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师为什么这么多?

说起民国,就不得不提到民国的学术大师,这可真是群英荟萃,贤集一堂。有的人便说了民国大师都是文科专业的多,而理科专业的没有几个。真是这样么,我们来看一看。

1928年6月国民政府成立了中央研究院,蔡元培为院长。1948年3月,选举了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总共81位院士。这些院士中,其中人文组院士28人,数理组院士28人,生物组院士25人。

民国大师为什么这么多?

民国大师


数理组28人如下:

​姜立夫、许宝騄、陈省身、华罗庚、苏步青、吴大猷、吴有训、李书华、叶企孙、赵忠尧、严济慈、饶毓泰、吴宪、吴学周、庄长恭、曾昭抡、朱家骅、李四光、翁文灏、黄汲清、杨钟健、谢家荣、竺可桢、周仁、侯德榜、茅以升、凌鸿勋、萨本栋。

​生物组院士25人:

王家楫、伍献文、贝时璋、秉志、陈桢、童第周、胡先骕、殷宏章、张景钺、钱崇澍、戴芳澜、罗宗洛、李宗恩、袁贻瑾、张孝骞、陈克恢、吴定良、汪敬熙、林可胜、汤佩松、冯德培、蔡翘、李先闻、俞大绂、邓叔群。

​人文组院士28人:

吴敬恒、金岳霖、汤用彤、冯友兰、余嘉锡、胡适、张元济、杨树达、柳诒徵、陈垣、陈寅恪、傅斯年、顾颉刚、李方桂、赵元任、李济、梁思永、郭沫若、董作宾、梁思成、王世杰、王宠惠、周鲠生、钱端升、萧公权、马寅初、陈达、陶孟和。

从以上数据来看,民国的大师不仅全是文科专业的,而且理科专业的大师级人物比文科专业的要多得多。

所以民国大师都是文科专业的,说出这种话的人大多数都对民国不怎么了解,也对民国的大师也不怎么了解。

那么为何民国大师辈出,人才济济?而今天怎么看不到民国这样的大师级人物呢?

这首先就得归功于儒家思想、科举考试和文字狱、闭关锁国。因为儒家思想和科举考试导致了我国古代学术的没落和科学技术的崛起,而且还造成了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空白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技有四大发明,有本土数学,有医学,也有天文学,农学。虽然我国古代的学术不成体系,但是还是在缓慢中发展,曲折中前进,黑暗中摸索。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不断推翻前人的说法,在思想上需要不断质疑。但是儒家思想是不允许有异端思想和行为存在的。尤其是自程朱理学被官方尊为正统后,这种情况更加严重。

一旦人们脱离儒家思想的藩篱,就会立马遭到道学家们的攻击,他们从语言中,文字中找出你的错误,挑出来刺来,然后给你打上“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罪名,立马游街示众,停止一切异端思想和行为,走到儒家思想的道路上来。

民国大师为什么这么多?

孔子


儒家祖师爷孔老夫子就曾这么干过,当年他就是用这套方法和手段干掉了少正卯。给少正卯安的罪名就是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

《荀子·宥坐》: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正,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也。”

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正式成为古代王朝的正统思想。这种不允许异端思想和行为存在的思想像厚黑的阴云笼罩在人们心头,古代的科学技术怎会弄得到好的发展呢。

儒家思想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对民众的控制并不是绝对的。科学技术发展的道路上的绊脚石还有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是古代王朝选拔人才的制度。这本来是一种好的人才选拔制度。但是考试内容都是儒家思想或者是诗词歌赋,严重限制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民国大师为什么这么多?

