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路,留住生活底色,續寫昔日繁華

2020年3月11日,太原市的重要交通主幹道解放路(南內環街—花園後南街)開始了封閉改造,這是解放路自上世紀50年代建成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道路改造工程。


解放路是太原市較早的一條通衢大道,承載了老太原諸多的記憶,讓我們一起來回顧它的歷史吧。


解放路的路名演變

解放路位於太原市區中心,跨越迎澤區和杏花嶺區,全長3750米,是太原城市道路中的南北交通幹線。1949年,解放太原的戰役中,小北門(拱極門)被解放軍最早攻破,於是以此命名了勝利街,與勝利街相連的這條新改造的南北向道路就隨之命名為了解放路。1955年,黨和政府為了醫治戰爭創傷、改善人民生活,對解放路開始了第一次大型改造。這次改造是在原大南門街、南市街、活牛市街、麻市街、師範街、後小河、坊山府街、小倉巷、大北門、土門街、上北關街等十餘條舊街的基礎上進行的,有些街道進行拓寬,有些地方進行改建。1956年,解放路南段在原大南關中街的基礎上拓建延伸至南內環路,被命名為解放南路。1959年,為了國慶十週年的慶祝,解放路旁廣泛植樹、整修人行道,平坦的瀝青路面貫通太原南北城區,路兩側是鬱鬱蔥蔥的槐柳與大量的居民住宅,成為我市重要的一條南北通衢。1978年,解放路大南門至府東街西口路段實施了第二次大規模改造。1982年,解放路北段勝利街至太鋼鐵路立交橋部分再被更名為解放北路。


解放路,留住生活底色,續寫昔日繁華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太原街巷圖(局部)

解放路,留住生活底色,續寫昔日繁華

1903年,在迎澤門城樓上看大南門街(解放路開化寺街至迎澤大街段)


●大南門街:具體範圍為現今解放路開化寺街西口以南至迎澤大街這一路段,最南端就是已經消失的明代太原最宏偉的南城門——迎澤門(民間俗稱大南門)。宋代太原城的南門“開遠門”也曾經坐落在現今大鐵匠巷與舊城街的聯接處。

●南市街:具體範圍為現今解放路開化寺街西口以北至鐘樓街西口這一路段。南市街原名馬市街,明太原城擴建,在當年的東、西羊市與馬市、活牛市相交的十字路口,建起了四座臨街牌樓,因馬市在四牌樓之南,馬市之稱遂漸演變為“南市”,到明成化年間,約定俗成,得名南市。

●活牛市:具體範圍為現今解放路鐘樓街西口以北至鼓樓街西口這一路段。這裡舊時為買賣牛的市場,到了清代、民國時期被稱活牛市街。

●麻市街:具體範圍為現今解放路鼓樓街西口以北至府東街西口這一路段。麻市街因街內舊為買賣麻及麻製品的市場得名。

●師範街:位於現今省政府西側解放路路段,1912年9月,山西省教育司在原山西兩級師範學堂基礎上成立山西省立太原師範學校(現山西省實驗中學校址),因而得名。

●後小河:是當年宋代太原城北的護城河,後來以此命名為街道。

●坊山府街:名字源於此地原為明代定王朱濟熺第五子方山王朱美垣的府第。


解放路,留住生活底色,續寫昔日繁華

上世紀的解放路尖草坪立交橋


解放路的商業經濟

歷史上解放路最繁華的區域主要是解放路府西街西口以南路段及其周邊地帶。宋明時期這裡是太原熱鬧的商業集市地區,到了清光緒12年(公元1886年),因汾河決堤,城市被水淹沒,解放路區域的商業集市開始逐步向東轉移。到1949年太原解放前夕,這裡尚存商號已寥寥無幾,生意慘淡蕭條。到1959年第一次拓寬建設後,解放路區域就變成了以居民住宅區為主的格局。直至1978年解放路第二次大型改造後,路兩側興建20餘幢住宅樓和商業樓,才又恢復了過去商業繁華的局面。


