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彰和曹植真的是被曹丕杀了吗?

娱乐前前沿


曹丕曹彰曹植三人,同为曹操和卞氏所生,曹丕老大,曹彰老二,曹植最小。三人个性各有特色,老大深沉狡猾,老二勇猛豪爽,老三聪慧任性。

如果三人同为平民百姓,肯定能相亲相爱一辈子。可生于帝王之家,注定了相爱相杀。

《三国志·魏书·曹彰传》原文记载:“黄初二年,进爵为公。三年,立为任城王。四年,朝京都,疾薨于邸,谥曰威。”

《魏氏春秋》也道:“故来朝不即得见,彰忿怒暴薨”。

史书上记载,曹彰封爵后拜见魏王,不得见,暴毙与自己家中,并非曹丕杀死。享年35岁,生命太匆匆。

曹丕继位后,政局不稳,劳累过度,受风寒不治,公元226年逝,享年41岁。死后过了六年,曹植离世。也就是说,曹植也不是曹丕杀死。

但曹丕又实在是间接杀手。

拿破仑有句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曹彰从小的理想就是“好为将”。而他也纪律严明奖罚分明,名声威震塞外。

俗话说功高震主,曹丕怕压制不住,想杀的心肯定有。

而曹彰“忿怒暴薨”,肯定与曹丕有脱不了的干系。

曹植文采出众,灵活机智,深得曹操喜欢,行军打仗都带在身边,准备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一心想上位的曹丕把他试为死敌,《七步诗》就是明证。

曹丕登基后,继续采取打压政策,贬低曹植的爵位,几次变换他的封地。曹植屡次上书,希望能为国出力,都未能如愿。

生活的不如意,政治的不如意,一代文豪整日借酒浇愁,最终抑郁而亡。

权与利,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





历史全方位


曹丕、曹彰和曹植是三兄弟的关系,他们都是曹操和武宣卞皇后所生。虽然后来曹丕得以被立为世子,并且继承了曹操的魏王之位,才有了之后篡汉建魏登基为帝之事。不过在曹操选世子时,曹丕还是有竞争对手的,对大的竞争对手当属曹植了。

历来权利之争都是残酷的,就算是亲兄弟也是如此,历来为了权利兄弟相残的例子很多。那曹丕后来得以继位,真的杀了他的兄弟曹彰和曹植吗?

曹丕、曹彰、曹植三兄弟可谓各有所长的,曹丕虽然文学方面成就不小,但还是不去曹植。主要他政治能力强。曹彰则是武艺过人。而曹植才高八斗、才华横溢,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

曹彰好武,他武艺过人,曾经曹操问他儿子们的志向,当时曹彰就说“好为将”,因为他胡须是黄色,所以被曹操称为黄须儿,他和曹植不同,他是好武不善文。当然他带兵能力还是不错的,曾威震塞外。

曹操去世后,曹丕继其位,曹彰就和其他诸侯去了各自的封国,因曹彰曾奉命北伐、平定朔方土地,可谓是功劳盛大。故为他增加食邑五千户,加上以前的共一万户。

黄初二年曹彰被封为公爵,黄初三年又被封为任城王。黄初四年的时候,曹彰进京朝见,但在这段时间内,他却得了急病而暴毙身亡。他去世时三十五岁,后被谥为威王。

对此,历来《世语新说》中的说法是曹丕顾忌曹彰的勇武,所以就用计杀死了。当然这是《世语新说》之言。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曹彰并非曹丕所杀。至于曹彰暴毙死亡的原因,大家不防说说。

曹植曾经是曹丕世子之位最具竞争的对手,后来曹丕得势,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曹植。曹丕的确是打压过曹植,但曹植的死却并非是曹丕所杀。因为曹植死于公元232年,那时曹魏的皇帝是曹叡,所以曹丕自然是没有杀曹植的。

当然曹植虽然没有被杀,但他被打压、被排挤还不可避免的,所以他过的也并不怎么如意。重要的是就算后来曹丕驾崩,曹叡继位了,那时曹植很想自己的才能得以发挥施展,他也曾多次上书曹叡,想得到曹叡的信用。

然而不管曹植说的、表现的如何的情真意切,但曹叡对此只是赞许而并不重用,同时对曹植还是一如既往的限制和防范。后来曹植被封为陈留王,他也因为生活忧郁成疾而离开人世,那时他四十一岁。


中孚鉴


曹氏三兄弟

曹丕、曹彰和曹植都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所以这三人是真正的亲兄弟。

这三兄弟挺有意思的。老二曹彰武艺过人,自言“好为将”。老三曹植是天纵奇才、文坛泰斗,本来是最招曹操喜爱,但也正是因为过高的才华,自然也使得曹植全身弥漫着潇洒散漫、放荡不羁的文人气息。而老大曹丕文武双全,通晓诸子百家学说,性格深沉、处事沉稳。

(曹丕、曹彰和曹植三兄弟影视形象)

作为亲兄弟,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能取得成就,他们本该相亲相爱,只是很可惜他们生在了帝王家。为了世子之位,这三兄弟却是反目成仇,争的不可开交,尤其是曹丕和曹植争的最为激烈。但最终曹植被他自己的性格所打败,加之曹丕的嫡长子身份加持,胜利者自然是老大曹丕。成王败寇,作为胜利者的曹丕又会如何对待曾经和自己争位的两个亲弟弟呢?

