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寫“秦晉之好”唱響平安之歌

續寫“秦晉之好”唱響平安之歌

保德縣借力新時代“楓橋經驗”促兩地協同發展


續寫“秦晉之好”唱響平安之歌


隨著矛盾糾紛變少,劉家畔全村人的心思都放在了謀發展上,各項工作在縣裡名列前茅。 田昕光攝

秦晉之好韻古今,一衣帶水情更濃。4月16日上午,我國地理版圖上距離最近的兩個縣城——陝西府谷縣和山西保德縣攜手舉辦半程馬拉松比賽,兩地2000多名跑步愛好者一起感受黃河兩岸賽道的獨特魅力。

當日,我報“楓橋經驗”基層記者行採訪小分隊來到保德縣時,正逢保德、府谷兩縣召開首屆“協同發展”高峰論壇會,兩縣一城、兩城一市,兩地共建的氛圍濃厚。背靠呂梁山,面臨黃河水,地處晉陝蒙交匯之處的忻州市保德縣與陝西省府谷縣隔河相望。對保德縣而言,黃河兩岸聯手發展,既是難得的機遇,也是對社會治理和平安建設的全新考驗。為了適應新時代、新發展,保德縣積極探索矛盾糾紛多元化解聯動機制,不斷引深新時代“楓橋經驗”,為兩縣之間的融合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打造聯動調解大平臺實現“九牛爬坡個個出力”

“我們縣在矛盾糾紛調解領域裡有一支‘特種兵’”,保德縣委政法委副書記續繼宏自豪地說道。

初見這支“特種兵”,他們整齊劃一的工作制服、胸前統一的紅色徽章、藍色系帶的工作標牌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這是保德縣矛盾糾紛調解中心(以下簡稱縣矛調中心)工作人員的“標配”,而且這裡的專職調解員都是一色的“銀髮軍團”,他們都是從政法戰線退居二線的老領導、老同志,群眾親切地稱他們為“老政法”。他們憑藉多年的工作經驗和較高的社會威望,攻下無數重大疑難糾紛和陳年上訪積案。

“我們這兒企業多、外來流動人口多,這也導致了各類案件、矛盾糾紛、上訪鬧事群體性事件居高不下。”縣矛調中心副主任閆保祥向記者介紹道。

面對新形勢,保德縣委、縣政府領導高度重視,為矛盾化解多元化工作指明方向。縣委書記溫建軍、縣長韓斌多次召開專門會議研究部署推進“楓橋經驗”的推廣工作,解決了各級各部門組織框架、人員待遇、經費保障及存在的特殊困難和問題,使矛盾化解工作達到了規範化、常態化、標準化。特別是在推進保府兩縣同城共建、共創、共享、共治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安排部署。縣委副書記、縣多元化解領導組組長嶽建斌親自上手解決多元化解體系的建設及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將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的任務層層落實到位,形成“九牛爬坡,個個出力”的工作格局,縣矛調中心是如何做到的呢?

閆保祥對記者說:“我們強化了‘五大’隊伍建設,構建了多元聯動化解矛盾糾紛的組織,也讓人才能有更多施展才華的空間。”

縣矛調中心堅持“屬地治理”“誰主管、誰負責”原則,協助黨委、政府,將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的任務層層落實到位。縣矛調中心還強化黨政調解核心隊伍、專兼職調解隊伍、“五老”志願調解隊伍、“智囊團”、心理諮詢隊伍建設,讓各類矛盾糾紛都有專業的人員進行諮詢和化解。

縣矛調中心以推進綜治中心標準化建設為契機,積極配合縣綜治部門督促各單位建立健全了矛盾糾紛“五大”調解中心平臺,構建縣、鄉、村三級矛盾糾紛中心平臺338個;縣級14個領域都建立了協調對接制度,涵蓋了民政、人社、司法、公安等20多個部門;司法局在13個鄉鎮建立司法所,吸收駐地村和單位的調解員參加聯調活動,法院聘請18名人民調解員、35名人民陪審員參與司法調解,強化以人民調解為基礎的對接制度;縣矛調中心督促民政部門所轄的19個社會組織建立起自行化解矛盾糾紛的平臺;縣矛調中心督促有關部門在企業、學校、重點村普遍建立法律服務工作室,聘請法制副校長32名,企業配備法律顧問20名,努力打通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的最後一公里。

縣矛調中心採用“五種”培育方式,提高調解人員聯動化解矛盾糾紛的本領、完善“五大”運行機制,著力源頭化解矛盾糾紛。此外,在多元化解矛盾糾紛的過程中,縣矛調中心特別注重克服“單打獨鬥”,發揮“五種”重要力量,形成“黨政領導、上下聯調、互相促調、共同推調”的化解格局。以學習運用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抓手,運用矛盾糾紛“五五”多元化解聯動機制,僅2018年,各鄉鎮、各部門先後化解各類矛盾糾紛4223起。

