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老年抑鬱症


警惕老年抑鬱症

老年抑鬱症是很普遍的一種疾病,已佔老年人口的百分之五,不管是腦內神經遞質的改變,還是由於社會心理因素導致的,很多老人多會被忽視,老人患抑鬱症的機率會隨年齡的增長呈不斷升高的趨勢。抑鬱症對老人的危害很大,比如很多老人覺得自己對子女是拖累,會產生自殺的想法甚至付諸行動。俗話說:子欲養而親不待! 不要等失去了再去珍惜。那麼,老年抑鬱症早期會有哪些症狀表現呢?

警惕老年抑鬱症

病例1:

初秋讓北國的自然景觀染上幾許金黃,夕陽映照下的五里河水泛著銀光,人們都享受著大自然帶來的收穫、溫馨的時候,66歲的老王卻站在河邊呆呆的發愣。有半年了,老王覺得自己肯定是得胃癌了,間或的反酸,沒有胃口,偶爾的胃區疼痛,都讓老王覺得自己的末日到了,為此覺得生不如死。妻子認為他放著好好的日子不好好過,整天琢磨自己根本沒病的“病”。

自打老王擔心自己的胃有病,他做了四次胃鏡,都說他不過是慢性胃炎,但他認為是現代科技還不足以發現早期胃癌,等胃鏡能發現的時候,估計他也活不幾天了。後來消化科醫生認為他是心理問題,故轉診到筆者所在醫院。

經仔細檢查,老王一方面存在胃區不適,但同時也存在情緒低落、對平時有興趣的活動也沒興趣了,睡眠明顯減少,體重下降……

診斷:老年抑鬱症

應該說,老年抑鬱症很大一部分首發症狀為疑病症狀。即表現為以自主神經症狀為主的軀體症狀。Alarcon(1964)報道,60歲以上的老年抑鬱症中,具有疑病症狀者男病人為65.7%,女病人為62%,大約1/3的老年組病人以疑病為抑鬱症的首發症狀。因此有學者提出疑病性抑鬱症這一術語。疑病內容常涉及消化系統症狀,尤其便秘、胃腸不適是此類病人最常見也是較早出現的症狀之一。病人常以某一種不太嚴重的軀體疾病開始,抑鬱、焦慮症狀與日俱增、逐漸明晰。所以,對正常軀體功能的過度注意,對輕度疾病的過分反應,應該考慮到老年抑鬱症的問題。

警惕老年抑鬱症

病例2:

半年前67歲的老劉可謂好事連連,兒子30歲剛出頭就提了副處級,兒媳給家裡又添人丁,已經退休近10年的妻子最近每月又漲了近千元的工資。他看不到這些好事,卻開始糾結自己企業退休待遇不好,家人勸他幹嘛想那些不如意的事情,他也能認識到,但每逢街坊鄰居提起企業的不如意時他就心煩不已。近3個月其心煩越發明顯,整日擔心因為自己無能而株連家人,反覆責備自己因年輕時少不更事錯去了企業,為此坐臥不安、惶惶不可終日。因難以適應社會生活故來醫院就醫。

激越性抑鬱:即焦慮激動性抑鬱。Post早在1965年即明確指出激越性抑鬱症最常見於老年人,此後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如1979年,Strian等指出,激越性抑鬱症的平均年齡為51歲;1984年Avery等報道40歲以下激越性抑鬱症為5%,40~60歲為47%,60歲以上為49%;1988年,Wesner等認為55歲以下為40%,55歲以上為63%。由此可見,激越性抑鬱症隨年齡而增加。焦慮激越往往是比較嚴重的抑鬱症的繼發症狀,也可能成為病人的主要症狀。表現為焦慮恐懼、終日擔心自己和家庭將遭遇不幸、大禍臨頭、搓手頓足、坐臥不安、惶惶不可終日。夜晚失眠,或反覆追念著以往不愉快的事,責備自己做錯了事導致家人和其他人的不幸,對不起親人,對環境中的一切事物均無興趣。輕者喋喋不休訴其體驗及“悲慘境遇”,尋求安全的人物或地點,重者則勒頸、觸電、撕衣服、揪頭髮、滿地翻滾、焦慮萬分,以至企圖自殺。

