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商鞅在秦孝公死後想逃離,改革對國有利,對一部分人無益嗎?

大馬哈魚12


作為高中時期校級歷史學霸,我最喜歡的一冊歷史,就是選修課《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在講王安石變法的時候,有一句話讓我十分震動“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這句話也堪稱整本書的一個總結,任何一個變法者都必須有這種大無畏的精神,才能勇往直前,如果沒有,那樣的變法最終只能失敗。

商鞅變法無疑是中國歷史上較為成功的一次變法,只不過商鞅個人有點慘,在變法完成後,由於變法措施觸動了太多的人利益,最終慘死,就當時而言,商鞅的口碑也並不算好,這大概也是所有勇敢變法者的必經之路吧!

商鞅變法最大的亮點就是改變秦國過去的世卿世襲制,通過獎勵軍功,鼓勵農耕讓更多底層人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從而調動人的積極性。戰國四名將之首的白起,就是平民出身,後來通過軍功逐漸被提拔,最後擔任武安君,為秦國的軍事擴張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而世卿世襲的弊端就是一些無能者佔據要位,比如趙括明明只是一個紙上談兵的官二代,卻受其父的影響,能夠直接率領幾十萬的軍隊,後果是可想而知的。

總體而言,商鞅通過捆綁軍功和爵位,極大地調動了士兵的作戰積極性,打擊了原來貴族的特權,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秦國的政治框架。所以,以前那些什麼都不用做的貴族,現在想要保住自己的地位,也要上戰場殺敵,這些人是最痛恨商鞅的。

當然,實際上想讓商鞅死的,絕對不止貴族,還有那些平民。

很多人問了,商鞅變法給了平民上升的機會,為什麼他們還要恨商鞅呢?通過軍功獎賞平民只是一種激勵措施,有的人比較冷,他不一定被這種激勵所感召,怎麼對待這種死豬不怕開水燙的老百姓呢?

商鞅以《法經》為藍本,制定了戰國時期最為嚴苛的法律《秦律》,通過這部法律,商鞅將什五連坐制度推廣開來,所謂什五是將平民按照戶數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他們都是秦國發動戰爭的兵源,一旦前線打仗,秦國就可以通過什五把老百姓集結起來,在長平之戰的關鍵階段,秦國能夠調動幾十萬的大軍,就是依靠這種制度。

所謂連坐就是,在什五中的人,一家犯罪,其他家沒有舉報,那麼一起受罰,這種組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加強什五組織的團結,弊端也是很大的,什五中的各戶都跟防賊一樣防著別人。

在這樣強大的法律構架面前,簡直就是人人自危,以“秦法”治國,難度係數還是挺大的,這也是秦國在統一六國之後,為何短短十幾年就被推翻,那是因為其他各國的人實在受不了秦國的法律。

基本可以說,商鞅變法是一個對國家有利的變法措施,但是對整個秦國的人也是一個挑戰,因為每個人都比以前活得更累,打個比方,老師讓你好好學習,肯定是對你有利的事情,但是你為什麼不去做呢?自然是因為累啊!

讀書的時候大家都討厭那個打你,罵你讓你學習的老師,等到畢業以後一事無成才想起,當初要是聽老師的話,好好學習就好了,在若干年以後,人們才意識到商鞅為秦國所作出的貢獻,所以商鞅的個人形象又被無限誇大,他的改革措施也都受到熱烈的吹捧。

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就商鞅變法的內容來說,大多數都是將李悝在魏國變法的成果因地制宜的搬運到秦國,只不過最後秦國取得了統一的成果,對商鞅的評價也應該有一個較為客觀的態度。

就當時的環境來說,儘管在商鞅變法後秦國迅速發展壯大起來,但是支持商鞅進行變法的秦孝公一死,秦國苦“商君”久矣,所以群起而攻之,商鞅被逼無奈,造反不成,兵敗被車裂而死。

秦孝公的繼位者秦惠文王作為秦國的第一個王,並不是一個昏庸之輩,也是一個很有思想的人,他可以說是商鞅新法的集大成者,商鞅變法的時候,為了立威有一個“南門徙木”的成語,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拿太子立威的做法,也就是在秦惠文王還是太子的時候,觸犯了法律,商鞅藉機拿他開刀,為商鞅新法的推行帶來很好的效果。

但是這個舉動也讓秦惠文王在擔任太子期間吃了不少苦頭,後來繼位的時候,他也深知,保商鞅無用,殺商鞅反而更能促進秦法的推行,連法律的制定者都死於這個法律之下,可見這個法律的強悍程度。

所以,商鞅之死,是在完成了歷史使命後,“以身試法”,使得秦法又進入一個新紀元。


史論縱橫


擋人財路,如殺人父母,你說這仇大不大!

