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弄錯啦!“避席”用來表達這種感情

曾子啊,是孔子其中一個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說道:“我不夠聰明,哪裡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事實上,在這裡,“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我們社會上有多少人會注重“避席”呢。很少了,因為我們面對長輩,面對尊長,面對師者,我們有多種多樣的獨特的表達方式。比如,靠著長輩,裝作嬌蠻之態,口無遮攔,或許會被贊作“真性情”“直爽可愛”。而依禮而行,卻被認為迂腐不知變通。可是,世事變幻莫測,並不能“一招鮮,走遍天”。這時,我想說的是,不知禮,無以立。不管世事變幻斑斕,白駒過隙,”避席“之態度是絕不可少的。所謂“避席”,又何嘗不是一種敬畏。敬畏天,敬畏地,敬畏長輩,敬畏自然,敬畏鬼神,無敬畏,難成人。人若沒有敬畏,則沒有底線,沒有標準,像一團自然之中游走的黑火,自由放任,卻毀山滅林,永遠深陷於黑暗之所,內心無法逃脫。

所以,“避席”,也是敬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