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國人工智能100人

2019中國人工智能100人


圖靈是第一

出生於1912年的阿蘭·圖靈自小就是個行為怪異的孩子,上學時不看書、不聽課,所有數學定理都靠自己推導,成績時好時壞。但憑藉在數學上的獨特天分,圖靈順利的考上了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學習數學。

1937年,圖靈發表論文《論數學計算在決斷難題中的應用》,描述了一種可以輔助進行數學研究的機器,成為了現代計算機最早的概念模型。而更被人們所熟知的,是其1948年在哲學雜誌Mind上所發表的論文《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計算機與智能)》中所提到的“圖靈測試”——用來區分機器能否在智力行為上表現得和人類無異。

“機器能否獨立思考?”圖靈在這篇論文的開篇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70年後,人們仍然在不斷尋找答案,不太一樣的是,在探求人工智能的道路上,出現了許多華人的面孔。

中國僅次於美國處在第二梯隊

在當今的人工智能領域,稍有關注的人都能夠隨口說出好幾位華人科學家、企業家,他們有的就職於高等院校、有的主導企業研發,還有許多自立門戶,投身於人工智能的創業。

關於人工智能產業未來的規模,就不用說了,沒有限量,無法統計(任何統計可能都是不準確的)。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人才是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

截至2018年底,全球共有367所擁有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學校,全球新一代人工智能領域專業人才數量超過190萬,中國僅次於美國處在第二梯隊。

人才有各種各樣的,人能盡其才則百事興。


正位凝命

有人說,人的一生有三條命:生命、天命、使命。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歷史中,擁有使命的人應該不少。春秋時期的孫子可能是因為肩負了和平的使命,著出孫子兵法;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周遊列國,一直不厭其煩地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雖未果;諸葛亮六出祁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雖亦未果。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人工智能為此能做點兒什麼呢?值得期待。

人工智能的意義就像其規模一樣無法亦無須繼續言表。反正是,大了去了。

影響力是因也是果,是果也是因,以此為演繹過程歸納應該不失為一種方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