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刘备开始时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为什么建蜀后就听不进去了?

孤独的行者001


其实这个印象是来自于《三国演义》,小说之言任凭作者心意,不做评价,而在真实的历史中,刘备在世时期诸葛亮的作用并不是前线征战,而是稳固后方,作用类似于荀彧之于曹操。

诸葛亮虽没有鬼神之智,但的确事事艰辛,出山第一件事便是力劝孙权联刘抗曹,之后在刘备攻取益州的过程中负责后方粮草调度,保证荆州的正常运作和粮食生产,这在北有曹操东有孙权的情况下并不容易,自号卧龙实至名归。打下益州后,诸葛亮又主编《署科》,在刘备死后管理蜀地也非常成功,治国之能臣世所公认,刘备自然也不例外。演义总是喜欢写军事风云,而诸葛亮前期的军事指挥又多为杜撰,这就造成了出山时光芒万丈,建蜀后存在感偏弱的情况,其实诸葛亮在刘备时代本就不怎么上前线,但他的政治和外交能力同样冠绝天下。

刘备死后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这才把军权拿到手中,从各个史料中看诸葛亮的带兵能力虽没有演义中那么离谱,但也足够彪悍。平定孟获的叛乱算是小试牛刀,在和司马懿的宿敌对决中,诸葛亮也并不落下风,病逝五丈原后,蜀军撤退,司马懿见到蜀军留下的营寨,长叹一声:“天下奇才也。”说明司马懿对诸葛亮的治军能力相当认可,《晋书》高祖皇帝(司马懿)纪中记录诸葛亮北伐之时,曹叡拜托司马懿:“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可见曹魏集团都很忌惮诸葛亮。

虽是治军奇才,但在用兵谋略上世人对其却颇有微词,普遍的看法是诸葛亮虑多决少,缺乏果断,过于谨慎的性格恐怕就是刘备不将其带上前线的原因吧。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