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七號改首飛發射失利

北京時間3月16日21時34分,中國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組織實施長征七號改中型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但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官方報道稱,後續將組織專家對故障原因進行調查分析。

長征七號改首飛發射失利

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肆虐,這則新聞並未引起外界過多注意。但實際上,2020年被視為中國航天發射“超級模式年”,宇航年度發射次數預計將首次超過40次,中國將有多個國家級重大航天工程完成收官或正式啟動,多個宇航型號首飛在即,產品交付數量歷史空前,發射密度亦有望創下歷史新高。

繼1月7日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五號被順利送入預定軌道,中國2020年宇航發射首秀成功之後,此次長征七號改中型運載火箭首飛發射失敗,給中國的2020航天發射“超級模式年”蒙上了幾許陰影。

長征七號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為發射貨運飛船而全新研製的新一代液體燃料中型運載火箭,其前身是長征二號F換型運載火箭。自2011年1月立項後,2016年6月25日首飛,迄今共執行了兩次發射任務。

長征七號改首飛發射失利

該型火箭採用“兩級半”構型,箭體總長53.1米,芯級直徑3.35米,捆綁4個直徑2.25米的助推器。其近地軌道運載能力不低於14噸,7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達5.5噸。按照計劃表,到2021年長征七號火箭各項技術趨於成熟穩定時,便將逐步替代中國現有的長征二號、三號、四號系列,承擔中國80%左右的航天發射任務。

此次發射失利的火箭雖然也是長征七號,但系長征七號改進型火箭,內在的動力系統已經完全更新,屬於新火箭首飛。

太空項目被視為國家實力和威望的象徵,爭奪太空話語權已成為各國戰略競爭的重要方面。作為太空競賽的後來者,中國在1970年才發射了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到2003年實現了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成為全球第三個實現載人航天的國家,近年來在多個航天領域更是取得了不少成就。

對於中國在太空領域的快速發展,“超級大國”美國的專家們曾在2016年眾議院空間科學小組委員會的一次聽證會上,討論了“我們在太空競賽中輸給中國了嗎”這一話題,認為美國在該領域有“黯然失色”的風險。

長征七號改首飛發射失利

在強有力的舉國體制下,2018年中國完成了39次火箭發射,美國是31次,俄羅斯是20次,而整個歐盟只有8次,那一年被業界人士稱為中國航天“超級2018”。在剛過去的2019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共實施了27箭66星的宇航發射任務,以34次發射次數連續兩年位居世界第一。

數字的背後,是全球更多的關注。美國《時代》雜誌引述美國宇航局(NASA)前高級顧問凱西勞里尼的話說,“從人造衛星,到月球和火星,中國在這些領域中正迅速變成太空超級大國”。

在2019年,中國的嫦娥四號探測器實現了人類歷史上首次月球背面著陸,玉兔二號月球車打破了由蘇聯“月球車1號”保持了49年之久的世界紀錄,成為人類歷史上工作時間最長的月球表面巡視器,而在經歷了908天的等待後,中國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在12月27日的成功發射,更是讓中國航天2019年完美收官。

長征七號改首飛發射失利

從公開披露的信息來看,2020年中國將實現北斗導航、探月三期等國家級重大航天工程收官;在發射窗口期擇日發射“螢火二號”火星探測器,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大目標;完成長征五號B、長征七號甲、長征八號三型運載火箭首飛;完成亞太6D衛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衛星互聯網融合試驗星等商業衛星的發射等,並將實施多型裝備型號飛行試驗任務。

探索外太空是一場具有高度戰略意義的競爭,爭奪太空話語權業已成為各國戰略競爭的重要方面。經過這些年突飛猛進的發展,西方也已經意識到,“他們(中國人)設立戰略性,長期性的目標,而且為達到這些目標進行專注的,系統性的努力”。

當下,全球已有多個國家出爐了太空戰略規劃,冷戰時期的美、蘇兩國在太空領域展開過劍拔弩張的競賽,而隨著蘇聯的解體,今天更讓華盛頓警惕的或許是中國的太空計劃。中國長征七號改首飛發射出現異常的原因還正在調查分析中,但這次的失敗,無疑給昂首闊步前進的中國航天再次敲響了警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