曹彰之死

《三国志》:四年,朝京都,疾薨于邸,谥曰威。

曹彰好武,不善文章,所以他是最早从世子争夺的队伍中退出的,所以他对曹丕的威胁并不大。黄初四年(223年),曹彰从封地进京朝见,但是突然就得了急病,暴毙于府中,年仅35岁。

(曹彰影视形象)

像曹彰这种本来人好好的,现在进京去朝见突然就暴毙死了,自然就成了后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猜测的对象,所以就有了各种猜测,比如说“毒杀”。

《世说新语》:魏文帝忌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阁共围棋,并噉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进,王弗悟,遂杂进之。既中毒。

《世说新语》里记载说,曹丕因为害怕曹彰的勇武,于是曹丕就趁曹彰进京的时候将他给毒死了。虽然在《世说新语》里有曹丕毒杀曹彰的说法,但我觉得并不可信。《世说新语》不同于《三国志》,它乃是我国最早的文言志人小说集,说到底它只是一部小说,对于它记载的历史我们还是需要打问号的。而且在同一篇写曹彰死后,还有这么一段,“复欲害东阿,太后曰:汝已杀我任城,勿复害我东阿。”这里的东阿指的是曹植,但是曹植受封为东阿王是在魏明帝曹叡时期,卞太后难道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提前就知道曹植会在几年后被封为东阿王,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世说新语》的严谨性还是存在问题的!

(曹丕画像)

相对于《世说新语》的记载,我觉得《魏晋世语》中的解释更为靠谱,“初,彰问玺绶,将有异志,故来朝不得见,有此忿惧而暴薨。”也就是说,曹彰是因为当年曹操死的时候追问过玺绶而可能被曹丕猜忌,这次到洛阳仍然遭忌被排斥,因此曹彰是既恨又怕,最终暴毙而亡。

所以说曹彰应该不是曹丕杀死的!

曹植之死

当时和曹丕争储最激烈的就是曹植,自然曹丕最恨的肯定也就是曹植了,所以曹丕胜利后肯定是要报复一下当时的竞争对手曹植了。

(曹植影视形象)

关于曹丕难为曹植的故事被传的最广泛的应该就是“七步成诗”,而这个故事也是来源于《世说新语》,“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但是,实际上对于这件事情的真实性存在很大争议,以曹丕的智商,他不大可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做这样残暴而又儿戏式的恶作剧。而且作为曹植的兄弟,曹丕应该也对曹植的文学造诣颇有了解,这么做的结局很可能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是对曹丕智商的侮辱!

曹丕称帝以后,虽然他屡次徙封、处处打击曹植,但碍于太后卞氏的压力,他也不敢有什么出格的举动。虽然曹丕对曹植恨之入骨,恨不能杀之而后快,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曹植绝对不是死于曹丕之手,因为曹植是死在曹丕后面的!

(曹丕影视形象)

公元226年,曹丕病逝以后,曹叡即位。一度心如死灰的曹植一下子又看到了新的希望,他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因此他曾多次上书曹叡请求予以任用,虽然上书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但曹叡对他都只是敷衍了事。因此曹植在曹叡时期的处境也并没有什么改变,仍然处在严加防范和控制中。

公元232年,曹植又被改封为陈王,郁郁寡欢的曹植于当年11月病逝,时年41岁!

因此,曹丕并没有杀害曹彰和曹植。虽然曹丕没有杀害他们,但是曹丕对待他们刻薄寡恩,却是他们死亡的肇因!


小祁说历史


曹植死在曹丕去世后,自然不可能是曹丕杀的,甚至“七步诗”的故事也并不可信。而《世说新语》说曹丕毒死了曹彰,这个故事漏洞重重,不是真的。虽然不能说曹彰百分百不是曹丕所杀,但没有证据的事,我们只能“疑罪从无”。


先说曹植,大家都知道,二人为争夺曹操的世子之位相争不断。最终,曹操选定了曹丕为世子。曹操死后,曹丕即位为魏王,不久逼汉献帝禅让,自己做了皇帝。之后有个著名的“七步诗”的故事。曹丕欲杀曹植,曹植七步成诗,然后曹丕不得已放了曹植。事实上,“七步诗”的故事并不见于正史,这首诗也没有存于曹植的文集。它和曹彰吃毒枣身亡一样,都是《世说新语》中的故事。世说新语不是史书,而是小说。事实上这个故事也不合逻辑,且不说作不出诗就杀人特别儿戏,单说让曹植七步成诗这个事情,你怎么知道曹植会不会随口念出一首早年就想好的诗?这种方式本来就很弱智啊。


真实的曹植,在曹丕在世时,确实不是很得意,从临淄侯徙封安乡侯、鄄城侯,后晋升鄄城王,又徙封雍丘王,不过曹丕也还给他加了五百户封邑。曹丕去世后,曹叡即位,对曹植继续防范,徙封东阿王、陈王,于太和六年去世,年仅四十一岁,不过这已经是曹丕去世六年后的事情了。