警惕老年抑鬱症

病例3:

顏阿姨今年68歲,4年前開始承擔起了撫養孫子的重任,孫子被她照顧得無微不至,在她悉心照料下,小孫子每天開心、快樂、幸福,也半步離不開奶奶。但是半年前孫子上小學,因為離奶奶家太遠,加之奶奶服務太周到,媽媽怕孩子將來經不起風雨,就接回到自己身邊。顏阿姨突然離開孫子感覺就神不守舍,丟三落四,手裡拿什麼東西轉眼就忘記放哪了,女兒回來還懷疑她偷拿自己的錢,因為她轉瞬就忘記自己把錢放哪了。家人懷疑其得了老年痴呆,就到醫院就醫,頭顱CT、核磁共振檢查除有輕度的腔隙性梗塞外,並未見其他異常。來到筆者的診室後發現顏奶奶每天想的都是孫子,想著孫子週末來家裡的情況時,沒有些許的遺忘。孫子走後心情鬱悶,才丟東落西的。

如此看來,顏阿姨患的還是老年抑鬱症。經過藥物治療,阿姨的症狀明顯好轉,而痴呆是不可逆的病理性改變,所以可以排除痴呆的可能性。

抑鬱症性假性痴呆:抑鬱症性假性痴呆即可逆性的認知功能障礙。人們已經普遍地認識到,抑鬱症假性痴呆常見於老年人,這種認知障礙經過抗抑鬱治療可以改善。但必須注意,某些器質性的、不可逆性痴呆也可以抑鬱為早期表現,需加以鑑別。

假性痴呆其臨床表象雖與老年痴呆相似,但沒有老年痴呆的大腦損害,而是一種功能性疾病,如癔病性痴呆、偽裝痴呆,其中以老年期抑鬱假性痴呆最容易造成誤診。因為老年期抑鬱病人的精神抑鬱,其思維與行動亦顯得遲緩,對周圍環境和事物不感興趣,並常表現為記憶力與智力水平下降,這就使人自然想到痴呆的可能,但實際不是腦器質性痴呆,這就必須要注意鑑別。鑑別的目的,是由於老年期抑鬱所表現的假性痴呆,是可逆的和可以治的。能夠鑑別,可以防止把假性痴呆誤診為痴呆。

其鑑別要點:

1.假性痴呆,過去有情感障礙病史;

2.假性痴呆起病相對急,發病前沒有智力減退的證據;

3.假性痴呆患者常有腦子遲鈍、記憶力減退和主訴,並常為此而苦惱;

4.進行精神狀況檢查時,假性痴呆病人常回答:“不知道”,而老年痴呆病人的回答卻往往含糊不清或答非所問。

另外,CT、EEG和MRI檢查,老年抑鬱症病人多在正常範圍。抗抑鬱藥物治療,抑鬱病人症狀能得到緩解。

警惕老年抑鬱症

病例4:

62歲的老李在床上躺3個月了,原因就是四肢關節脹痛,各種關節檢查均未見異常。家人都覺得他著魔了,不然為何檢查沒事,肌肉、關節卻痛起來沒完沒了啊。也有人勸他既然檢查沒事,下地多走走,但他走不多遠就會因為周身乏力、沒有興趣重新回到床上躺著。年輕時以精力旺盛、能打硬仗聞名的老李覺得這樣下去真是生不如死,為此多次想到自殺。一個偶然的機會老李經朋友介紹,來到筆者的辦公室,經過仔細詢問,他患的的是雙相障礙,目前為隱匿性抑鬱發作,即抑鬱症。

