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司马懿相比较,你更欣赏谁的智慧?

菩提非树LW


诸葛亮与司马懿相比较,我更欣赏司马懿的智慧,治国理政,军队的管理,人才的选拔等方面可以看出司马懿的智慧远胜于诸葛亮。

诸葛亮在用人方面不及司马懿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看,诸葛亮为什么会心力憔悴致死,原因很简单诸葛亮事必躬亲,这对于诸葛亮的北伐来说却是是一个保障,但是蜀国的人才队伍得不到锻炼,导致蜀国官员过度依赖诸葛亮,诸葛亮一死蜀国除了姜维,真的的可谓江郎才尽。而反观司马懿,虽然没有诸葛亮那样集权,但是也在积极推进九品中正制,所有到后期魏晋时期人才不断,这也为了晋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取得的成就司马懿远超诸葛亮

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处境进行对比,诸葛亮的外部环境可以说是十分优越的,要知道刘备、刘禅父子是十分信任诸葛亮的,并且蜀国的官员都十分的崇拜诸葛亮,所以诸葛亮做事情基本上没有掣肘,反观司马懿曹操、曹丕、曹睿等等曹氏宗亲都十分提防司马懿,并且处处掣肘。然而诸葛亮没有为蜀国开疆扩土,反而越大越穷。但是司马懿呢虽然处处掣肘,但是让魏国成三国中后期处于压倒性优势,到最后统一全国,所以从历史功绩上司马懿远超诸葛亮!

从为人处世、取得成就,选人用能方面司马懿的智慧远胜于诸葛亮,但是从文学成就、道德制高点上看诸葛亮远胜于司马懿,但是在战乱纷纷的年代,文学成就道德制高点不是智慧的体现。


权权赤子心


诸葛亮和司马懿可谓是将遇良才、棋逢对手!两人战场上斗智斗勇精彩不断!特别是上方谷一战,诸葛亮的聪明才能发挥到了极致!然而天不助蜀,魏不当灭!晴天一声雷!扑灭了熊熊燃烧的大火!使得司马懿父子得以生还逃脱!比司马懿智慧更胜一筹的诸葛亮只有心灰意冷无奈的离开了人世间!能屈能伸、奸诈的司马懿终于笑到了最后!



泰安方圆


三国后期能说得上精彩的部份那就是孔明六出祁山了,而这时期并不出名的司马懿登场亮相,诸葛亮与司马懿二人更喜欢谁?就我个人而言,不同的年龄段的人生旅历有着不同的价值观。

三十岁前特喜诸葛亮,记得在七三年这个文革的年代,被打入“封、资、修”的“封”的古籍四大名著中有“真三国、假封神、无稽水浒、大话西游”,这四部都被列入严禁阅读的书籍,偷阅者有可能被列入“牛鬼蛇神”的行列而被批斗,当时三年级的我,却阅读了这四套文不加点的清未民初版的小说。

到现在还记得看到星落五丈原是是在那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在被窝里看到孔明之死,而这时收音机里刚好播放着《长征组歌》中的爬雪山过草地这一段,在被窝里因诸葛亮之死而抽泣。

但过了三十岁后,越来越看轻诸葛亮了,特别是现在。六次祁山较量中,诸葛亮五胜一负,看数据似是诸葛亮远胜司马懿,但孔明有四胜只能算不伤司马懿肋骨的小胜,还有一胜也可能是司马懿为除去张郃而故意让诸葛亮的中胜,而司马懿的那一胜则大伤诸葛亮的骨干将领,可谓大胜。

概括来说,司马懿对阵诸葛亮是任你使出浑身解数,我自岿然不动。正因司马懿以守为攻,才使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寸土,骗得后人泪满襟”。