科举考试


到了唐朝以后的朝代,科举考试的内容都是出自四书五经。这种制度引导下读书人的涉猎范围和思想范围更加狭隘,而且读书人的眼光都放在了读书做官上面而不是去探索发现科学技术了。

科举考试之前还有很多人从事一些对自然的探究,比如张衡研究地动仪,浑天仪,祖冲之推算圆周率,张苍写《九章算术》,贾思勰写《齐民要术》,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

但是唐朝科举考试全面推行后,自然科学层面上的人才基本上断层了,虽然后面有一些人还在研究,但也属于凤毛麟角了。

更为要命的是文字狱,文字狱简直就是压死本土科学技术进步发展的最后一根稻草。尤其是明清两朝文字狱问题非常突出,十分摧残人才。

一些文人写什么“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夺朱非正色,异种亦称王”“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的诗句就会掉脑袋。

这种“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的万马齐喑的时代导致清朝的传统学术研究全部都是考据学派,本土传统的四大成体系的学术农医天算全部在明清两朝断层。

由于儒家思想、科举考试和文字狱的共同影响下,本土科学技术的探究发现和进步全面迟滞,甚至落后于西方。

当然任何学术都是可以交流的,中国的四大发明可以影响西方,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垫脚石。当然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可以影响我国,改变我国的学术研究方向。

马克思的《机械、自然力和科学的作用》:“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级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且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成为了科学复兴的工具。”

我国人自从法显和玄奘敢于献身求法外,是不会主动去学习的。在明朝末年,西方的传教士就来中国传教,顺便将西方的科学理论和先进技术带到了我国,这就是所谓的西学东渐。

民国大师为什么这么多?

利玛窦


利玛窦来到明朝传教,顺便带来了西方数学家欧几里得的数学专著《几何原本》,而且他制作并印行《坤舆万国全图》;汤若望带来了西方先进的天文知识,改进了本土传统的天文学知识,而且将有误差的传统历法改正,编写新的历法。今天的农历就是沿用了汤若望编订的历法。

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为本土学术的发展进步带来了一丝希望,注入了新鲜血液。可是无奈的是西学东渐的风刚刮起来,就迎来了保守势力当头一棒——闭关锁国。

雍正时期因为礼仪之争,清廷下令禁止天主教,不许国人信教,驱逐传教士。乾隆年间只允许一口通商,西方和东方学术上的往来基本上断绝。本土科学技术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

这些做法导致我国的科学技术和学术发展无法进步,本国已经不是产生和滋养科学技术的良好土壤了,是科学技术和思想进步的沙漠,是君主专制疯狂生长的沃土。

鲁迅先生《华德焚书异同论》认为:德国的希特勒先生们一烧书,中国和日本的论者们都比之于秦始皇。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的思想的……但是结果往往和英雄们的豫算不同。始皇想皇帝传至万世,而偏偏二世而亡,赦免了农书和医书,而秦以前的这一类书,现却偏偏一部也不剩。


民国大师为什么这么多?

鲁迅

在鸦片战争爆发前,我国的科学理论和技术不成体系,根本无法与西方比较。西方先进的近代科学技术知识体系在我国学术上是一片空白。

我国自鸦片战争后,国门打开,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但是清政府了解西方极其被动的,而且向西方学习也是极其被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中有些人意识到必须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甚至在1872年派遣了第一批留美幼童。

真正让清政府意识到不得不全面向西方学习还是在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和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后。

这个时候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进行教育改革,而且开始公费派遣留学生。至1907年,留日学生总数达一万五千人。1909年,部分国家退还庚子赔款用来修建学校、医院和资助留学生。

民国大师为什么这么多?

列强瓜分中国


民国的大师就是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公费留学生和庚款留学生,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接受过西方先进的高等教育。可以说民国的大师都是清政府培养的,也可以说是西方培养的。

这些留学生在国家危急存亡,民族生死攸关的时候出国留学,他们身上更具有使命感,所以学习认真踏实。大师们中有很多人都有真才实学。

陈寅恪:“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当时大师们系统性的接受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的洗礼,学习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思想等知识。大师们已经是用先进知识武装起来的巨人。

当他们来到本国,行走本国的学术荒原上,看到的是寸草不生,看到的是风沙肆虐,看到的是一片荒凉。他们下定决心要改变这片荒原,知识赋予他们力量,民族赋予他们力量,时代赋予他们力量,他们浑身都是力量。行动吧,巨人们,这是属于你们的时代。

他们用先进的理念耕耘于三尺讲坛,要桃李芬芳,培育一代新人;他们用如椽的巨笔呐喊于报纸杂志,要扫清阴霾,唤醒世间民众;他们用浩繁的知识探索于自然,要经世致用,掀起学术高潮。

他们耕耘了几十个春,他们呐喊了几十个秋,他们探索了几十个寒暑。再回头一看,荒原不见了,那里绿草丛生,春机昂扬,生机勃勃。

民国大师为什么这么多?

