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望“50萬億元總投資”焦距長焦點清晰

在我國微觀經濟的投資統計圖中,橫軸的總投資規模拉伸出了近50萬億元的刻度,當然,縱軸時間的起點和最大刻度都不是2020年。不過,在全球戰“疫”的2020年,穩投資確實有了更深刻的內涵和重要性。

有數據顯示,截至3月10日,有25個省區市公佈了未來的投資規劃,2.2萬個項目總投資額達49.6萬億元,這就是飽受關注的“50萬億元總投資規模”的出處。其中,2020年度計劃投資總規模為7.6萬億元。筆者認為,雖然,50萬億元距離我們“壓力山大的2020年”還有些遙遠,但是其反映出穩投資的政策方向十分明確清晰,且達成效果可預期。

首先,穩投資直達擴內需,其對於全面復工復產、疏通“堵點”的槓桿力可期。

3月1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把推進重大投資項目開復工作為穩投資、擴內需的重要內容,抓緊幫助解決各類所有制重大項目建設中的用工、原材料供應、資金、防疫物資保障等問題,推動各地1.1萬個在建重點項目加快施工進度。

長期以來,重大項目投資在我國經濟增長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戰“疫”的關鍵時期,其作為抓手的帶動力將更為明顯。投資尤其是重大項目投資,能夠藉助產業鏈和供應鏈發展,層層激發市場需求,更是能通過市場化方式找到並解決復工復產的“堵點”。

筆者曾經看到一個有趣的比喻——重大項目就像是芝麻燒餅的餅,而其衍生市場需求則像是數不清的芝麻,彼此需要且能夠組合成可鹹可甜的美味。

其次,穩投資是“六穩”中政策執行力最強,擾動因素最少的環節,因此其達成政策訴求的效率最有保障。

在“六穩”中,穩就業是“六穩”之首,但是其最接近微觀,政策的傳導距離相對較長,且需要更多維度政策的綜合發力;穩金融雖然在政策面堅持“以我為主”,但是全球金融資產體量巨大,且運轉迅速,在相互流動中難免出現“山川異域 風月同天”;穩外貿、穩外資與海外經濟互通性最強,雖然我國經濟韌性強、企業調節能力高,但是二者還是相對容易受到外部因素擾動;穩預期已經明確了是預期,其政策的發酵時間也可能更長。相對而言,穩投資,尤其是重大項目的規劃、落地、帶動、顯效,主要在我國境內實施或我國掌握較強的節奏,因此其政策最獨立,效果最快速直接。換句話說,在正常情況下,“50萬億元”的總投資規模立下“Flag”後,大概率能保持節奏向既定方向邁進,且過程中的適時調整也是可預期的。

第三,我國穩投資目前的主要發力點是契合新經濟高質量發展訴求的新基建,政策前瞻性高,資金來源有保障,資本市場認可度高。

3月18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有關情況舉行發佈會,國家發改委表示,新型消費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下一步圍繞培育發展新消費方面,將重點加快以5G網絡和數據中心為重點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推進信息服務全覆蓋。而5G、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類項目,被市場親切也充滿期待的稱為“新基建”。

今年,新基建成為政策部署的“高頻詞”。除了上述3月1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之外,2月2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已經部署了5G等新基建相關事宜;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再次強調“要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從財政對於新基建的支撐能力來看,我國政府部門整體的槓桿率並不算高,且絕大部分為內債,外債佔比很低,短期債務佔比也較低;而相較於西方發達國家,我國經濟和政府收入增長較快,政策空間充足。

對於新基建,資本市場的態度也很鮮明。上週,海外股市恐慌情緒瀰漫,但A股市場展示了獨立性。其中,新基建成為凸顯中國經濟和A股市場韌性的重要板塊,獲得投資者力挺。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修建羅馬所需的人財物也不是一天就能度量的。更重要的是,羅馬是“古羅馬文明”的發祥地,修建羅馬的意義顯然絕不止是修建了羅馬。筆者認為,對於我國的穩投資發展大計而言,道理也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