  巧用調解“十二種方法”注重糾紛早預防早化解

走進保德縣矛盾糾紛調解庭室,桌子上一摞“建議書”吸引了記者的目光,記者疑惑地問縣矛調中心副主任閆保祥時,他卻微笑著賣起了“關子”——這是他們獨有的“十二種調解方法”中的“雨前備傘法”。

閆保祥講了其中一個經典案例。近年來,調解庭先後處理了十多起學生傷害事故,從中發現不少學校調解組織不健全,未設立學生傷害賠償儲備金、學生未入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等問題。於是,一份周密詳細的整改建議書出爐,分別發送給縣政府分管副縣長、縣教育科技局、保德中學等單位。談及此事,閆保祥臉上掛上滿意的笑容,他說:“建議書發出後,有條件的學校設立了學生傷害儲備金和救助金,鼓勵學校健全了學校責任保險和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強化了校園安全管理,避免了可能發生的意外傷害,促使此後出現的學生傷害事故能及時化解,基本克服了大事小事找縣裡的弊端。”如此,一個形象生動的“雨前備傘法”由此得名。

“素質過硬、業務紮實、作風優良、方法得當、服務熱情”,這是大家對保德縣矛盾糾紛調解庭工作人員的一致評價。經過長期探索,他們總結出“十二種調解方法”,其中最為突出的工作法就是一個“早”字。調解庭把早排查、早發現、早預防、早化解、早防控、早報告,抓早抓小作為最有效化解矛盾糾紛的方法。

大家津津樂道的調解方法裡,還有主動服務法、情感化解法、包容忍讓法、案件說教法、現場工作法、冷靜處理法、聯動處理法等,這些飽含鄉土氣息的調解方法,是在推廣新時代“楓橋經驗”工作中摸索出來的,受到當地群眾的歡迎。

續繼宏對記者說:“調解庭隸屬於縣矛盾糾紛調解中心,主要承接的是一些跨地區、跨部門、跨領域的重大複雜糾紛,以及縣領導批示的疑難案件,而絕大部分矛盾糾紛的排查和化解,還是要依靠該縣五大平臺搭建起來的聯調聯動機制,共同構建起全縣的‘平安屏障’。”

  由“亂”轉“治”理順幹群關係是關鍵

“培養一個好村幹部,就能帶動一個好村子。”這是記者在義門鎮採訪過程中,最為深切的感受。

義門鎮曾是遠近聞名的“上訪大鎮”。為解決群眾信訪問題,2014年,上級把擅長做群眾工作的霍建新派到義門鎮擔任黨委書記。僅僅半年,義門鎮的群眾就對他交口稱讚,鎮裡也再無上訪案件發生,霍建新更成為了“金牌書記”“金牌調解員”。

讓義門鎮由“亂”轉“治”,由“廢”轉“興”,霍建新用了什麼妙招?

“化解矛盾糾紛要從源頭抓起,那就是處理好乾群關係。過去,村裡解決矛盾只重結果不重過程,難免讓群眾對幹部心生猜忌。如今,義門鎮每處理一起糾紛,都做到公開透明,召集鄉鎮領導、村幹部、村民代表、司法所工作人員等,通過會議形式,讓大家坐下來一起解決村民訴求。在熟悉的人面前,一些村民的無理要求也就不敢提了。調解絕不是和稀泥,要讓所有村民心裡都有本‘明白賬’。”霍建新對自己的妙招毫無保留。

義門鎮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和群眾代表在矛盾糾紛調處中的參與作用,吸收各類社會組織代表以及在當地德高望重、人緣關係好、善於做群眾工作、樂於參與基層治理的調解志願者為工作組骨幹成員,形成有效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幹群結合的強大合力。

義門鎮劉家畔村企業較多,經濟基礎較好,黨員、村民素質較高,近年來,該村利用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出臺企業發展優惠政策,積極為企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該村黨支部書記劉鳳挨對記者說:“引進企業之初,因企業佔地經常引發經濟糾紛,村民不滿企業佔地賠償標準頻繁上訪,企業怕糾紛不敢進駐,從而出現諸多不穩定因素,嚴重影響了經濟發展。”隨後,經村兩委、村民代表多次會議研究決定,由村兩委與企業簽訂佔地合同,村集體負責協調村內矛盾糾紛,企業與村兩委對話,村兩委與村民對話,有效解決了村企糾紛,為企業發展創造了穩定環境。同時,企業還大力支持村裡的公益事業、基礎設施建設等,為貧困人口脫貧、全村致富作出了很大貢獻。

“通過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各鄉鎮把轄區內的事管好了,群眾日子過好了,平安建設搞好了,對經濟也起到促進作用。如今的保德縣,不僅農村群眾有工作機會,還吸引了很多外來人口,包括府谷縣的也願意到保德安家落戶,這在過去不敢想象,都是平安工作奠定的良好基礎,帶動了兩縣經濟共同繁榮。”縣委副書記、縣多元化解領導組組長嶽建斌對兩地融合發展充滿信心。

