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的時候不抱,不哭了再抱?家長這樣做並沒有道理!

文丨大米粒媽咪

新手爸媽在剛養孩子的初期,就要適應家裡不斷傳出孩子哭鬧的聲音。這個時候孩子的哭聲實際上是一種"信號",說明孩子正有一些需求。

當孩子哭的時候,大部分父母都會選擇趕緊把孩子抱在懷中,同時看看孩子有什麼需求,是熱了冷了,餓了想吃東西,還是尿了之後不舒服。

孩子哭的時候不抱,不哭了再抱?家長這樣做並沒有道理!

有的時候孩子也沒有什麼需求,只是單純想要父母的懷抱而已。所以當父母把孩子抱起來之後,孩子會在父母的懷裡慢慢安靜下來,情緒逐漸平靜。

但是也有父母在孩子哭鬧的時候,選擇對孩子置之不理。等到孩子不哭鬧了之後,才會把孩子抱起來進行安慰,這樣才不會縱容孩子喜歡哭鬧的"毛病"。

其實這樣的做法是欠妥當的,孩子哭了之後父母沒有任何反應,孩子會產生很不好的感覺,會感到比較迷茫無助,心裡下意識覺得不踏實。

孩子哭的時候不抱,不哭了再抱?家長這樣做並沒有道理!

案例

孩子哭的時候先別管,等孩子冷靜了再去回應。是一位名叫華生的科學家提出的方法,被稱為有效的育兒經驗。在他看來,不去馬上哄孩子,效果才更好。

不過華生自己的家庭生活卻非常不幸。他的大兒子從小就是在他冷漠的教育態度下長大的,結果在30歲的時候選擇自殺。

他的女兒狀況也不佳,有過多次試圖自殺的情況。這個女兒同樣也是在父親冷漠的教育下長大的,性格變得非常冷漠,特別容易出現發怒的狀態。

孩子哭的時候不抱,不哭了再抱?家長這樣做並沒有道理!

這說起來真的非常諷刺,身為科學家、教育家,卻沒有給自己的子女很好的教育,讓子女的性格都出現了缺陷,甚至走上了自殺的道路。

分析

這些都說明了,華生的冷模式教育其實是有問題的。如果真的像他說的那樣,當孩子哭鬧時,父母選擇忽視不去理會,那麼孩子內心會覺得非常沒有安全感。

作為父母,他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地位是其他人沒有辦法取代的。如果沒有父母的幫助,沒有愛的給予,孩子不會感到愛。那麼父母該怎樣做呢?

孩子哭的時候不抱,不哭了再抱?家長這樣做並沒有道理!

愛孩子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1) 在孩子6個月前,父母要及時回應孩子。

孩子還這麼小,是不會表達自我的,父母只能聽到他們的哭聲。所以父母對孩子千萬不能忽視,而是無條件接納。

父母的言行,可以讓寶寶知道自己是被關注的,自己的表達是有回應的。這樣一來,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親密關係就被建立起來了,寶寶不會覺得不舒服。

2) 在孩子6個月到1歲之間,父母對於孩子的需求依然要滿足。

這個階段寶寶表達自我的方式依然是哭,但是家長不要像之前那麼著急。

在孩子哭的時候,孩子要清楚緣由,並且給孩子提供幫助。如果孩子一哭,父母還是馬上就哄的話,是不會讓孩子有所進步的。

孩子哭的時候不抱,不哭了再抱?家長這樣做並沒有道理!

3) 孩子1歲到2歲半的時候,父母要更加講究方法。

這個年齡段的時候,孩子已經可以獨立做一些事情了,只需要父母進行監督。

這個時候家長要給孩子一些方法,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一些事情。但是這和建立安全感並不是衝突的,這個階段的寶寶依然需要爸媽的保護。

4) 孩子2歲半到3歲左右的時候,完全可以開口說話了。

這個時候父母會知道孩子為什麼哭,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會比較順暢。

瞭解了前因後果之後,父母會更加理解孩子,給孩子幫助。聽了這樣的話,孩子才會更有安全感,不會因為沒有得到父母的回應而難受。

孩子哭的時候不抱,不哭了再抱?家長這樣做並沒有道理!

這個時候有的父母可能會說,如果孩子一哭,父母就趕緊去抱去哄,真的不會把孩子給慣壞嗎?我們前面也說到了,如何回應孩子,還要看具體情況。

在不同階段,家長都可以慢慢引導孩子,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而不是用哭來解決問題。但是當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的回應必須是無條件的。

如果孩子沒有安全感的話,很有可能產生自卑、怯懦的感覺。孩子還這麼小,就被自己的父母各種無視,他還能夠相信誰,和誰表達內心的世界呢?

孩子哭的時候不抱,不哭了再抱?家長這樣做並沒有道理!

所以明明看到孩子哭了,卻不願意理孩子。這樣的教育理念是存在很多問題的,不僅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忽視,還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愛。

孩子沒有辦法感受到愛,沒有得到應該有的關注,那麼他自己會擁有關於愛的能力嗎?恐怕這是很多家長需要思考的。

媽媽寄語

雖然有的教育理論聽起來很酷,好像也很適合追趕時髦的家長。但是真的適合應用在現實教育中嗎?

今日話題: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出現哭鬧的情況,你是怎樣進行回應呢?你認為"孩子哭了不抱孩子不哭再抱",這樣的說法有道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