解放路,留住生活底色,續寫昔日繁華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解放路


解放路,留住生活底色,續寫昔日繁華

上世紀從羊市街人行天橋上向北看解放路


歷史上這裡有一大批與集市貿易有關,且以“市”命名的街道,如南市街、活牛市、麻市街、米市街、羊市街等等。所謂“市”,即市場,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易·繫辭》曰:“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這就是市的起源。

城市的產生過程中先是出現了人口集聚處,隨後出現商品集散地,進而成為交通樞紐。最初的時候,坊巷是住處,市是交易場所,並不混處。而且市也不設在城內,後來市即使設在城內,也與住宅隔離,甚至築起圍牆,以便管理。宋代的城市打破了自漢唐以來傳統的封閉式城市的坊巷結構。太原居民也由此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從事工業製造、貿易、營商的自由。衙門、寺觀、住宅等附近已有各種商店,還有定期的廟會。解放路府西街西口以南,部分成了工商業十分發達的地區,商貨南北集散,交流頻繁。據考證,解放路區域內的米市街、饅頭巷、柴市巷、南市街、麻市街等是當時的食品與日用品市場。當時工商不分,作坊也進行銷售,解放路區域內的帽兒巷、靴巷、剪子巷、氈房巷等即是工商業集中的地方。東羊市、西羊市是買賣羊的市場,活牛市是買賣牛的市場。由此可知,當時解放路兩旁,已是百業匯聚,成為“酒樓茶肆勾欄瓦舍日夜經營,藝人商販填街塞巷”的繁華商業街。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在其《馬可·波羅行記》中也曾介紹說,元代太原城中“人煙極為稠密,路上常有成群的客商,所以人民皆互相親愛。路上人多,是因為有許多貨物在各城市間運轉不息,城市裡有定期集會的緣故。”從明代開始,解放路區域又逐步衍生出了一大批商業街巷,如:鐵匠巷、棉花巷、紙巷、興隆街、晉府店、通順巷……


解放路,留住生活底色,續寫昔日繁華

解放路,留住生活底色,續寫昔日繁華

解放路,留住生活底色,續寫昔日繁華

解放路,留住生活底色,續寫昔日繁華

太原市商業新地標:解放路萬達廣場


時至今日,我們行走於解放路上,兩旁商業網點密佈,路上車水馬龍,人們熙熙攘攘。閒暇時,人們漫步於綠槐翠柳交相輝映的長街,流連於富百家商場、華宇購物中心、解放百貨大樓、萬達購物中心……真可謂:談笑間,別有情趣;回味處,更覺溫馨。

亨得利鐘錶眼鏡商店

太原市久負盛名的老店之一。1911年前後,南京“二秒春”錶店的應柏年、王光祖、莊鴻皋等三人,在上海合資開設了鐘錶店,取名“亨得利”。太原“亨得利”1917年開辦。


解放路,留住生活底色,續寫昔日繁華

上世紀90年代改造後的亨得利


太原麵食店

太原麵食店集全省麵食之精華,運用削、撥、剔、拉、搓、揪、壓、抿、擦、擀等各種手法制成美味可口的麵食。店名“太原麵食店”為啟功親書。


解放路,留住生活底色,續寫昔日繁華

畫冊中的太原麵食店


鴻賓樓烤鴨店

鴻賓樓烤鴨店1982年1月6日開業。因該店規模宏大,賓朋滿座,主營烤鴨,兼營清真風味飲食,故名鴻賓樓烤鴨店。烤鴨技術由馳名中外的北京全聚德烤鴨店引進。


解放路,留住生活底色,續寫昔日繁華

鴻賓樓烤鴨店


寬銀幕電影院

寬銀幕電影院始建於1958年。因設備供放映寬形電影,並能放映立體電影,故定名為寬銀幕電影院。上世紀60年代,一度曾改名為“新文化電影院”,1980年複名至今。圖為上世紀60年代解放路寬銀幕電影院。


解放路,留住生活底色,續寫昔日繁華


解放路,留住生活底色,續寫昔日繁華

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寬銀幕電影院


林香齋

林香齋由河南人許振江於民國四年(1915年)在鐘樓街開化寺附近開創。到了1940年,林香齋飯店已發展成太原城內八大飯店之一。1983年1月,遷到解放路。


解放路,留住生活底色,續寫昔日繁華

上個世紀的林香齋


解放百貨大樓

解放百貨大樓即解放路百貨商店,始建於1958年,同年10月1日正式開業,是太原市大型綜合商店之一。如今的解放百貨大樓還有銷售“百貨”的傳統,皮包、針線、酒壺以及鍋碗瓢盆等一應俱全。