正理歪道


只从军事方面来说

一、陈寿说诸葛亮“应变战略,非其所长”,这是有前提的。

所谓“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这确是实情。倘若成功,陈寿兴许已经写季汉书了,哪里还有曹魏和司马拼命找借口的空间。按这个战略目标,诸葛志向太高,所求太多,确实是失败的。即以战役论,初出祁山的首战在天时地利人和互相凑合的情况下仍然战败,不能不说确实是诸葛将略还不够强,不然这一仗是有可能赢的。当然绝不是子午谷那种打法。然而首战既败,以后再出,就再没有那种气势和人望。但在这个层面上,诸葛的对手实在是整个曹魏,随便拎出具体哪个人来,都是不够看的。

二、蜀汉小,曹魏大、所以蜀汉一时强盛,曹魏仍能以庞大国力慢慢拖垮之。于是司马懿采取守势,不是打不过诸葛亮,而是因势利导,选择最佳策略。

这种说法最近经常能看见。而且从后世逆推,也没什么问题。甚至成了一种政治正确。正好像诸葛亮也知道打不过曹魏,但一味坚守更不行,只能以攻代守一样。看上去都有道理。然而还原到具体环境里,其实是有问题的。诸葛亮每出全师,事必躬亲,鞠躬尽瘁,六年就把自己活活累死。绝不是想以攻代守抻长线,只是客观上起到了以攻代守的作用。司马懿也是一样。

我们说六出祁山,但从蜀汉方数,大的军事行动只有五次。《演义》里多出的一次,即蜀汉四次战役之前,曹魏的反攻。曹真和司马懿双向齐出。这一战在魏蜀双方,记载都极简略。似乎只是天降霖雨,不成而返。实际上它从发起到结束,都不是那么简单。

是时曹魏东线大将曹休已死,曹真和司马懿是曹丕一系里唯二掌兵权的重将,全部压到蜀汉。龟孙子才想跟你采取守势。然而后果是战无寸功,反倒挂了大将曹真。曹真和曹休是曹丕交给曹睿辅政四臣里仅有的两个宗族,至此全挂了,即使是非战之功,影响仍然是相当深远的。

而诸葛亮北伐第四次战役,就发生在此后。这时候曹魏其实非常需要一场胜利来一振颓势,而无论庙堂戎旅,反对声音都很高,庙堂之上曹真刚挂曹植就写信给曹睿,教育曹睿还是自家人信得过。戎旅之中司马懿部将都直接说出“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的话。

这种情况下司马懿要能打赢诸葛亮,孙子才不去打。事实上也打了。怎么样?一败涂地!要不是李严扯后腿,四次战役最后怎么样还不好说。所以【采取守势,用庞大国力拖死诸葛亮】压根不是其时曹魏制定的国策,更没有【拖下去能拖死诸葛亮】的觉悟。

曹睿能支持司马懿不打,连曹睿本身都是要担负一定风险的。但现实如此,敢跟诸葛亮刚正面就是输。守虽然丢脸,总比输好。曹睿和司马懿后来的乌龟战略,完全是被诸葛亮打出来的结果。换言之大写一个字,怂!所以虽然客观上曹睿和司马懿也确实拖死了诸葛亮,但单从双方高下来说,明眼人都一望可知。





虎翼说


这两位在三国历史上都是一代名臣,分别辅佐的不同的君主,一个辅佐刘备、一个辅佐曹氏,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司马懿和诸葛亮我更喜欢或者说欣赏谁?我国经过理性的分析的话我更加喜欢司马懿!

之所以喜欢司马懿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司马懿更加符合历史的真实性

诸葛亮自从南阳卧龙岗出山,可谓说一路无敌的状态,火烧赤壁、七情孟获、六出祁山等等。感觉他就是一个神无所不会、无所不能,历史上真有这么完美的人吗?司马懿的表现就更加符合人性,他由于时运不济而选择韬光养晦、和曹爽的争权逐利、他隐忍、他坚强、他从不妥协,他的奋斗精神以及在大环境下的生存本领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2、工作成绩

诸葛亮的工作成绩不容置疑是伟大的,他帮助刘备三分天下建立蜀国。但是他的表现过于杰出导致他死后就后继无人,蜀国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出现了。这也说明了诸葛亮当领导管理方法是有问题的,他不善于培养接班人,他只相信他自己而不会授权。司马懿就不一样了,魏国大将如云、谋士如山比比皆是,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军擒斩孟达,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3、教育下一代的情况

