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古代海防要塞,現在已成為近代抵禦侵略戰爭的遺物

在歷史上大沽海口被譽為"津門之屏"。明朝大沽口開始設置防禦,清代建炮臺,之後設施不斷完善逐漸形成了"威、鎮、海、門、高"為主體的防禦體系,現僅存炮臺3座,以威、鎮、海三字命名。在近代因為遭受侵略,這裡更是成為北方的軍事要地。"南有虎門,北有大沽"它在歷史中的地位不言自明。

曾經古代海防要塞,現在已成為近代抵禦侵略戰爭的遺物

老天津人一直津津樂道於天津的三宗寶——鼓樓、炮臺、鈴鐺閣。今日的他們也許已經隨著歲月的風塵逐漸被人們遺忘。可是歷史卻深刻而清晰地呈現它們與天津衛的淵源。 大沽炮臺上。一門門古銅色的土炮,堅實而厚重的佇立。體積龐大的主炮如同獅群昂然挺立。面朝東方的那片海域。相對於主炮,其他土炮群體積略小,炮身彈痕累累卻依然堅守著自己的崗位。

曾經古代海防要塞,現在已成為近代抵禦侵略戰爭的遺物

凝視整個炮臺那絲毫不能引人注目的場景,其實正是人們來到這裡的真正緣由。埋藏在炮臺歷史之中的那一段堅決抵禦外國侵略的愛國史那紅色的記憶從不因歲月的流逝而褪色。大沽炮臺曾經四次遭受外敵侵略,兩次被攻破,而且在這裡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天津條約》。當年羸弱的清政府到處割地賠款,清瘦清軍士兵的背影,武器將近落後了一代,如此戰鬥力,完全是拿著血肉之軀與洋人的洋槍巨炮拼殺。但是中國人民抵禦外敵的決心自始至終都伴隨著每一代中國人。

曾經古代海防要塞,現在已成為近代抵禦侵略戰爭的遺物

極目遠眺時,彷彿四周頓時火光。濃煙滾滾,堅守陣地的士兵,將愛國的熱情融入炮彈,面對敵人的殘酷,毫無懼色且更加勇猛。甲午海戰的恥辱和大沽口失守,預示著清政府不求發展,以大國自居,充分說明閉關鎖國,閉門造車最終的結局就是失敗。

曾經古代海防要塞,現在已成為近代抵禦侵略戰爭的遺物

如今中國有了強大的海軍,我們有了航母戰鬥群,有了055大驅,中華民族終於挺起了脊樑,中國海防也不再依靠落後的岸防系統。縱觀大沽口炮臺的歷史,可以清楚的看到近百年的恥辱,它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鐵證,如今這座代表清政府海防的岸防系統大沽口炮臺,唯一能起到的作用就是警示後人,警示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勿忘國恥”,牢記“落後就要捱打,科技興國”的信條,把我們祖國建設成為現代化強國。

曾經古代海防要塞,現在已成為近代抵禦侵略戰爭的遺物

“山河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大沽炮臺就是如此一座門,叩開將士們愛國之心的真切,更扣出中華民族永垂不朽的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