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江淹历史真颜:非“江郎才尽”,乃率意而为

还江淹历史真颜:非“江郎才尽”,乃率意而为

江淹墓

还江淹历史真颜:非“江郎才尽”,乃率意而为

江淹墓

还江淹历史真颜:非“江郎才尽”,乃率意而为

江淹像

阅读提示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样的一句话,从南朝至今的1500多年间,不知触动过多少重情伤别的中国人在“挥手从兹去”的刹那怦然感怀,脱口而出?这一千古佳句让一篇叫做《别赋》的文章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却没能让《别赋》的作者江淹的文学人生不蒙羞。

在中国的成语词典里,能一人独享两个成语的人少之又少,而江淹即是一个,“梦笔生花”和“江郎才尽”皆与他有关。前者让少年才俊的江淹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文豪,后者却让这位一心廉政为官的闻达之人背上了一桩千古难雪的“文学冤案”。穷则逞文,达则辍笔,这也许才是江淹在封建社会里为文与做官的两种不同时期的不同选择吧?穷与达,张与弛,在他绮丽与是是非非的人生中穿越、演绎,一时留给后人多少不解的谜团。而这一切,也许才是身为庄周故里的一代才子江淹,以沉默而凝重的文字,表达给中国历史与文学的真正才华与智慧!

江淹的文学成就:情远辞丽多“绝唱”

江淹,南朝辞赋大家,一生著作丰富。据其《自序传》说有十卷,这是江淹在齐代时的记录。而据《梁书·江淹传》记载:“凡所著述百余篇,自撰为前后集。”可知他后来又有新的作品,自己辑录为前后两集。《隋书·经籍志》记载:“《江淹集》九卷,《江淹后集》十卷。”《旧唐书》记载:“《江淹前集》十卷,《江淹后集》十卷。”唐朝之后,大多记载为十卷。明人胡之骥著有《江文通集汇注》。《梁书》记载他还著有《齐史·十志》,今佚失了。

江淹突出的文学成就表现在他的辞赋方面,他是南朝辞赋大家,与鲍照并称。南朝辞赋发展到“江鲍”,达到了一个高峰。江淹的《恨赋》、《别赋》与鲍照的《芜城赋》、《舞鹤赋》,可以说是南朝辞赋的佳作。江淹的《别赋》描写了富贵之别、剑客之别、征夫之别、绝国之别、夫妻之别、求仙遐登之别、恋人之别,将种种惜别之情、离别之痛写得淋漓尽致。江淹笔下那种“使人意夺神骸,心折骨惊”的离情别绪,令人读之动容,为他那“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感慨与伤痛,并深深地感动。其《恨赋》则分别描写了秦王、赵王、李陵、昭君、冯衍、嵇康等不同时代、不同际遇人物的遗恨。无论是削平天下的秦王、金舆玉乘的赵王,还是名辱身冤的李陵、芜绝异域的昭君;无论是塞门不仕的冯衍,还是身陷囹圄的嵇康……当“烟断火绝,闭骨泉里”时,他们都会有遗恨,他们“莫不饮恨而吞声”。“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自古皆有死,而生生死死 ,如春草秋风般循环往复,但人的遗恨是免不了的。江淹以抒情的笔墨描绘了人间的离情别恨,哀婉而苍凉。他的《倡妇自悲赋》、《哀千里赋》、《待罪江南思北归赋》等都以抒情见长,展现了江淹善于状物达情的文思才华。

《中国文学史》称江淹为南朝时最优秀的诗人。他的诗作成就虽不及他的辞赋和骈文,但也不乏优秀之作,其特点是意趣深远,在齐梁诸家中尤为突出。善于拟古是江淹诗歌方面的突出特色,面貌酷似,几可乱真。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就说江淹“善于摹拟”。江淹努力学习古人的作品,确使他摆脱了一些绮丽之风,写出了不少在流丽中带有峭拔苍劲之气的诗篇。在江淹的诗歌中,有一部分为乐府歌辞。江淹的乐府歌辞在南朝虽不能技压群雄,也算得是上乘之作。

清朝大儒金圣叹说江淹“以文邀幸”,有些过了。但江淹确实有几次凭借自己的文思才华而自救。江淹被诬入狱,他写了一篇《诣建平王书》,以其文采飞扬、不卑不亢、恳切而诚挚的情感陈述自己的冤情,深深打动了建平王,因而豁免。齐高帝萧道成就是看中他的文采而慕名招用。

江淹在仕途通达时,他的诗文辞赋渐少,时人谓之“江郎才尽”。这不能不深令世人惋惜或不解,于是有好事者便杜撰出一些具有神秘色彩的故事为江淹开脱。《南史·江淹传》篇末载两则故事:其一说,江淹在宣城任太守时,有一天住在寺庙里梦见一人自称张景阳对他说,“以前我有一段锦缎放在你这里,现在你把它还给我吧!”江淹从怀中取出数尺锦缎还给此人,此后江淹就写不出好文章了。其二说,江淹有一次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支笔在你这多年了,请你把它还给我。”江淹从怀中取出五彩笔还给那人,此后江淹再也写不出好诗文了。