我翻了翻歷史書,找到了答案。

變法觸及到貴族的利益,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秦孝公死了,商鞅就沒靠山了,他得罪了秦國所有貴族。

之前貴族殺人放火的,自己地盤上誰也管不著,現在商鞅都要管。

之前封地上所以平民都是貴族私有財產,打仗功勞都是屬於貴族的,現在呢,都屬於平民自己的。

懲貪是一個改革必備的吧,看過紅樓夢就知道大家族日常開銷多大,銀子是個好東西,可不會生崽,靠那點薪俸,夠幾個人花的。

看看西藏,平民是貴族老爺的私有財產,秦朝也差不多吧,在那些貴族眼裡,貴族平民是兩個物種好不好!

秦國是個股份無限責任制國家,秦孝公是董事長,其他貴族是股東,商鞅是職業經理人。

可這個職業經理人夥同董事長給基層員工謀福利,公司越做越好,越做越大,可股東還是得到那點分紅,你是股東,你幹不?

終於,董事長翹辮子了,繼承人是站在你們這邊的,如果你是股東,你要不要開除這個職業經理人。

後來的事就好玩了,這個繼承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職業經理人開除了,可制度沒變。是不是給員工發點股權。

最後,秦國從股份公司,變成了家族生意。

最後的最後,變成了由秦始皇掌舵的個人獨資公司。





顏醜文良吖


首先商鞅在秦孝公死後,不是想逃離,是不得不逃。原因有以下幾點:

1、但凡改革變法,必然觸動一部分人的根本利益。其阻力來自民眾的習慣勢力,更來自宗親貴族的反抗和破壞。商殃對太子的師傅公子虔割了鼻子,給公孫賈臉上刺了字,並且殺了祝懽,可以說這樣就把握太子系政治權力和威權形象損壞了,等太子繼位,不清算商殃才怪呢!

2、商殃的變法,很大一部分依靠嚴刑峻法來執行。太子繼位後,公子虔等人誣告商鞅造反,派兵捉拿,商鞅逃到邊境,想找客店住宿,由於沒有“證件”,店主人不敢讓他留宿。並且說這都是商君的法令規定,否則店主人是要犯罪人,連商鞅都感慨,變法的危害竟然害到自己頭上了。

3、不聽從趙良的苦苦相勸。趙良用原秦國宰相百里奚為例,說他走路不用車子,夏天不打傘,也沒有全幅武裝的警衛隊,從而正面規諫商鞅把受封的十五座城池歸還國家,從而退隱山林,找個僻靜地方耕田為業,和本族父兄搞好關係,但商殃就是聽不進良藥苦口。

4、商殃已經掉進權力陷阱。大肆修建宮殿;每逢出門,用重兵、大力士做保護;貪戀商、於一帶的富饒;迷戀秦國權力的榮耀等等。

所以說,商殃沒有跳出其他變法者如吳起、兆錯等人的宿命,最後的死也就不足奇怪了。


歷史文化的長廊


首先需要明確一點,改革改革,改的誰的法?革的誰的財?所謂改革,就是改變現有的舊制度,重新分配社會資源的一種方式。既然是重新分配社會資源,那麼必然會觸犯一部分人的利益,主導改革的人,也必然會被利益受損者記恨。

商鞅最大的問題不在於他得罪了哪個貴族,而在於他得罪的是他需要效忠的君主,也就是秦孝公的太子,未來的君主——秦惠文王(就是《羋月傳》裡女主的夫君大大)