林徽因


一座学术大厦早已打好了根基,建设了框架,屹立在古老的土地上。这是多么的宏伟,这是多么的璀璨,这是多么的挺拔。这是巨人们的杰作,是永世长存的建筑,是人们向往的地方。

这些巨人们被称之为大师,他们是民国的大师。大师们在我国学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的一笔,大师们填补了很多我国学术上的空白,大师是许多学科的奠基人,为后来的学术探究铺好了道路。大师们的贡献和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其次,民国为大师们集体出现提供了舞台。因为民国的军阀不懂教育和文字狱,大师们的待遇非常好。

清朝灭亡,专制皇权被扫进历史垃圾桶,意味着传统的秩序体系的崩溃,为新生的知识和思想的传播与生长除去了障碍。

民国大师为什么这么多?

民国疆域

民国的诞生是从古未有的事,为一切不可能不可为的事创造了可能可为的局面。所以大师们从事的是以前的人不能做不敢做的事,没有人会去限制他们,没有任何一种思想能够阻挡大师的脚步。

大师们在民国的舞台上,或低头苦干,或嬉笑打骂,或钻研探究,留下了一幕幕传奇的画面,风骨桀骜,凛然不屈。

而且民国的时候军阀混战割据,没有心思会操心文人们、大师们的批评。而且一旦他们不善待读书人,恐怕会被其他军阀抓住把柄,留下笑柄。

民国的军阀都是行伍出身,不懂很多的事。但是他们确偏偏要面对这些事,比如对教育、财政、外交等等领域。

军阀们也有自知之明,不敢搞外行指点内行的事。对于很多岗位重用一些有才学的人,唐绍仪做民国第一任总理,顾维钧处理外交,梁启超做财务总长,蔡元培做北大校长,张作霖重用王永江,韩复渠让梁漱溟做乡村实验等等。

民国大师为什么这么多?

梁启超


而且军阀们懂得只有教育才能救国兴国的道理,不缺欠教育经费。他们很多善待大师,也是为了给自己留下礼贤下士,使贤任能的名声。

而且民国大师的待遇也是非常高的,是当时行政人员的好几倍。

根据1927年发布的规定显示教授工资是180到600元,大学老师平均220元,中学老师平均120元,小学老师平均30元而工人则是差不多15元,那个年代警察一个月八元,县长一个月20元,国立小学老师工资40元。

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400块钱一个月,蔡元培北大校长一个月600元,还有很高的稿费。民国的教授,一年的工资就可以轻松在北京买一套四合院。

这样优厚的待遇让民国大师没有生活琐事之忧,不用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事奔波劳碌,便将用心于学术或者是教育。

还有就是民国时期,也是世界学术大爆发的时代。

在那个时期世界上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研究成果井喷式产生,比如相对论,量子力学,细胞学说等;一大批世界顶级科学家诞生,比如

爱因斯坦、波尔、居里夫人、波恩、普朗克、薛定谔、狄拉克、海森伯、冯.诺依曼和德布洛意。

民国大师为什么这么多?

爱因斯坦

民国同时期的世界本就是一个学术的激荡的时代,民国时期的大师和留学生就可以在这样学术背景下学习成长。

大师们可以接触世界顶级的学术研究成果,跟世界顶级的科学家交流,向他们求教,所以大师们所获得的知识是其他时代的人无法汲取的。

大师们已经远去,但是大师们的精神和风骨长留世间,如春风般滋润后世人的灵魂,如惊雷般鼓舞着后世人的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