隱匿性抑鬱:即軀體症狀化抑鬱。許多否認抑鬱的老年病人表現為各種軀體症狀,而情緒障礙很容易被家人所忽視,直到發現老人有自殺企圖或行為時方到精神科就診。因其抑鬱症狀為軀體症狀所掩蓋,故稱為“隱匿性抑鬱症”。諸多的軀體症狀可表現為:①疼痛綜合徵:如頭痛、嘴痛、胸痛、背痛、腹疼及全身疼痛;②胸部症狀:胸悶、心悸;③消化系統症狀:厭食、腹部不適、腹脹、便秘;④自主神經系統症狀:面紅、手顫、出汗、周身乏力等。在這些症狀中,以找不出器質性背景的頭痛及其他軀體部位的疼痛為常見。此外,周身乏力、睡眠障礙也是常見症狀。因此,在臨床實踐中對有各種軀體訴述(尤其各種疼痛),查不出相應的陽性體徵,或是有持續的疑病症狀的老年患者,應考慮隱匿性抑鬱症,不妨投以抗抑鬱劑治療。倘確屬此症,則各種症狀可較快地消除。

警惕老年抑鬱症

病例5:

老何,男性,65歲。2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地表現晚入睡困難,早晨4點鐘起床後呆呆發愣,每日面無表情、悶悶不樂,經常愁眉緊鎖,對生活缺乏樂趣感,行動遲緩,走到哪裡都給人以慢吞吞的感覺。妻子覺得老何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四處打聽,怎麼平時充滿好奇、樂趣的老公一下子變得如此“沉穩”?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老何幾乎沒有主動言語了,看什麼都唉聲嘆氣,問他什麼也久久不能作答。有時甚至會半天不說一句話。看著她的變化,妻子逼迫著帶他來到精神衛生中心。

經過仔細檢查,老何患的是抑鬱症。突出特點是遲滯性抑鬱。

遲滯性抑鬱:即抑鬱症的行為阻滯。通常是以隨意運動缺乏和緩慢為特點,影響軀體及肢體活動,併發面部表情減少、言語阻滯。多數老年抑鬱症患者表現為悶悶不樂,愁眉不展,興趣索然,思維遲緩,對提問常不立即答覆,屢問之,才以簡短低弱的言語答覆,思維內容貧乏。病人大部分時間處於緘默狀態,行為遲緩。重則雙目凝視,情感淡漠,無慾狀,對外界動向無動於衷。抑鬱症行為阻滯與心理過程緩慢具有一致性關係。

警惕老年抑鬱症

病例6:

家住鐵西區的王某,今年63歲,退休後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兒子在北京工作,女兒在上海謀求發展,也經常回來看望他們老兩口。半年前因為自感孤獨、鬱悶、生不如死曾在某專科醫院診斷抑鬱症治療1個多月。症狀好轉即出院回家,回到家裡後覺得沒什麼問題了,就自行停藥。1個月前再度加重,主要表現自覺生活無望,沒有樂趣,入睡困難,早晨早早起來後煩躁不安。因難以忍受如此痛苦的生活。於半月前的早晨從七樓跳下,當場死亡。因為妻子難以承受亡夫的痛苦來醫院就醫,陳述了王某的事情發生經過……

很顯然,王某是抑鬱症導致的自殺,我國目前每年自殺人口達到25萬之多,有200萬人自殺未遂。其中自殺人口約有60%是抑鬱症患者。

自殺傾向:老年期抑鬱症自殺的危險比其他年齡組大得多。Sainbury報道,老年人有55%的病例在抑鬱狀態下自殺。自殺往往發生在伴有軀體疾病的情況下,且成功率高。Pankin等調查顯示,自殺未遂與成功之比在40歲以下是20∶1,60歲以上者是4∶1。導致自殺的危險因素主要有孤獨、罪惡感、疑病症狀、激越、持續的失眠等。人格和抑鬱症的認知程度是決定自殺危險性的重要附加因素,如無助、無望及消極的生活態度。但是也有相反的研究結果。

以上案例不難總結出,抑鬱症,尤其是老年抑鬱症,應該遵行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的原則。而治療主要包括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心理治療等手段,治癒率達到60%左右,總有效率也在90%以上。但不及時治療,自殺率也較高,約有10%到15%的抑鬱症患者以自殺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