商鞅變法初期,需要遷秦國國都於新都咸陽,這一舉措需要遷秦國富戶貴族於一城,便於統治者對這些人的統治。但也必定觸犯一部分人的利益,果然在這些人的鼓動下,太子帶頭反對商鞅的政策。這對變法極為不利。

一面是自己的骨肉至親,一面是自己的政治理想。秦孝公在抉擇後選擇了一個折中的辦法,處罰太子的師傅。這樣即不會傷害自己的骨肉,也變相支持了變法的執行,但同時也將太子和商鞅的仇恨深埋起來


商鞅變法成功後,有人勸過他收斂下,緩和和儲君的關係。但估計商鞅此時已經志得意滿,錯過了這一大好機會。最終當孝公離世,儲君即位,商鞅遭到清算自然不得不逃離。最終在流離路上投宿夜店,因為自己身上沒有身份證明(這也是商鞅變法的政策之一)而無人收留,最終為追兵捕捉,處以車裂之刑

商鞅人雖然做的失敗,但是變法的內容卻是大大有利於秦國,秦惠文王也不是昏君,故即位後續商君之法,最終秦國力強盛,一統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

商君得其法卻失其人,現思之仍能給我們警醒。什麼人應該得罪?什麼人不該得罪?什麼人得罪後需要緩和矛盾?什麼人得罪後需要斬草除根?商君聰明一世卻誤此一時,值得為我等後人誡

我是“薛小玉的書房”的歷史領域創作人薛小玉,希望我的回答能給您幫助,也歡迎關注我的主頁分享新鮮的歷史知識和時政要聞。謝謝!


薛小玉的小書房


掌握國家命運的只在少數人的手裡。

秦孝公下《求賢令》讓天下有志之士,入秦。尋求強秦之道,願共分天下。對函谷關外的學子簡直是極大的誘惑。

衛鞅從魏國到秦國,也是一路考察民情,尋求秦國現有弊端及未來改革之法。衛鞅和秦孝公深入的交流,得到秦孝公的全力支持。衛鞅為了變法的有序進行,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最重要的是開始,要取信於民。就有了轅門立柱的故事。

衛鞅不能確定新法令的推行效果能怎麼樣,於是決定搞一回普法宣傳,也是為了摸摸下面的底,做到心中有數。衛鞅在國都的集市南門立下一根長三丈的木杆,下令說有人能把它拿到北門去,就賞給十金。這對普通人家就是鉅款了,事情太簡單,賞金很豐厚,群眾很古怪,沒人動手去搬。衛鞅於是又說:“能拿過去的,賞五十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一個人拿著木杆到了北門,立刻獲得了五十金的重賞。這下秦國人民都明白了,衛鞅說話是真算話。於是衛鞅才下令頒佈變法法令。

取信於民就是為了改革。自古改革派和保守派永遠是敵對的。以衛鞅為代表的改革派和秦國舊貴族為代表的保守派,不斷的進行對決。舊貴族的利益受到損害,他們就私下裡鼓動太子,太子嬴駟在舊貴族的鼓動下觸犯了商鞅之法,民眾憤慨,等著衛鞅的處理結果,太子儲君,自然不能傷害,只能處罰太子身邊的人,太子太傅公子虔被割掉鼻子,太子的老師公孫賈臉上刻了字。這樣做還不如直接一刀來的痛快,仇恨算是埋下了。衛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壓倒了舊貴族的勢力,建立新都咸陽也是為了分化舊貴族的影響力。

在功成名就之時,衛鞅被分封到商地,後來人稱為“商鞅”,商鞅出門很講排場,兵甲衛隊,浩浩蕩蕩,好不氣派,商鞅在權力的漩渦中難以自拔,在秦國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在秦孝公去世後,舊貴族全力的反撲,商鞅沒有了依靠,自然想著逃跑,畢竟新登基的秦惠文王就是先前的太子嬴駟。太子嬴駟登基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穩定。而舊貴族這時候發難,罪魁禍首就是商鞅,秦惠文王明知道商鞅之法為秦國的強盛功勞不可泯滅,國家命運只能少數人掌控,為了上層的穩定,只能殺掉商鞅。

