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分享《道德經》十三章寵辱若驚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讀書分享《道德經》十三章寵辱若驚

譯文

受到寵愛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把榮辱這樣的大患看得與自身生命一樣珍貴。什麼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慌失措?得寵是卑下的,得到寵愛感到格外驚喜,失去寵愛則令人驚慌不安。這就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恐。

什麼叫做重視大患像重視自身生命一樣?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我有身體;如果我沒有身體,我還會有什麼禍患呢?

所以,珍貴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託付他;愛惜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讀書分享《道德經》十三章寵辱若驚

理解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知天上雲捲雲舒。”經歷了絢爛和榮耀,寂滅和卑微之後,才能真切感受到平淡之可貴,平凡之可愛。久歷風波,嚐遍榮華才能歸於平淡。

現實人生,甘於淡泊知足常樂的畢竟很少。在人際關係中,不因榮辱而保持道義的,實在很少。真正做到寵辱不驚,很是不易,那是經歷富貴生死,脫胎換骨之後才有的境界。

人有七情六慾,以及生老病死。人有大的禍患,是因為人有身體。有了身體,就有了自我。有了自我,因為利益相關,分別心也就出現,煩惱隨之而來。

只有到了忘我的境界,不貪不戀,無身無我,不以已身為貴,才會不受制約、束縛、拖累。超越了功利、榮辱、得失,乃至生死,哪裡還有禍患呢?

老子提倡“貴身”,就是讓人們看重生命與人格,愛惜自己的羽毛,對於榮辱淡然處之,做到無私無慾,清靜無為,知足不辱,知而不殆。只有生活安穩,不追求聲色娛樂,這樣的人才能不因榮辱譭譽而使自身受到損害,才可以擔當天下的大任。對於統治者而言,只有把人民看得和自己一樣重要,才能得到愛戴。這體現了老子的貴民、愛民的思想。

讀書分享《道德經》十三章寵辱若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