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資管時代 公募基金改革動向值得關注

對於券商來說,2020年初,券商資管規模為9.35萬億,而在2017年一季度這個數字為18萬億,3年間,券商資管的規模幾近腰斬。

大資管時代 公募基金改革動向值得關注

大資管時代 公募基金改革動向值得關注

規模下滑的背後也是行業發展的困局,券商資管去通道化後的出路在何處?而隨著券商資管的大集合產品“公募化”,券商資管的發展方向逐漸清晰,擁抱主動管理、大力佈局公募產品線,將是未來趨勢。

券商資管變局:擁抱主動管理 公募化駛入快車道

顯然,2016年以來監管層出臺了一系列降槓桿、去通道等政策,以及2018年資管新規落地後打破剛性兌付、規範資金池業務、引導行業去嵌套,對資管行業業態起到了重塑效果。

2019年券商資管業務營收數據的變化,或給出了業界尋找答案的方向:券商資管公募業務正在逐漸走到臺前。市場人士認為,券商資管從公募業務破局有其優勢。

“目前已有十幾家券商資管獲得公募基金牌照。券商資管可以充分利用公募基金業務的牌照優勢,降低銷售門檻,通過做好公開業績進一步做大規模,獲取較為穩定的管理費收入。另外,目前銀行和信託的一些產品的銷售門檻已經降得非常低,如果券商資管產品動輒還是幾十萬的門檻,根本無法在市場中競爭,而公募化的改造正好可以解決投資者投資門檻的問題。”有北京地區券商分析指出。

去通道並且擁抱主動管理無疑是券商資管2020年的主流路線,但2020年還有一項不可錯過的資管業務機會,便是參與上市公司定增投資。

事實上,在上一輪上市公司定增的黃金時代裡,券商資管獲益不少,其中部分專注於定增的券商資管一度還形成了業務特色。“券商資管參與定增有多重優勢,券商自身的投研體系以及投行資源能夠讓券商更好地獲取和判斷定增項目資源。”國商信聯的專家表示。

明確基金公司作為特定機構投資者之一

3月18日,上交所發佈《特定機構投資者參與證券投資基金申購贖回業務指引》,引起市場關注。為了規範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申購、贖回業務,滿足特定機構投資者資金配置需求,根據相關規定,上交所對《特定機構投資者參與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申購贖回業務指引》有關條款進行了修訂。

《指引》明確,特定機構投資者是指經基金管理人申請並經上交所認可,可以直接向基金管理人申請辦理基金申贖業務的機構投資者,包括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保險機構、基金管理公司以及上交所認可的其他機構投資者。此外,《指引》還明確了特定機構投資者可以直接向基金管理人申請辦理ETF、貨幣ETF、黃金ETF以及上交所認可的其他基金申贖業務。

國商信聯的專家表示,此次修改一點非常值得關注,即將聯接基金改為基金管理公司,或許意味著未來公募基金中基金(FOF)也可以參與ETF一級市場的申購贖回。此外,一位ETF基金經理表示,相比之前,《指引》明確了特定機構投資者的主體,範圍更為清晰,尤其是明確基金公司作為特定機構投資者之一。

業內人士一致認為,新《指引》根據跨市場ETF業務變化做了調整,有利於提高市場有效性。

年內逾50位基金經理去職 近三年同期最高

數據顯示,截至3月18日,今年以來共有42家基金公司發生過51起基金經理離職事件。相比之下,2019年和2018年同期分別只有37家和26家基金公司發生過基金經理離職。從完整月度來看,今年前兩個月有43位基金經理離職,高於2019年同期的37位和2018年同期的20位。

對此,國商信聯的專家認為:“2019年以來市場整體賺錢效應的確較明顯,但實際上結構性行情中只是科技板塊等幾個領域漲幅較多,而非科技類的股票表現較差,這導致基金業績嚴重分化,回報率的首尾差距一度達到40%。因此,有不少基金經理在考核壓力下被迫離職。”不過,他也表示,除了被動下課外,今年以來市場行情一度火爆,為謀求更好發展平臺而主動跳槽的基金經理不在少數。

“基金經理群體是基金公司的核心資源,其對公司發展起到相當關鍵的作用。績優基金經理能夠提升公司的業績規模和品牌效應,向來是各家公司必爭的稀缺資源。基金公司若能為基金經理提供一個好的平臺,對他們的個人風格有一定的包容度,給予職業榮譽感和相應的薪酬待遇,基金經理自然也會留下來。”國商信聯的專家表示,與“奔私”相比,基金經理在公募平臺實際上會更為專注,因為不用操心公司經營和中後臺事情。因此,如果公募基金公司能在業績考核和激勵機制上給予足夠空間,是可以留住績優基金經理的。

數據顯示,目前公募行業在職的基金經理有2131位,其中任職年限在10年以上的只有96人,年限不足5年的有1580人。據觀察,成立於2013年之後的中小基金公司中,基金經理大多此前有過其他公司的任職經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