本報記者郭海榮 趙麗 關振瑛

  巧用調解“十二種方法”注重糾紛早預防早化解

走進保德縣矛盾糾紛調解庭室,桌子上一摞“建議書”吸引了記者的目光,記者疑惑地問縣矛調中心副主任閆保祥時,他卻微笑著賣起了“關子”——這是他們獨有的“十二種調解方法”中的“雨前備傘法”。

閆保祥講了其中一個經典案例。近年來,調解庭先後處理了十多起學生傷害事故,從中發現不少學校調解組織不健全,未設立學生傷害賠償儲備金、學生未入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等問題。於是,一份周密詳細的整改建議書出爐,分別發送給縣政府分管副縣長、縣教育科技局、保德中學等單位。談及此事,閆保祥臉上掛上滿意的笑容,他說:“建議書發出後,有條件的學校設立了學生傷害儲備金和救助金,鼓勵學校健全了學校責任保險和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強化了校園安全管理,避免了可能發生的意外傷害,促使此後出現的學生傷害事故能及時化解,基本克服了大事小事找縣裡的弊端。”如此,一個形象生動的“雨前備傘法”由此得名。

“素質過硬、業務紮實、作風優良、方法得當、服務熱情”,這是大家對保德縣矛盾糾紛調解庭工作人員的一致評價。經過長期探索,他們總結出“十二種調解方法”,其中最為突出的工作法就是一個“早”字。調解庭把早排查、早發現、早預防、早化解、早防控、早報告,抓早抓小作為最有效化解矛盾糾紛的方法。

大家津津樂道的調解方法裡,還有主動服務法、情感化解法、包容忍讓法、案件說教法、現場工作法、冷靜處理法、聯動處理法等,這些飽含鄉土氣息的調解方法,是在推廣新時代“楓橋經驗”工作中摸索出來的,受到當地群眾的歡迎。

續繼宏對記者說:“調解庭隸屬於縣矛盾糾紛調解中心,主要承接的是一些跨地區、跨部門、跨領域的重大複雜糾紛,以及縣領導批示的疑難案件,而絕大部分矛盾糾紛的排查和化解,還是要依靠該縣五大平臺搭建起來的聯調聯動機制,共同構建起全縣的‘平安屏障’。”

  由“亂”轉“治”理順幹群關係是關鍵

“培養一個好村幹部,就能帶動一個好村子。”這是記者在義門鎮採訪過程中,最為深切的感受。

義門鎮曾是遠近聞名的“上訪大鎮”。為解決群眾信訪問題,2014年,上級把擅長做群眾工作的霍建新派到義門鎮擔任黨委書記。僅僅半年,義門鎮的群眾就對他交口稱讚,鎮裡也再無上訪案件發生,霍建新更成為了“金牌書記”“金牌調解員”。

讓義門鎮由“亂”轉“治”,由“廢”轉“興”,霍建新用了什麼妙招?

“化解矛盾糾紛要從源頭抓起,那就是處理好乾群關係。過去,村裡解決矛盾只重結果不重過程,難免讓群眾對幹部心生猜忌。如今,義門鎮每處理一起糾紛,都做到公開透明,召集鄉鎮領導、村幹部、村民代表、司法所工作人員等,通過會議形式,讓大家坐下來一起解決村民訴求。在熟悉的人面前,一些村民的無理要求也就不敢提了。調解絕不是和稀泥,要讓所有村民心裡都有本‘明白賬’。”霍建新對自己的妙招毫無保留。

義門鎮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和群眾代表在矛盾糾紛調處中的參與作用,吸收各類社會組織代表以及在當地德高望重、人緣關係好、善於做群眾工作、樂於參與基層治理的調解志願者為工作組骨幹成員,形成有效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幹群結合的強大合力。

義門鎮劉家畔村企業較多,經濟基礎較好,黨員、村民素質較高,近年來,該村利用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出臺企業發展優惠政策,積極為企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該村黨支部書記劉鳳挨對記者說:“引進企業之初,因企業佔地經常引發經濟糾紛,村民不滿企業佔地賠償標準頻繁上訪,企業怕糾紛不敢進駐,從而出現諸多不穩定因素,嚴重影響了經濟發展。”隨後,經村兩委、村民代表多次會議研究決定,由村兩委與企業簽訂佔地合同,村集體負責協調村內矛盾糾紛,企業與村兩委對話,村兩委與村民對話,有效解決了村企糾紛,為企業發展創造了穩定環境。同時,企業還大力支持村裡的公益事業、基礎設施建設等,為貧困人口脫貧、全村致富作出了很大貢獻。

“通過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各鄉鎮把轄區內的事管好了,群眾日子過好了,平安建設搞好了,對經濟也起到促進作用。如今的保德縣,不僅農村群眾有工作機會,還吸引了很多外來人口,包括府谷縣的也願意到保德安家落戶,這在過去不敢想象,都是平安工作奠定的良好基礎,帶動了兩縣經濟共同繁榮。”縣委副書記、縣多元化解領導組組長嶽建斌對兩地融合發展充滿信心。 來源:山西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