这两则故事其意基本相同,无非是说江淹的才华是上天神人给的,既然神人将“锦缎”、“彩笔”收回,江淹的文采也就没有了,这显然是杜撰。但不妨这样猜想,江淹将诗文辞赋视为雕虫小技而非经国之大业,将才华与智慧转到政治方面上,使他具有成熟的政治修养与过人智慧,使他在仕途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江淹的历史真颜:穷则逞文 达则辍笔

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学家,历仕三朝。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人,故里在今民权县程庄镇江集村。

父亲江康之,南沙令,雅有才思。江淹少时孤贫好学,六岁就能赋诗,十三岁丧父,家境贫寒,以采薪养母,二十岁左右开始出仕,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江淹自称“博览群书,不事章句之学,颇留情于文章”,其少年时就很有才华,品位较高。初仕伊始在宋皇族始安王、新安王、建平王等幕府中任幕僚。泰始二年(466年),江淹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被诬入狱,在狱中上书陈情获释。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谏劝,并写了十五首诗以讽劝,刘景素不听,反而将其贬为建安吴兴(今属福建)县令。这一时期,任上的事务不多,颇为清闲,而闽地山水秀丽,江淹便流连山水,著文章自娱,其许多代表作品写于此时。后来齐高帝萧道成执政时,慕江淹之名,自吴兴将其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等职,江淹开始受到重用,此后一路升迁,官运亨通。梁武帝萧衍代齐后,江淹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梁天监四年(505年),江淹去世,时年六十一岁,葬在故里江集村东北约六公里处(今民权县程庄镇李堂村),梁武帝萧衍“为素服举哀”,谥“宪伯”,《梁书》、《南史》有传。

江淹为官智慧,富有远见。宋顺帝时,萧道成(后为齐高帝)辅政,荆州刺史沈攸之忠于宋,举兵反对萧道成。萧道成询问江淹,江淹向他陈说萧道成必胜而沈攸之必败的五条原因。第二年沈攸之果然战败自杀身亡,江淹也因此而甚得齐高帝赏识。齐东昏侯永元年间,崔慧景造反,率叛军围困京城建康,城内士族官僚纷纷投身于叛军门下,只有江淹称病不往。崔慧景很快兵败,众皆服江淹有远见。后来萧衍带兵至新林(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士族官僚对他并没有看好,人人安之若素,而江淹却脱去官服,投奔萧衍。后萧衍称帝,江淹得到重用。

江淹为官更是清正,不避权贵,直言敢谏。宋后废帝刘昱即位“多失德”,刘景素又偏听偏信左右之言,政局岌岌可危。江淹从容直谏,刘景素怒而不纳,

江淹赠诗十五首以讽谏。江淹任御史中丞时,弹劾司徒左长史王缋、护军长史庾仲远。也曾奏前益州刺史刘悛、梁州刺史阴智伯有赃物宝货成千上万,并拘捕了他们,交朝廷治罪。其他被检劾论治的违法官员更是不胜枚举。齐明帝曾当面称赞江淹:“从宋代以来,不曾有严明的御史中丞,今君可谓独一无二。”

千百年来,世人常以“江郎才尽”一词比喻一个人才思衰退。“江郎”缘何“才尽”?作为一个文化问题,自古以来所引起的争论和思考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古人认为,江淹“才尽”与其梦失“锦缎”、“五色笔”有关。今人大多认为“江郎才尽”主要是因他官居显位以后,忙于官场“公务”和应酬,怠于学习、疏于创作所致。

其实,原因并非完全如此。一个“梦笔生花”的著名才子,又怎会“江郎才尽”?其说法有以下几种。一是江淹晚年由于遇到喜好文墨而又气量狭窄的梁武帝,不敢以文才凌驾于帝王之上,所以故意“藏拙”,不是真的才尽。二是江淹对当时流行的“永明体”文风不满,但无力与之抗衡,只能搁笔表示抗议。三是江淹由于生活环境改变,晚年已身居高位,公务缠身,没有时间进行文学创作。四是他看透了封建君王的专擅思维,宁可背上“才尽”的名声被后人讥笑,也不肯引火烧身。在这一张一弛之间,江淹显现出了成熟的政治修养和过人的聪明才智,在这样的大智慧面前,吟诗作赋、摆弄文字实在是雕虫小技了。

穷则逞文,达则辍笔,这也许才是江淹在封建社会里为文与做官的两种不同时期的不同选择吧?穷与达,张与弛,在他绮丽与是是非非的人生中穿越、演绎,一时留给后人多少不解的谜团。而这一切,也许才是身为庄周故里的一代才子江淹,以沉默而凝重的文字,表达给中国历史与文学的真正的才华与智慧!

此后的江淹故里民权县更是出现了宋朝兄弟双状元宋庠、宋祁和明朝于谦、清朝张良珂等很多有文学成就的大家。如今,这里依然是民风淳朴,文化氛围浓厚。而相隔千年的江淹并没因“才尽”的传说影响后人对他的景仰,他的为官之道,为人之德,为文之风,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民权人,甚至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一位彪炳史册的文学大家已经名传千古、流芳万世。(班琳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