解放路,留住生活底色,續寫昔日繁華

上個世紀的解放路百貨大樓


太原市副食品大樓

太原市副食品大樓於1965年6月1日建成並開業。因處於解放路,故名解放路副食品商場。1985年改為太原市副食品大樓,建成後曾為我省十大商店之一。


解放路,留住生活底色,續寫昔日繁華

上世紀的太原市副食品大樓

解放路,留住生活底色,續寫昔日繁華

上世紀的解放路常青菜市場


太原書城

山西新華書店集團太原有限公司太原書城,成立於1984年8月1日,營業面積5000平方米,是山西省規模最大的國有圖書文化企業。


解放路,留住生活底色,續寫昔日繁華

解放路太原書城

太原工人北文化宮

太原工人北文化宮簡稱太原北宮,1950年由太原市總工會集太原鋼鐵廠、太原鐵路局、華北兵委會等38個廠礦單位捐獻材料和現金進行籌建,1952年落成,定名太原工人文化宮,1958年改名為太原尖草坪文化宮。1979年改名為太原工人北文化宮。


解放路,留住生活底色,續寫昔日繁華

解放路北宮


解放路的文物古建

縱覽解放路,錯落繽紛的文物古建彰顯了太原多元包容的城市文化,體現了龍城歷史文明的源遠流長。

最古老的建築——普光寺。位於解放路西側西緝虎營。據《陽曲縣志》記載:普光寺建於東漢建安年間,唐初賜名普照,後避天后(武曌)諱改今名。是太原市乃至山西省、華北地區最古老的寺院。普光寺建築斗拱碩大,簡潔莊重,專家已認定為元代遺構,是元代建築的典範之作。

最洋氣的建築——天主堂。它全稱為太原聖母無染原罪主教座堂,簡稱太原總堂。它是一座羅馬平頂式風格的高大建築,牆體外表為鐵紅色,間以白線裝飾。天主堂始建於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庚子年(公元1900年)被毀,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重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解放路,留住生活底色,續寫昔日繁華

1907年法國漢學家沙畹拍攝的天主教堂


解放路,留住生活底色,續寫昔日繁華

1917年,山西省城公會歡迎陳大主教紀念攝影

解放路,留住生活底色,續寫昔日繁華

聖誕節的解放路天主教堂


解放路,留住生活底色,續寫昔日繁華

解放路天主教堂內景


最神秘的建築——清真古寺。據碑文記載,寺為唐代貞元年間(公元785年—805年)創建,元、明、清三代重修,現存主體結構為帶有元代風格的具有明顯側腳特徵的明代大殿。殿內凹壁處鐫刻有貼金的阿拉伯文《古蘭經》,雕工極為精細。寺內還有宋代黃庭堅、元代趙孟頫、清代劉墉等人的題銘碑刻,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解放路,留住生活底色,續寫昔日繁華

民國時期的進山鐘樓


解放路,留住生活底色,續寫昔日繁華

梅山鐘樓現狀

最完整的建築——督軍府。督軍府現為山西省人民政府駐地,位於解放路與府東街的十字路口東北處。據清道光《陽曲縣志》載,原為晉文公(重耳)廟。督軍府坐北朝南,中軸線自南而北原來排列著影壁、大門、儀門、東西二層廊樓、大堂(現淵誼堂)、二層磚石結構樓、二層木樓、自省堂(今梅山會議廳)、梅山。中軸線東側為東花園、內北廳、勤遠樓,西側為西花園。佔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督軍府中最有特色的應該是進山鐘樓(梅山鐘樓),其位於督軍府舊址最北端,民國8年(公元1919年)建。磚石結構,基座三層,樓體五層,為歐洲哥特式建築,至今每日可聞報時聲。是省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

解放路區域內的文物古建還有督軍府東花園、城隍廟、古圓通寺……

太原晚報楊瑞國 太原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