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就最美“底色”——長慶油田採油十一廠打造油田綠色發展新名片


繪就最美“底色”——長慶油田採油十一廠打造油田綠色發展新名片

又是一年好春景,綠染林梢萬木新。3月份以來,長慶油田採油十一廠借春季大好時節,在全力抗擊疫情和全面啟動生產建設的同時,大力開展環境保護,恢復油區春季生態植被,打造油田綠色發展新名片。

源頭修復 築牢環保堤壩

該廠生產區覆蓋“一林區三河流一水庫”,即309國道桐川—太白梁沿線的森林保護區,蒲河及其上游的大黑河、小黑河支流,下游的巴家咀水源保護區。特殊的開發環境,使鎮原油田6216.2平方公里礦權範圍內有796平方公里處於水源保護區。因此,做好區域環保工程,不僅僅是保護生態環境,而且直接關係到周圍民生。

該廠始終堅持“上產任務再重也要保護環境”“寧可自己受損不讓生態受害”開採理念,完善數字化監控系統,確保整個油區環保動態24小時不間斷受控。為確保全過程清潔生產,該廠開發採用綠色鑽(試)作業、應用無毒水基泥漿、撬裝集成固液分離等工藝,配套建設廢液處理站,及時開展泥漿無害化治理。針對作業過程中排放的油、水汙染,每次作業施工前,都在地上鋪好防汙布,在四周圍上編織袋,周邊的樹木、設施都用彩條布包裹,配備好汙油汙水回收裝置,建設注水井洗井回收間,降低油田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同時,對10多年前打在水源保護區內的油井進行關井停產,做到了對整個油區環保工作不留一絲隱患。

在此基礎上,該廠堅持每年投入一定資金用於改善油區生態環境,在環境敏感區內先後關停了西84井、鎮270等部分生產井;對礦權範圍內百餘平方公里重點水源保護區實施了完全“禁止開採”措施;在鎮原油田建立了第一個大面積環保“特區”。環保“特區”的建立,導致該廠少打百餘口井,每天影響產量至少千噸以上。然而,該廠始終以“還一片綠地,清一方河流”為原則,讓保證油區百姓有個好環境、喝上放心水,成為神聖的責任。

綠色裝扮 打造生態油區

該廠在加快發展、提高效益的同時,建設標準化井場1100餘座,僅2019年綠化投資1100萬元,綠化井場、場站、道路、碳匯林1.1萬畝,在綠色礦山建設上下足文章。結合油區所處土壤特點,在各井站、生活基地和油區道路上大力種植塔松、龍爪槐、桃樹等樹木,種植草坪10000餘畝,利用春季對礦區內荒山綠化,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積極開展“小花園”“小菜園”建設,栽種耐旱、易成活的連翹、黃刺梅、紫花丁香、萬壽菊、矮牽牛、甘藍、玉米、黃瓜等植物,形成了“推門見綠色,開窗聞花香”的生態美景。

2020年,該廠更是提早部署綠化美化油區生產生活環境工作,圍繞礦容礦貌、綠色生產、風險防控、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數字化油田建設等方面,制訂切實可行的綠色礦山建設規劃,預計將投入2150餘萬元,在推動油田開發需求且滿足環境保護的前提下,以大井組佈局節約土地資源、伴生氣集約利用、含油汙泥回收利用控、配套井場太陽能輔助加熱裝置、完善修復站內綠化等方式,實現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確保各項創建指標對標推進,年底前綠化面積提升至可綠化面積的80%,順利通過甘肅省推薦進入國家綠色礦山名錄,實現“既做國家能源的開發者,也做美好環境的保護者和青山綠水的再造者”綠色發展目標。

節約土地 優化發展空間

該廠針對地理環境,按照建設綠色油田思路,採取土地資源綜合利用等措施,形成了一套科學規範的管理方法,實現了開發建設與節約用地、環境保護雙贏。

按照大井組佈局方式,該廠將原來的單井井場建設改成小井組,再改為簡單叢式井組,直至目前採用的“大井叢、多井型、立體式”集約化、效益化建設模式,使平均單井佔地由515平方米減少為272平方米。同時,最大化利用老井場、老道路,形成了老井場鑽試投組織的新模式,優化井場組合,積極調整施工佈局,並按照井站共建、多站合建的方式,確保場站建設的簡化優化。通過井站合一,將井場、增壓點、注水站進行一體化建設,形成了小站模式;通過將供水、注水、集輸等多站合建,形成了多站合建模式。與傳統建設模式相比,這樣的井站建設模式節約了15%至20%的佔地面積,累計減少建設用地1200餘畝。

發展未有窮期,環保沒有終點。採油十一廠將持續把“推進綠色生產,打造綠色油田,實現綠色發展”融入到創建工作全過程,做到環保理念從“重視”向“重實”轉變,“三廢”治理由“處置”向“效益”轉變,清潔生產由“跟隨”向“引領”轉變,努力讓綠色生態文明“底色”成為環境保護工作的主色調。


作者/周沛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