然后说曹彰。作为曹操最会打仗的儿子,黄须儿一直是父亲的骄傲。他的理想也不是政治上有所抱负,而是做一个武将驰骋沙场。他北征乌桓建立军功。在曹丕即位后,把曹彰的封邑提升到万户,后将其从鄢陵侯晋升为公爵,不久又封任城王,是曹魏第一个封王的宗室。黄初四年,曹彰进京朝觐,却突发疾病而死。于是《世说新语》又写了一个故事,说曹丕因为忌惮曹彰带兵的军事能力,邀请曹彰对弈,期间请他吃喜欢的乌枣,曹彰就被毒死了。而这个故事也被证明为假的。因为诸侯王进京是农历五月,乌枣那时候没有成熟。和“七步诗”一样,小说家言,不足为信。

其实,曹操的二十几个儿子,除了在曹操生前就病逝的那些之外,其他在曹丕在位时都今生爵位,一个个封侯、封公、封王。如果说曹丕要杀曹彰、曹植,难道其他兄弟都不用担心吗?好像也说不通。曹丕对兄弟们其实真的不错,连曹植这个死对头都能封王,加封邑,其他人更不在话下了。所以,说曹丕害兄弟,不可信。


伊耆角木


大家好,我是南岭说史,以下是我的答案:

曹彰和曹植两位苦逼的兄弟和大魏朝的魏文帝曹丕俱是曹操和卞夫人所生之子,也就是说为同父同母的亲兄弟。

那么曹丕有没有和三百多年后的唐太宗李世民一般杀了两位兄弟呢。

当然有这样的传闻主要还是因为这三兄弟也是如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三兄弟一般对继承人的问题多有争端矛盾。

李建成李元吉在玄武门之变被李世民所杀是铁板钉钉的事情,那么曹彰和曹植两兄弟之死是不是和曹丕有关呢?

曹植之死

首先,曹植应当肯定不是。

因为曹植在曹丕死后六年才郁郁寡欢而死,而此时已经是曹丕之子魏明帝曹叡在位。

但在魏明帝曹叡之时,曹植渴望为曹家江山出一份力,侄子曹叡和父亲曹丕一样对曹植也是有所提防,只是口头上嘉许了而已。以至于曹植没几年就心情郁闷而死。

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三国志》

从以上这段记载而言,曹丕父子可以说是间接性的害死了曹植。

曹彰之死

曹操与卞夫人的次子曹彰是一员猛将,死在魏文帝曹丕黄初四年,到洛阳朝见时死在自家府邸。

也就因此,曹彰的死颇有传奇色彩,在南朝宋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中:

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进,王弗悟,遂杂进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预敕左右毁瓶罐,太后徒跣趋井,无以汲,须臾,遂卒。

我认为此事不大可能,除了历史专家们的研究曹彰死在农历五月,以此时枣子尚未成熟而推翻。

不过我认为这段记载中,并未言明是当年的新出之枣子,晒干之枣亦有可能。

另外也有说《世说新语》中描述卞夫人所说的曹植爵位“东阿王”是魏明帝太和三年,不可能以卞夫人之口说出。

但我认为这种说辞也是可以的,毕竟此书成书之年亦是南北朝的宋朝,以曹植之后爵位称呼其实可能是作者之口之语。

比如嘉靖年间成书的《北窗锁语》之中有“后太祖登大宝,中山就封,每朝见太后”的句子,但明太祖皇帝哪来的太后,其父母早已去世多年。此处的太后应当是指马皇后。

言归正传,南朝宋学者刘峻根据《魏晋世语》认为是:

初,彰问玺绶,将有异志,故来朝不得见,有此忿惧而暴薨。

刘峻认为曹彰之死是因为害怕心虚而死。

真相

曹操晚年犯头痛之病,神医华佗表示这是小事情,只需要打开头取出里面的“头涎”即可。

曹操虽然身经百战,但哪里有胆子接受这种危险性极高的手术,最终因此而死。

那么曹操的病是什么病呢?

太祖闻而召(华)佗,佗常在左右。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华佗传》

以此有可能是“头风”,西医称之为“偏头痛”。

根据医学之中对偏头痛的解释,超过60%的偏头痛病人有家族史,其亲属出现偏头痛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3~6倍。

那么有没有可能此病他的儿子们也患上了呢?

来看看曹操与卞夫人所生四子的年龄:

首先,魏文帝曹丕,病逝之时40岁,其子曹叡36岁,而且曹丕的儿子们都是早早去世,最年长的可能就是曹叡。


另外曹植死时41岁,曹彰死时不超过35岁,曹熊更是因为体弱多病早早去世。

当然并不是说有遗传就会导致早逝。

只是在各种外在因素的引发下,导致发病的概念高进而导致心情郁闷而死。

史书《三国志》曹彰传中以“疾薨于邸”描述曹彰之死,我猜想很可能偏头痛引发的心病及其他并发症而死。

结语:综上我认为曹彰曹植之死和曹丕并没有直接关系,只是间接导致死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