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辋川山河之王维辋川二十景

一、辋川—王维的精神家园

王友怀在《王维与楚辞》一文中有段话说的很好:“王维对楚辞中幽静的景色描色感到赏心悦目,以及他自己模山范水、创出新的诗意,也是得到江山之助的。王维有幸,看到了辋川的山水;辋川的山水也有幸,遇到了王维。王维在辋川过了十多年的半官半隐生活,不管怎样评价这段生活,他都是把个人的遭遇、命运、进退、穷通搁置在虚静之中,让恰乐超脱所代替。”(《王维研究》第一辑237页)。

王维先后隐居过蒿山、淇上(今河南省鶴壁市)终南山(太乙山)等地。最后定静于辋川。这是为什么呢?北魏郦道元说:“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坟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辋川位于蓝田县南仅5公里处。东接骊山,南依商柞,西连汤泉,北邻灞水全长15公里。是终南山东段的一颗明珠。“终南之秀终蓝田,茁其英者为辋川”;清梁宝赏)其形状如冰壶。谷口7里之狭,最宽处不过10几米、最窄处仅5米许。看天一线,壁立千仞。唐时至20世纪70年代,辋水激湍,吼声如雷。悬岩栈道,宽不盈尺。悬石欲落,虎狼当道。常有滚坡,溺水之人。冤魂夜哭,鬼影僮僮。虎豹高扑,尸无完骨。天桥高吊,宛如索道,相传古时。赤牛食人,孤不可行。贤惠之石,悬压头顶。怪木倒挂、似蛇如龙。穷汉窑洞,魔幻无穷。鸡上架下,神魂不定。如是,故世代人称辋谷口为“闫王砭”。这个天造地设的险关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尧关”。传说中古时期嗤尤以金作兵器,唤云呼雨、率领弟兄八十一人,与黄帝曾战于此。秦汉时期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项羽“失地汉中”后又“兵败蓝田”,即是此地。据笔者考察今谷口内之闫家村“金竹岭等山上至今尚存古代战壕的遗迹。在辋谷口内;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常能听到兵器击打声,战士的呐喊声和马匹的嘶叫声。地质学家说,是地磁吸纳了古战场的

激列战斗后,每到夜间就会释放出来。不知此理者则以为是鬼魅作祟。

过了谷口,至闫家村(唐代为白石村)往南豁然开朗。顺着辋河向南直行,凡10公里就到了飞云山下的王右丞止泊之地——鹿苑寺。其间辋河两岸青山罗列,俨然如画。辋水自南至北纵贯其中。东西两岸近千条小溪支流一齐注入辋水。形成了一个宛如车辋形的滂沱水系,故名辋川。此地名源于宋之问居住之后。据蓝田县文化馆樊维岳考证,辋水唐以前叫“渥水”。“渥者”,“沾润,、优厚”之意。那时水量很大,又是丹霞地貌,不似江南,胜似江南,故得其名。宋之问居辋川时有“考室先依地”的雅习,故将此地名起名辋川。“渥水”也随其更名。闫家村至白家坪,即“华子冈”至“鹿宛寺”10公里内,“崖光水色,晃耀目睫”,水田漠漠,鸟飞鱼跃。屋舍依山,绿波荡漾。稻田如棋,杂花丰草。宽阔处达500多米。最窄处,也300多米。水随山转,山水相依。曲折连环,一步一景。明代李东有一段描述辋川的文字:“由口而南、凿山为路。初甚狭、且险、计三里许。忽豁然开朗,团转周匝,约十数里。涯光水色,晃耀目睫,鸡犬相闻在水之两涯”。辋川人杰地灵,古来出金、出玉,兰草奇石也很出名。山上有山,山山叠加;谷中有谷,谷谷相通。20世纪70年代前,人称“绿葫芦”。一村数寺,庙宇繁多。苍松古柏,高槐绮柳。青檀荫户,莺啭田畴。牛羊成群,鸭戏雉雊。此等人间仙境,正是他作为一个佛家栖居的理想之所。也颇能慰籍他那“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的受伤的灵魂。“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仕”,王维十九岁写的《桃源行》似乎就预设了他日后的命运。“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明月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云中鸡犬喧。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桃园行》他在辋川与云水为伴,与鸟兽相亲。虽未辞官,确乎逍遥自在。终葬“清源寺”之西,连一个土馒头也未留下,只留给后人无尽的玄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