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援鄂醫療隊“90後”男護士

走近援鄂醫療隊“90後”男護士

一想起護士,人們腦海中首先會浮現出頭戴護士帽、溫婉親切的女性形象。在此次抗疫前線,來自全國各地的男護士,成為救援第一梯隊的勇士。

曾經的大學上下鋪

相約並肩戰鬥

“棗子巷達華”“青羊區彥祖”,這是同事們送給90後鍾永健和張冀偉的特別稱呼。他們是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重症醫學科的男護士,他們相約報名參加了四川省第一批醫療救援隊支援湖北,兩名大學時的上下鋪兄弟又走到一起並肩戰鬥。

即使沒有和父母商量,他們來武漢的決定還是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小夥子們說,除了醫務工作者的職責使命,他們的內心還有一個深藏的情結。

“汶川地震時,全國各地的救援隊義無反顧來四川支援。這一次疫情,所有醫院同樣都願意派出隊伍來支援武漢。”面對武漢疫情,12年前同樣遭遇地震災難的兄弟倆感同身受。“如果祖國需要,能有我們的一席用武之地,我們隨時會義無反顧。”

鍾永健和張冀偉支援的是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他們被派往7樓重症與呼吸病房。走進ICU病房的那一刻,立即進入了戰鬥狀態。從配合醫生的治療方案,再到準確把握危重症患者救治護理技術的每一步操作。即便是照料患者的基本生活,處理大小便這樣的工作,他們也毫不鬆懈。

他們從來沒有說累,耳朵早被防護口罩的繫帶勒出了壓瘡,他們也沒有說一句疼,他們只是說:“只希望能救治更多的患者。

“在我最絕望、心理負擔最重、壓力最大、連續噩夢的時候,是你開導了我,讓我鎮定了下來,扛過了一天又一天。”這是鍾永健的“粉絲”鄭女士感謝信中的一段話。

30歲的鄭女士病情嚴重,此前還有輕度抑鬱症,意志消沉,不利於治療。鍾永健給她講自己當年在汶川的經歷,鼓勵她重新振作。多次交流,鄭女士的情緒慢慢好轉,積極配合治療,最終治癒出院。

“武漢一定會好起來,我們倆又在一起,啥事兒不能扛過去。我們倆就是同生死、共患難的兄弟。”張冀偉說。

“血氣小王子”

“小夥子真厲害,手法挺好。”“我還得多學習。”面對誇獎,27歲的李佳瑋有些不好意思。

李佳瑋是遼寧援鄂醫療隊隊員、瀋陽醫學院附屬中心醫院RICU護士,因為他採血成功率高,被同事親切地稱為“血氣小王子”。

1月26日,李佳瑋作為遼寧省首批馳援湖北醫療隊的一員,毅然踏上了抗疫第一線。在奔赴武漢途中他寫下了入黨申請書:“在國家危難之際,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一定光榮完成使命!”

出發之前,李佳瑋剛剛求婚成功,原本計劃在2月14日登記結婚,但這個約定卻沒能實現。

在武漢濟和醫院的日子裡,李佳瑋以飽滿的精神面貌,迅速投入到一線工作中,他不曾叫苦叫累。

為判斷新冠肺炎患者的氧合情況,動脈採血做血氣分析是患者每天都要進行的檢測項目,可隔著手套很難確定血管的走向及深淺度,給操作帶來了很大難度。李佳瑋憑藉自己過硬的基本功和嫻熟的技術,採血成功率非常高。他還時常幫助其他同伴解決輸液及採血問題,患者給他點贊。

“院區房間原來都是兩人間,臨時改成了三人間,所以加的床位就沒法接入中心氧氣設備,只能使用原始的氧氣筒。”李佳瑋告訴記者,一個氧氣筒100多斤,每天需要搬運十多個。“我這個‘東北大漢’就主動攬下這活兒了。同事們現在還叫我‘氧氣筒小組長’,組長組員都是我。”

毅然出征的90後

為兒取名“援鄂”

“看到孩子的那一刻,好想過去抱一抱他。”3月8日,身在武漢抗疫的李偉,看到視頻中剛剛生產完的妻子和兒子,他哭了……李偉心中有歉疚有遺憾更有自豪。為了紀念這次抗疫戰鬥,李偉給兒子起名李援鄂。

1993年出生的李偉是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手術室護士。農曆大年三十,當得知醫院要組派醫療隊去支援湖北抗疫的消息後,李偉第一時間就報了名。直到山東省組建第五批醫療隊,醫院派出131名醫護人員趕赴武漢,李偉這才得償所願。李偉說,在危難之際,他有責任也有義務衝鋒在前。

託付好妻子的事情後,2月7日,李偉毅然踏上了趕赴湖北抗疫的征途,支援武大人民醫院東院區。工作中,李偉一直衝在最前面,端屎端尿倒垃圾,所有髒活累活他都搶著幹。他說,他只想在他的班次上儘可能地為病人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因為他覺得自己算是團隊裡比較年輕的,體力上應該比其他年長護士要好,理應多分擔些。

“辛苦媳婦了,視頻裡看著她的狀態還不錯,只要他們母子平安,我也就放心了。”李偉說,他早就和妻子商量好了,要給兒子起名叫李援鄂。“既是為了紀念這個眾志成城、全民抗疫的特殊時期,也是讓兒子知道,爸爸做的是件有意義的事。”李偉說,等兒子長大了,他會給他講當年自己抗疫的故事。(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衛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