下的原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不是自己不行,是儿子们不如对手的儿子王坦之行。

”当由汝等不及坦之故邪。”

可见,如果你一直认为你比一个人行,但结果却是你确实不如那人行的时候,那肯定不是你自己的问题,而必定是什么别的地方出了问题。

比如,对方的儿子比自己的儿子们更行。

职场道路拐急弯,晋身渠道遇阻,当然不可以反求诸己,认为这属于咎由自取。

自己清高自负的漫长一生,又怎么是能轻易否定的呢?


王羲之的经历,是值得无数职场人反思警省的,你有过类似闹矛盾的经历吗?

从他的故事中,你能获得什么教训呢?留言分享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