總結幾點,商鞅被殺原因。

第一,觸犯秦國舊貴族利益,若沒有秦孝公支持,商鞅已經失敗了。

第二,商鞅貪戀權力,不能功成身退,更不會緩和與舊貴族的矛盾,或者未來統治者的矛盾,畢竟未來的秦惠文王不是自己的支持者。

同時期的楚國也在進行變革,楚悼王支持吳起變法,也是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但是楚悼王不長命,早早的就死了,這時候舊貴族把吳起給殺了,如果秦孝公不長命,商鞅的結局也是一樣的。


我是曹誠少年,願你順心康健。


曹城少年


商鞅變法成功:秦國變法十年實現大治。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了發展,軍隊的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封建國家,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商鞅失敗:作為改革者,被施以酷刑慘死。

1、商鞅的變法是效仿魏國李悝的變法,而李悝終身受到了魏王尊敬和重用。並壽終正寢,他作為商鞅的榜樣,成為商鞅全心全意為秦國變法的動力之源。

2、秦國變法易於其他列國,也是商鞅的幸運之處。說白了,其他列國的保守勢力根深蒂固,並且普遍少有危機意識,所以變法阻力極大,一般都不會得到成功,而只要變法不成功,保守勢力對變法者的仇恨就不會特別大。比如說魏國的變法,雖然有很大成效,但是並沒有完全剷除保守勢力,所以變法者也就沒有被殺。而楚國的吳起變法幾近成功,所以吳起最終慘死在先君的遺骨旁。則商鞅的命運在他開始變法那一刻起就已經能夠預料了,而秦國的命運也是可以預料的。

3、商鞅有治國之才卻沒有謀身之智。對於治國來說,要剷除保守實力,實行新的治國方略才能實現大治;對於謀身來說,要平衡各方面的勢力以防止與他們為敵而對自己不測。在這方面考慮上,商鞅採取了一邊倒的策略,即完全倒向國君,這是商鞅政治上的幼稚之處,同時也是他治國的偉大之處。

4、作為千里馬,商鞅是幸運的,他遇到了自己的伯樂。秦孝公的全力支持,成為了他變法成功的現實力量。這一點也使商鞅能夠全無後顧之憂,一心一意變法。成為了他變法成功最主要的保障之一。

5、商鞅變法成功了,商鞅卻失敗了,這是必然的。原因在於,變法成功是要付出結仇的代價的,如果不結仇,就無法變法成功,而如果結仇,自身就難以自保,這是一個極為矛盾的事實。所以歷史只可能有兩種結果,即“商鞅變法失敗了,商鞅卻沒有失敗。”或“商鞅變法成功了,商鞅卻失敗了。”根據上面的四條原因來推斷,不難得出結論,歷史一定會選擇後者。





阿抖講歷史


商鞅在奏孝公在位時,通過變法,使秦國越來越強盛,並得到了秦孝公的賞識。然而,好景不長,商鞅在位諸候後,秦孝公英年早逝,商鞅失去了秦孝公的保護,地位岌岌可危,因為他的變法嚴重地打擊和削弱了秦國舊貴族的勢力,秦孝公一死,商鞅就受到了包括太子嬴駟的老師公子虔在內的守舊勢力的瘋狌報復,遭車裂之刑。商鞅死了,但秦法存,各項政策仍執行,正是因為變法,為秦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青青兒寶媽


首先商鞅不是想逃離,而是已經捉拿他了,他才逃命。改革確實對國家有利,但是卻傷害了很多貴族的利益。但是最關鍵的是因為秦惠文王繼位。他和他的老師都恨透了商鞅。當秦檜文王有權利在手,可想而知商鞅的命運。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改革就是社會利益再分配,必觸及一些人利益,改革又有自上而下特點,領導支持很重要,秦孝公死,商鞅遭殃。


澮水岸上


變法執行過程就是個清理掃除運動,肯定有博殺、有傷害,一旦失去後臺疵護、死路一條!一二千多年過去了,商鞅在民間的名聲,改成稱作禍殃。究其根源殺人太多、殘酷至及。三字經中有鞅決囚、渭水赤句。關中民間罵人俚語你招禍遭殃一一即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