诸葛亮的后代子孙都是默默无闻,想来可能,为富贵不过三代,聪慧也不过三代吧,因此诸葛亮的子孙们都没有身居要职。公元263年,司马昭(司马懿的儿子)分三路大军共计十五万伐蜀,其中邓艾偷渡阴平,并且在绵竹地区打败诸葛瞻父子(诸葛亮的子孙),二人均被邓艾杀害,诸葛瞻死前曾说:外不能治军,内不能管制黄皓,死后也无脸面见先帝。通过这个事可以发现诸葛亮的子孙和司马懿的子孙不是一个重量级。最后司马懿的子孙司马炎建立的东晋,三国时期宣布结束。





书一本话一堆


  • 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有大智慧的人,都是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都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仅就智慧方面来比较,我认为诸葛亮更值得钦佩。
  • 首先,起点不同,诸葛亮的起点更低,相比较取得的成就更了不起。
  • 诸葛亮投靠刘备时,刘备就新野这么一个地方,军队也很少,正是因为诸葛亮的加盟,刘备集团才有了后来的三分天下。而司马懿所在的曹魏集团,主要是曹操打下的基业,司马懿在曹魏崭露头角之时,曹魏的版图已经基本完成。
  • 其次,所在阵营实力不同,蜀国国力三国最差,诸葛亮基本是强撑着怼曹魏。
  • 诸葛亮所在的蜀国,在三国时期人口最少,国土面积最小,综合国力最弱。而魏国则在三国时期国土面积最大,综合国力最强。诸葛亮真的是在为难为之事,能在北阀中取得一定成绩很了不起。
  • 再次,诸葛亮是攻方,司马懿是守方,攻城为下的道理告诉我们,战争中主动进攻的一方往往很吃亏。特别是蜀国的北阀之路更是行路难难于上青天的四川和陕西的出入通道,司马懿就更占优势,而诸葛亮用弱小国力、在占尽劣势的情况下,强撑着完成一次次北阀,还没有吃什么大亏,足见诸葛亮更加高明。

战国曲士


更欣赏诸葛亮,因为诸葛亮各方面都胜过司马懿:

1,诸葛亮是以益州一州的实力在对抗背后是整个最发达的北方的司马懿,打了个平手;

2,诸葛亮的职业道德胜过司马懿,因为诸葛亮全力在辅助一个能力不怎么突出的刘禅,并没有取而代之,而司马懿却扶植后代篡夺了曹魏的天下;

3,诸葛亮的成就远超过司马懿,诸葛亮有著名的隆中对,有关于如何平定南中的攻心术的探讨,而司马懿没有留下任何正面的文化遗产。


白鹤林小酒馆


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三国时期的智者。对二人我偏向喜欢诸葛亮,他不仅是千百年来国人智慧的化身,更重要的是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德。

他们都是谋略家,但孔明是阳谋,后者司马氏尽是阴谋。遇弱者踩踏,遇强者装“蒜",几起几落吧。“晋宣尸居魏臣殆"就是后人给他的真象写实。


严汝祥


襄阳隆中是明代才开始建的诸葛亮纪念地!诸葛亮从来也沒在古隆中住过!

2013考古成果显

司马懿章也发现

卧龙寓居已不见,

襄阳多次把城迁。

现襄阳城是阴宅,

刘表族坟里面埋,

对照阴宅找卧龙,

亮家不在古隆中。





隐居黄山


更欣赏司马懿。

论战术,孔明先生较强。

论战咯,司马懿更强。

司马懿赢在发展后备力量和屯田上,计之深远;

诸葛亮输在忽略了培养人和用人方面,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进行多次讨伐战争,直至将蜀国拖垮。240多万的人口,官兵占70万人,民众赋税压力巨大,严重违背了强兵先富国、强国先藏富于民的治国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